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旭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社會學文化學教研部教授、主任)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边@是自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命題以來,不僅首次用24個字,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提出了“三個倡導”,順應世情民意,最大限度地代表了社會共同理想和追求,而且首次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命題,反映了黨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踐作出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反映了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的最新認識。
“核心價值觀”不同于“核心價值體系”,兩者既有內在聯(lián)系,又各有側重,相互區(qū)別。從詞義上說,體系(system)泛指一定范圍內或同類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lián)系組合而成的整體,如工業(yè)體系、思想體系等。價值則是一個關系范疇,是指客體對主體的意義,表示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不同的價值構成了一個體系或者說系統(tǒng),而居于這個價值體系最核心的,就是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價值體系在整體社會價值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發(fā)揮著主導作用,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而價值觀,就是“用什么樣的眼光看待價值”,是人作為主體對客體價值的評價和認識,是一個社會大多數(shù)成員共同認可的關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與行為善惡、美丑、是非評判標準的觀念,是對自己或其他群體的道德、倫理在真善美層次上的評估。它指導、約束人們的行為,提供評價行為是否具有正當性的標準,是一種文化區(qū)別于另一種文化的最核心的內容,是影響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正如斯特朗.林賽所說“在人類進步的過程中,文化價值觀確實是重要的,因為它們影響到人們對進步的想法”。①〔美〕斯特斯.林賽:《文化,心理模式和國家繁榮》,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森主編;陳克雄譯:《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馬克斯.韋伯指出,“不是思想,而是利益(物質的和思想的)直接支配人的行為。但是,觀念創(chuàng)造出的‘世界圖像’,時常像扳道夫一樣決定著由利益驅動的行為的發(fā)展方向。”②轉引自蘇國勛:《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4頁。
所謂核心價值觀,就是價值觀最核心的內容。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群體擁有不同的核心價值觀。在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核心價值觀已是興國之魂,各國都非常注重。比如,美國學者威廉姆斯列舉了美國社會的12種核心價值觀,包括成就與成功,即通過競爭獲得財富、權力;個人主義,即以個人努力實現(xiàn)奮斗目標;活動與工作,即美國社會鼓勵每個人努力工作,鼓勵參與各項活動;有效率及實用性;科學與技術;物質享受;人道主義;自由;民主;平等;進步;種族主義與種族優(yōu)越感。這12項價值觀包括政治、經(jīng)濟、社會、宗教等方面。它們有效地控制、指導、約束、評價美國人的行為,并影響美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加坡是一個移民國家,來自中國、印度、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諸島的不同種族帶來了不同的語言、文化、宗教和價值觀念。1991年新加坡國會博采各民族價值觀的精華,頒布了《共同價值觀白皮書》把新加坡共同價值觀歸納為: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社會關懷,尊重個人;協(xié)商共識,避免沖突;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和最高抽象,體現(xiàn)社會主義的價值本質,決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表現(xiàn)出來。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命題,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xiàn)?!秉h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tǒng)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guī)范?!薄氨仨殢娀逃龑?,增進社會共識,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xiàn)到精神文化產(chǎn)品創(chuàng)作生產(chǎn)傳播各方面”。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對當代中國社會面臨的問題尤其是精神文化領域面臨問題的一種積極的回應。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從自然經(jīng)濟和計劃經(jīng)濟向商品經(jīng)濟和市場經(jīng)濟、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向現(xiàn)代城市社會的轉變,次屬關系代替首屬關系,血緣紐帶式微,家庭的社會意義變小,鄰居關系松懈,傳統(tǒng)的社會鏈接紐帶斷裂,社會整合的傳統(tǒng)基礎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由職業(yè)零部件或勞動分工體系組成的復雜的城市社會。與此相伴,也出現(xiàn)了社會共同信仰的衰落,“非個人化的、專門化的、沒有感情牽連的”交往形式應運而生,精神家園失落,價值迷失、人情淡薄等“公共精神貧乏癥”日益嚴重。正如鮑曼所說,“集體用以把它們的成員聯(lián)接在一個共同的歷史、習俗、語言或教育中的鎧甲,正在逐漸地變得越來越破舊不堪。”①齊格蒙特.鮑曼:歐陽景根譯:《流動的現(xiàn)代性》,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頁。近年來,“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饅頭事件”、“地溝油事件”、“樓倒倒事件”、“扶摔倒老人事件”、“小悅悅事件”、“藥家鑫事件”等等,像一把把利刃,劃出了一道道觸目驚心的精神傷口。不少人認為,中國目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精神危機,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道德底線已經(jīng)被突破了。
因此,從根本目標上說,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為了積極應對精神文化領域存在的問題,醫(yī)治傳統(tǒng)社會鏈接紐帶斷裂背景下精神家園失落,價值迷失、人情淡薄等“精神貧乏癥”問題,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歸納而言,就是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認同”,重構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精神依托。
從詞義上說,所謂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意指個體對于所屬文化以及文化群體內化并產(chǎn)生歸屬感,從而獲得、保持與創(chuàng)新自身文化的社會心理過程。它是個人和群體的眾多認同之一,與宗教認同、語言認同、階級階層認同、職業(yè)認同、性別認同等具有類似心理機制,但與其它認同相比,有著更深遠的內涵,更具“自我認同”的特征。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共同體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對本共同體最有意義事物的肯定性體認,其核心是對一個共同體基本價值的認同;在本質上它是一種集體觀念,是凝聚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共同體生命延續(xù)的精神基礎。由于各自目標不同,所處環(huán)境條件不同,并受不同歷史傳統(tǒng)的影響,不同的共同體都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認同。在這個意義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認同過程,也是中國人精神依托、精神家園重構的過程,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說,“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p>
黨的十八大報告為什么要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踐的基礎上,首次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命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發(fā)揮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構建新的精神依托、精神家園和文化認同的作用,不能靠強制性的灌輸,而是要依賴于人們自覺自愿的贊同。馬克思說:“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頁。葛蘭西也認為,文化領導權不能依靠用以權勢壓迫、使人服從的方式而取得。他曾把意識形態(tài)理解為不同要素的接合,即等同于“一致輿論”或“普遍贊同”的“常識”或“共識”。
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成為人們“普遍贊同”的“常識”或“共識”,發(fā)揮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構建新的精神依托、精神家園和文化認同的作用,還必須解決如何“落地”的問題。其關鍵是,需要進一步解決三大問題:(1)大眾化問題。即如何用最明白、通俗的語言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并傳送給廣大人民群眾。比如,黨在不同時期提出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為人民服務”等就是有助于普遍傳送給廣大人民群眾明白通俗的大眾化語言,即使是沒有文化的老百姓和普通士兵,也能聽得懂,記得住。(2)與百姓人倫日用或日常生活的相關性問題。建設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過程,也可以被理解為建構“常識”或“共識”的過程,也就是把不同的利益、信念和實踐接合和重新接合為“常識”或“共識”的過程。正如費斯克所說,“一個文本要成為大眾的,就必須‘言說’讀者想要的東西,并且必須允許讀者在建構和發(fā)現(xiàn)文本與他們的社會情景具有相關點時,同時參與選擇文本所言說的東西(因為文本所言說的東西必然是多元的)?!雹佟裁馈臣s翰.費斯克著;王曉玨、宋偉杰譯:《理解大眾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頁。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構建新的精神依托、精神家園和文化認同作用的一個關鍵之處,就在于使認同主體感受那些相關點或接合點。比如,黨在革命時期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等,人民群眾就能夠從中切身地感受到與自身利益的相關性。(3)怎么做或怎么踐行的問題。
解決上述三大問題,可以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發(fā)現(xiàn)具有啟發(fā)性的思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其主干則是儒佛道,而儒佛道的核心和主干則是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也有核心價值體系,即儒家價值體系,這個龐大的儒家價值體系,既體現(xiàn)在先秦儒學、漢代經(jīng)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清代樸學等不同發(fā)展階段中,也體現(xiàn)在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思想家的著作中。這個龐大的儒家價值體系也面臨著三大問題,大眾化問題、與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相關性問題、怎么做或怎么踐行的問題。在歷史上,儒家通過從龐大的儒家價值體系中提出“三綱五?!?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的核心價值觀,并通過《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二十四孝圖》等普及讀本解決了上述三大問題?!叭V五常”,不僅老百姓很容易就能理解,而且也直接“接合”到了百姓人倫日用、日常生活之中,“接合”到了傳統(tǒng)社會百姓“哲學和實踐意識形態(tài)”中某些普遍性的因素,百姓可以用以處理父子關系、夫妻關系、朋友關系、鄰里關系等日常人際關系。而《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二十四孝圖》這些體現(xiàn)“三綱五常”儒家核心價值觀的讀本,不僅通俗易懂、與老百姓日常生活相關,而且也容易實踐。比如,《弟子規(guī)》是傳統(tǒng)社會的生活規(guī)范,被稱為依據(jù)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guī)范,做到與經(jīng)典同行為友。其中“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其中“出則悌”:“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顯然,像《弟子規(guī)》這樣的普及讀本,既教導了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也提供了怎么踐行倫理綱常的規(guī)范。學習了《弟子規(guī)》,有助于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當然,現(xiàn)在時代變了,儒家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并不能完全照搬、應用到今天。
從上述可以看到黨的十八大報告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命題的基礎上首次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命題的重要意義。“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解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與百姓人倫日用或日常生活的相關性、怎么做或怎么踐行這三大問題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俺珜Ц粡?、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24個字,不僅具有時代性、民族性、普世性等內涵,而且這些概念都很容易被人民大眾所理解,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眾化。同時,這24個字與百姓的日常生活、與百姓的利益也是密切相關的,有助于獲得人民群眾廣泛的文化認同,也是可以實踐的。
當然,推動社會主義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成為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還需要借鑒歷代儒家為了推廣其核心價值觀而編撰《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二十四孝圖》等普及性讀本的經(jīng)驗,從而使其更具體化和大眾化、與百姓日常生活更具有相關性、更具有可踐行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