文◎尤保健
基于毀財目的竊取他人財物如何定性
文◎尤保健*
[案情]李某,男,26歲,某機關服務中心機械加工部臨時工。2012年11月6日20時許,李某在某住宅樓一單元樓下將王某的摩托車(價值35000元)的車鎖鋸開,推至自己的機械加工部,用鐵錘將該車的左側大板、轉向燈、前儀表盤等砸壞,損壞物品價值11800元,后將摩托車放置在樓群中。被查獲后,贓物被起獲發(fā)還事主。李某對上述事實沒有提出異議,但表示其是為了報復而毀壞事主的摩托車,主觀上沒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本案處理過程中,對于李某的行為性質如何認定,產生了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李某的行為應認定故意毀壞財物罪。理由是:故意毀壞財物罪在客觀方面可以表現(xiàn)為秘密毀壞,由于行為人為了逃避打擊,毀壞公私財物的行為往往可能秘密進行,而且行為人還會根據(jù)作案環(huán)境或者財物的物質狀態(tài)等情況,決定是就地毀壞,還是移動至其他地方進行毀壞。如果行為人秘密將公私財物移動于其他地方毀壞,仍然是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的行為,只是方法或者手段不同罷了。對此,仍應作毀壞公私財物罪處理,不能因為有秘密移動財物行為而作為盜竊罪處理。第二種意見認為,如果是暗中潛入家中或者其他場所,在現(xiàn)場直接毀壞財物的,應以故意毀壞財物罪論處。但如果將財物轉移以后予以毀壞,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就有一個完整的盜竊行為,應定盜竊罪,可以將盜竊以后的毀壞財物行為視為對贓物的處置。
[速解]本文認為,李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理由如下:
本案涉及盜竊罪與故意毀壞財物罪的區(qū)分。這兩個罪的主要區(qū)別在于:一是客觀行為不同;二是主觀方面不同。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3月10日頒發(fā)的《關于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第5項規(guī)定:“實施盜竊犯罪,造成公私財物損毀的,以盜竊罪從重處罰;又構成其他犯罪的,擇一重罪從重處罰;盜竊公私財物未構成盜竊罪,但因采用破壞性手段造成公私財物損毀數(shù)額較大的,以故意毀壞財物罪定罪處罰。盜竊后,為掩蓋盜竊罪行或報復等,故意破壞公私財物構成犯罪的,應當以盜竊罪和構成的其他罪行實行數(shù)罪并罰?!?/p>
筆者認為,要正確認定本案性質,首先要準確理解盜竊罪的非法占有目的。非法占有目的,是指非法實際控制他人財產的目的。對基于毀壞目的而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應認定成立非法占有目的。因為行為人竊取財物的行為就是一種占有或者控制財物的行為,其占有或控制他人財物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至于是短期占有還是長期占有或控制,占有或控制之后如何處分財物,那是另一個問題。據(jù)此,凡是基于毀壞的目的,直接毀壞他人財物(沒有竊取等非法取得財物行為)的,應該定為毀壞財物罪;如果基于毀壞目的竊取他人財物的,不論事后財物是被毀壞、還是被隱匿、利用,均構成盜竊罪。李某的行為就屬于后一種情形。
其次,認定李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還可以用牽連犯理論和不可罰的事后行為來解釋。
所謂牽連犯,是指行為人實施某種犯罪,而方法行為或結果行為又觸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態(tài)?;跉в谀康母`取他人財物后予以毀壞,屬于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的牽連犯。手段行為是竊取他人財物,構成盜竊罪;目的行為是毀壞財物,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行為人實施兩種行為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即毀壞他人財物。由于盜竊罪的處刑重于故意毀壞財物罪,根據(jù)牽連犯從一重的原則,對行為人的行為應認定為盜竊罪。
所為不可罰的事后行為,是指在狀態(tài)犯的場合,利用該犯罪行為的結果的行為,如果孤立來看,符合其他犯罪的構成要件,具有可罰性,但由于被綜合評價在該狀態(tài)犯中,故沒必要認定為成立其他犯罪。竊取財物后予以毀壞只是一種處分財物的行為,同竊取財物后將贓物賣給他人、送給他人具有同樣的性質,是不可罰的事后行為。筆者認為,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就本案而言,被告人李某基于報復動機,秘密將事主王某的摩托車車鎖鋸開,推回自己工作的機械加工部的行為,不僅使該車脫離了事主的控制,而且使自己也控制了該車,其行為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系盜竊既遂。至于他后來將該車毀壞,屬于不可罰的事后行為。因此,筆者認為李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河南省登封市人民檢察院[45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