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森
(江蘇警官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 江蘇 南京 210012)
1991年,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民主德國、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8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紛紛易手。執(zhí)政四十多年的共產黨、工人黨紛紛下野。伴隨著共產黨執(zhí)政地位的喪失,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對此,國內學者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如,王義祥認為東歐劇變“最根本的一條,是東歐國家的共產黨已經變質,變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改良主義政黨,不再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所以他們在選舉時被工人群眾所拋棄,也是理所當然的?!保?]劉祖熙等認為,導致東歐各國劇變的根本原因是不符合東歐各國國情的、錯誤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模式和政策,直接原因是東歐各國共產黨領導人在現(xiàn)實社會主義遭遇嚴重挫折時,拋棄了馬克思主義而選擇了民主社會主義,外部原因是蘇聯(lián)放棄在東歐的勢力范圍鼓勵了反對派在東歐接管政權,西方和平演變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王瑜認為,東歐共產黨在短短一年半時間里喪失政權,令人瞠目結舌,更發(fā)人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有:蘇聯(lián)模式的推行是東歐共產黨垮臺的根本原因;民族和宗教矛盾發(fā)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西方和平攻勢和蘇聯(lián)的“松綁”是不可忽視的外部因素。[3]姜琦、張月明在《悲劇悄悄來臨——東歐政治大地震的征兆》一書中,對東歐劇變的原因或征兆進行了綜合分析,認為各國情況不同,劇變的具體原因、征兆和導火線也各異,總的來說,可以歸結為六個方面——帶有明顯強制性的革命為喜劇中埋下了悲劇種子、強制性的兩黨合并使黨內潛伏下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重大隱患、東歐各國探索人民民主道路被當作“民族主義”討伐并強制推行蘇聯(lián)模式、經濟上的高度集中嚴重窒息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政治上的高度集中嚴重阻滯了社會主義民主的發(fā)展、部分國家民族問題嚴重;在《政壇10年風云——俄羅斯與東歐國家政黨研究》一書中,他們又明確指出:“問題出在共產黨內:放棄馬克思主義,把群眾的思想搞亂,實行多黨制是共產黨自毀長城的關鍵一步,圓桌會議則是共產黨為自己‘編織了送葬的花圈’,反對派上臺,依靠手中的權力,摧毀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在內外政策上一步一步地走向資本主義。這恐怕是俄羅斯和東歐諸國復辟資本主義帶有規(guī)律性的反映?!保?]由此可見,大家在一些方面已經形成了共識,那就是東歐諸國的“劇變”實際上是“慢慢”到來的,是緩慢積聚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fā),而在這個過程中,由于蘇聯(lián)和西方的影響,當然更主要的是由于東歐各國共產黨的自我演變,最終導致共產黨下臺、政權易手。這樣的“共識”雖然言之有據(jù),但仍然回避了一個重要問題,如執(zhí)政后的共產黨為什么會發(fā)生自我演變?發(fā)生自我演變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很顯然,如果不對這個問題作出認真回答,那么,所有對東歐共產黨喪失執(zhí)政地位原因的分析就只能流于表面而觸及不到根本,當然,這也不利于歷史教訓的汲取和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
東歐各國共產黨喪失執(zhí)政地位,除了國內國際因素影響之外,主要與自我演變有關,而發(fā)生自我演變的根本原因則在于先進性的喪失。
“看一個政黨是否先進,是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主要應看它的理論和綱領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代表社會發(fā)展的正確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按照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一般原理,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與各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工人階級的發(fā)展壯大、先進理論的武裝、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共產黨形成發(fā)展的根本條件。研究東歐各國共產黨的盛衰興亡不難發(fā)現(xiàn),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和民主革命時期,前東歐各國共產黨或工人黨的理論和綱領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了被壓迫被奴役的廣大人民的利益訴求,而且高度重視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特別是思想、組織、紀律作風建設,領導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為實現(xiàn)黨的綱領和任務而奮斗,甚至不惜流血犧牲,因而保持了黨的先進性,贏得廣泛的支持和擁護。但是,革命成功以后,前東歐各國共產黨或工人黨卻逐漸迷失方向,導致先進性嚴重喪失,從而自掘墳墓。
(一)沒有始終堅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從而為保持自身先進性奠定堅實的階級基礎
工人階級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具有嚴格的組織紀律性、革命堅定性等優(yōu)秀品格?!肮伯a黨要成為先進的政黨,理所當然要成為工人階級的政黨。”[6]工人階級是共產黨的階級基礎,共產黨的這一階級屬性永遠不能改變。但隨著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的轉變,特別是隨著經濟發(fā)展和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工人階級也在發(fā)生巨大變化,如階級的整體貧困已經不存在、傳統(tǒng)產業(yè)工人數(shù)量急劇減少、企業(yè)員工流動性大、工人階級素質不斷提高、當家作主的意識不斷增強??傊?,“工人階級的范圍在擴大、內涵在豐富。”[7]如果在新形勢下對此熟視無睹,墨守成規(guī),不注重發(fā)揮工人階級的整體優(yōu)勢,不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甚至損害工人階級的利益,那么它就必然要垮臺。在東歐各國共產黨的蛻變中,最早倒下的波蘭統(tǒng)一工人黨,就犯了類似的錯誤。波蘭戰(zhàn)后第一次危機——波茲南事件的發(fā)生、波蘭戰(zhàn)后第二次危機——1970年十二月事件的發(fā)生、波蘭戰(zhàn)后第三次危機——1980年八月事件的發(fā)生,就是波蘭黨和政府任意提高生活消費品價格、加重工人負擔、工人憤而舉行大罷工而釀造的惡果。而在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同盟推進社會主義自治制度進一步發(fā)展的過程中,同樣也存在這個問題,結果導致工人罷工經常發(fā)生,“參加人數(shù)越來越多,規(guī)模越來越大,時間越來越長。1988年共發(fā)生罷工1700多起,參加人數(shù)超過40萬?!保?]在齊奧塞斯庫執(zhí)政的最后幾年,羅馬尼亞有些地方接連發(fā)生罷工、抗議事件,如1987年11月發(fā)生的布拉索夫幾千工人參加的游行示威,就將矛頭直接指向羅馬尼亞共產黨和齊奧塞斯庫。這些現(xiàn)象說明:將工人階級邊緣化,甚至在改革中損害工人階級的利益,共產黨執(zhí)政的基礎必然瓦解,共產黨垮臺是遲早的事。
(二)沒有很好地代表社會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從根本上解決“短缺經濟”問題
馬克思主義政黨執(zhí)政以后,其根本任務就是發(fā)展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活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同時必須關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趨勢,結合本國的情況,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chuàng)新,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努力實現(xiàn)生產力跨越式發(fā)展,這是共產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發(fā)展要求必須履行的重要職責,惟有如此,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時代精神才能體現(xiàn)出來。毋庸置疑,東歐各國共產黨執(zhí)政初期,都能夠以發(fā)展生產力為己任,帶領人民實行土地改革和工業(yè)國有化,努力恢復被戰(zhàn)爭破壞了的國民經濟,改善人民生存狀態(tài),在人民民主道路上探索前進,贏得了人民的廣泛認同。
但是,到了1948年,由于受歐洲九國情報局和東西方冷戰(zhàn)形勢的影響,東歐共產黨國家完全按照蘇聯(lián)模式,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雖然一度取得了明顯的工業(yè)化成就和社會進步,但不久照抄照搬蘇聯(lián)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的弊端就暴露無疑,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而忽視農業(yè)和輕工業(yè)發(fā)展導致經濟比例失調、強調建立單一的公有制形式而限制多種經濟成分的發(fā)展導致經濟缺乏活力、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使意志論和行政命令主義作風得以滋長、分配領域平均主義嚴重、勞動生產率低、對勞動者的物質利益關心不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后來,針對存在的弊端,前東歐各國雖然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末、七十至八十年代先后掀起了兩輪改革浪潮,旨在“摒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蘇聯(lián)模式,建立比較符合本國特點的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的經濟模式”,[9]結果由于內部阻力和外部壓力的阻滯,加上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不清楚、對科技創(chuàng)新作用重視不夠,再加上出現(xiàn)了一些重大失誤,改革都先后遭遇挫折,致使原本惡化的經濟形勢更是雪上加霜,經濟社會危機進一步加劇。1988年的波蘭,“農業(yè)生產只完成計劃的98%,國家預算赤字2610億茲羅提,通貨膨脹率上升到67.5%,市場商品匱缺嚴重,群眾不滿情緒增長?!保?0]匈牙利也出現(xiàn)經濟大滑坡,“1985年國民收入比1984年減少1.4%,1986年國民收入只增長0.6%,而國內開支部分則增長3.2%,其中居民消費增長2.7%,比原計劃超過2倍左右。財政赤字創(chuàng)歷史最高記錄,達460億福林,超過計劃一倍?!保?1]保加利亞的情況也很糟糕,農業(yè)連年減產、市場供應緊張、冬季電力燃料短缺嚴重?!鞍耸甏唐饭科骄磕暝黾?.1%,而人民購買力平均增長5.6%,1988年居民手持貨幣250億列弗,全年商品零售只有160億列弗?!保?2]這一切都蘊涵著:不能推動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不能將經濟搞上去,不能適當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共產黨的先進性將化為烏有,對共產黨的信任危機必然產生而危及執(zhí)政基礎。
(三)沒有很好地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進而有效地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
“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保?3]對共產黨而言,這面“旗幟”不僅要牢固樹立,而且要導向正確,那就是要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理論引導人;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發(fā)展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此外,還必須同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還存在的一些腐蝕人們精神世界、危害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腐朽文化”[14]作堅決斗爭。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改革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東歐各國共產黨喪失先進性和戰(zhàn)斗力最終導致自己垮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先進文化建設上發(fā)生了失誤。這主要表現(xiàn)在:
一是把馬克思主義僵化、教條化,甚至割裂、歪曲馬克思主義。例如,在推進國家工業(yè)化和農業(yè)集體化過程中,前東歐各國共產黨把消滅私有制當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主要標志,而沒有考慮到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嚴重違背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的基本精神。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15]由此可見,消滅所有制無疑是共產黨人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問題在于在什么條件下才能消滅私有制,落后國家的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后能不能立刻消滅私有制?對此,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觀點是廢除私有制不僅不是“一下子”的事情,而且必須以高度發(fā)達的社會生產力為前提,所以他們強調“很可能就要來臨的無產階級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社會,只有創(chuàng)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之后,才能廢除私有制”。[16]列寧在十月革命后也認識到,在現(xiàn)代化大工業(yè)未出現(xiàn)以前,是不能急于廢除私有制的,所以在他領導下,俄國從1921年起就開始停止執(zhí)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而改為實行新經濟政策。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過早地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并于1927年提出了“消滅國民經濟中資本主義成分”的口號,同時采用突擊行動和行政手段的方式實現(xiàn)了農業(yè)集體化,過早地在蘇聯(lián)建立起了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而東歐各國共產黨在執(zhí)政初期,在生產力水平各不相同的情況下,不顧實際紛紛效仿蘇聯(lián),在同一個時期內通過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農業(yè)化來消滅所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不僅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敗壞了馬克思主義的名聲,而且也為自己日后的垮臺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二是實行文化專制主義,不允許不同意見和觀點的存在,搞“一言堂”,嚴重窒息了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和活力。如,在1967年7月舉行的捷克作家協(xié)會第四次代表大會上,有的作家站出來公開指責捷共和它的政策,認為捷共和政府正在“鞭打作家”,文藝和當局不能和睦相處,他們要求捷共改變文藝政策,取消檢查制度,給作家以自由。與此同時,不少大學生利用各種機會舉行游行示威,高呼“我們要民主、自由、光明”等口號,并成立各種非正式團體。對此,捷共不僅沒有進行認真總結,反而采取強硬立場,改組了文化部和作協(xié)領導,開除了幾位作家的黨籍甚至國籍,加強了對文藝界的領導和控制。例如,1989年初,羅馬尼亞6名元老和2名詩人分別發(fā)表公開信和文章,批評齊奧塞斯庫的對內對外政策,對此,齊奧塞斯庫一方面向人民封鎖這些消息,另一方面下令軟禁了一些人,并強化了戒備措施,不僅如此,他還一意孤行,在1989年11月召開的羅共十四大上重申堅持過去的路線方針政策不變。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激發(fā)人們的不滿情緒,產生反抗怒火,從而對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構成威脅。
還有一點,必須指出的是,當遭遇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時,東歐各國共產黨領導人又往往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打開思想文化的閘門,任由攻擊和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批評共產黨、宣傳資本主義制度和價值觀的書刊和言論泛濫,甚至主動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接受“西歐社會民主黨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民主社會主義,其核心是人道主義、政治多元化、多黨制和一會民主,使反對派通過議會選舉輕易取得勝利?!保?7]對此,一些學者作了極為深刻的分析:“共產黨的領導集團不能做到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在新的情況下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解決前進道路上出現(xiàn)的諸多矛盾和問題,而是以僵化的理論固守著僵化的體制,終于陷入困境不能自拔,在這樣的政局下,為尋找出路,各種社會政治思潮(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民族主義等——筆者注)就乘機躍上了政治生活的前沿?!倍霸谔K東國家制度變遷和變遷后的十幾年中,不同程度地左右著政局和社會的變化。”[18]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實踐證明,共產黨成為執(zhí)政黨以后,必須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如列寧所指出的:“沿著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我們將愈來愈接近客觀真理(但絕不會窮盡它);而沿著任何其他的道路前進,除了混亂和謬誤之外,我們什么也得不到。”[19]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必須正確處理好一元與多元的關系,即努力做到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又要注意尊重思想和文化的多元性和差異性,注意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用馬克思主義引領各種社會思潮,始終唱響社會主義主旋律,否則,也有可能出現(xiàn)嚴重的后果。
(四)沒有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甚至脫離人民群眾,腐化變質,最終被人民群眾所拋棄
政黨是階級的代表,共產黨是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同資產階級的政黨相反,工人階級的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共產黨——這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中先進分子的集合體,它對于人民群眾的偉大的領導作用,是不容懷疑的。但是,它之所以成為先進部隊,它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群眾,正因為,而且僅僅因為,它是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它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而斗爭?!保?0]因此,所有黨員干部都“必須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根本觀點,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意愿,集中群眾智慧,使各項決策和工作符合實際和群眾要求”,“必須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權、用好權,而絕不允許以權謀私,絕不允許形成既得利益集團”,[21]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取信于民。而東歐各國共產黨發(fā)生蛻變,最終丟掉政權,恰恰就是從脫離群眾,損害群眾根本利益開始的。突出表現(xiàn)為:
1.唯意志論盛行,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不符合實際和群眾的要求。如,在蘇聯(lián)刺刀保護下于1969年當上捷共第一書記的胡薩克,上臺執(zhí)政之初,就全盤否定1968年的改革運動、恢復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并于1971年5月捷共十四大提出超越階段、不符合捷克國情的建設“發(fā)達社會主義社會”的總路線,導致捷克第 5個“五年計劃”(1971—1975)、第6個“五年計劃”(1976—1980)、第7個“五年計劃”(1981—1985)的大部分指標未完成,加上經濟比例失調,勞動生產率低,基建規(guī)模過大,產品積壓過多,人民生活水平難以提高,胡薩克處境艱難,被迫于1987年辭去捷共總書記職務。再如,1975年3月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通過新黨綱,并在黨綱聲明中明確提出:“在未來15—20年內,我們所面臨的任務是,繼續(xù)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我國建立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社會,以更加接近我們的歷史目標——共產主義”。但由于計劃指標確定的偏高,相當一部分計劃最后未能完成,加上“國際經濟環(huán)境形勢惡化和匈牙利本國經濟決策連續(xù)出現(xiàn)失誤,匈牙利社會主義建設逐步陷入困境,建立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綱領未能得到貫徹實施?!保?2]此外,這一時期羅馬尼亞共產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也存在提出的理論、計劃和設想不符合本國實際,結果使經濟發(fā)展遭遇嚴重困難、人民不不滿情緒上升等情況。
2.高度集權,以權謀私,將自己置于人民的對立面,最終遭到人民的唾棄。如,齊奧塞斯庫1965年3月成為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一書記后,不僅把工人黨毫無道理地改成了共產黨,而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其基本特征是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國家權力集中于黨,黨的權力集中于中央,最終集中于黨的總書記。而實際上,在羅馬尼亞,齊奧塞斯庫個人包攬了黨的總書記、共和國總統(tǒng)、國務委員會主席、武裝部隊總司令、國民衛(wèi)隊總司令、社會主義民族團結陣線主席等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機構的全部最高職務。不僅如此,他還把夫人及親屬安排在重要崗位上,他的夫人從一名化學工程師被突擊提拔為中央委員會執(zhí)行委員、政府第一副總理,并掌管人事大權,實際上成了羅馬尼亞第二號人物。小兒子尼古拉先任團中央第一書記,后被提升為中央候補執(zhí)行委員。他的兄弟也都被提拔到黨政軍經等重要部門任職,從而形成了典型的家族統(tǒng)治。再如,在日夫科夫擔任保加利亞黨政主要領導的35年間,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保加利亞共產黨日益陶醉于社會主義建設業(yè)已取得的成就,開始為領導干部建造別墅,發(fā)放特殊津貼,讓他們享受特殊待遇,甚至有人為日夫科夫的子女升遷出謀劃策,而對這一切,日夫科夫本人都表示欣然接受。相反,對揭露和批判保加利亞共產黨腐敗和自己不民主的人,他則采取斷然措施,要么開除他們的黨籍,要么解除他們的職務。這樣做的后果只能是脫離人民群眾,造成與廣大群眾的對立,使執(zhí)政的共產黨喪失社會基礎。
[1]王義祥.東歐國家共產黨喪失政權的原因和教訓[J].俄羅斯研究,1994,(1).
[2][8][9][10][11][12][17][22]劉祖熙.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448—449、438、324、339、357、406、448、239.
[3]王瑜.東歐共產黨喪失政權原因探析[J].中共石家莊黨校學報,2005,(11).
[4][18]張月明,姜琦.政壇10年風云——俄羅斯與東歐國家政黨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378、378.
[5][13][14][21]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5、277、278、280.
[6][7]郭亞丁.黨建熱點問題新說——郭亞丁教授與您面對面[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11、13.
[15][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239.
[19]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5-106.
[20]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