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梓平
(廣東省樂昌市中醫(yī)院,512200)
婦女更年期高血壓一般是由體內(nèi)雌激素下降后引起的更年期綜合征中的一種癥狀表現(xiàn),臨床可從以下幾個證型辨證治療。
患者,女,50歲,2006年10月12日初診。有高血壓病史半年余。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眩暈耳鳴,血壓160/104mmHg,被某醫(yī)院診斷為高血壓病。經(jīng)服卡托普利、心痛定等藥物,血壓一直在156~168/108~116mmHg。遂改求中醫(yī)治療??淘\:腰膝酸軟,眩暈耳鳴,失眠多夢,形體消瘦,潮熱盜汗,咽干顴紅,舌紅少津,脈弦細(xì)數(shù)。血壓166/110mmHg。胸片、心電圖檢查未見異常。診斷為更年期高血壓病,證屬腎陰虧虛,肝陽上亢。治宜滋陰補腎,育陰潛陽。方選六味地黃湯加味:熟地黃24g,牡丹皮10g,茯苓10g,澤瀉10g,女貞子12g,旱蓮草12g,生龜甲30g,生牡蠣30g,糯稻根12g,枸杞子10g,石決明24g。10劑,每日1劑。二診時眩暈、耳鳴、失眠癥狀明顯減輕,潮熱盜汗基本消失,血壓142/92mmHg。上方稍作加減,連服70余劑,諸癥悉除,血壓恢復(fù)正常。隨訪2年,未服降壓藥,血壓在正常范圍。
按:腎陰為人身陰液之根本,具有濡養(yǎng)、濡潤各臟腑組織,充養(yǎng)腦髓、骨骼,并制約陽亢之功。本例患者年歲漸大,腎陰虧虛,腦髓、官竅、骨骼失養(yǎng),且由于腎陰不足而導(dǎo)致了陽亢之證。用六味地黃湯育陰加潛陽之石決明、牡蠣而達(dá)到降壓的效果。
患者,女,48歲,2007年6月16日初診。有高血壓病史半年余,常服復(fù)方降壓片、尼群地平片以維持血壓,但頭暈?zāi)垦30l(fā),近半月來頭暈?zāi)垦<又???淘\:心煩不寐,心悸怔忡,口干咽燥,潮熱汗出,頭暈耳鳴,腰痛,舌紅,脈細(xì)數(shù)。血壓162/100mmHg。診斷為更年期高血壓病,證屬心腎不交,水火失濟。治宜交通心腎,滋水濟火。方用交泰丸合黃連阿膠湯加減:黃連10g,肉桂粉(沖服)0.2g,阿膠(烊化)12g,白芍10g,石菖蒲10g,遠(yuǎn)志10g,酸棗仁10g,生地黃15g,麥門冬10g,丹參12g,茯神12g,百合10g,夜交藤12g。每日1劑,服藥10劑后精神好轉(zhuǎn),眩暈減輕,睡眠較佳。上方稍作加減,前后服藥30余劑,血壓降至140~130/84~90mmHg,隨訪1年未見復(fù)發(fā)。
按:本例系由心腎水火既濟失調(diào)所出現(xiàn)的心腎陰虛之證,初治以西藥降壓,雖血壓稍降,但眩暈眠差改善不甚明顯,蓋心腎陰虛之本未顧及也,心腎陰虛,水火失濟則血壓升高,用交泰丸合黃連阿膠湯加減,交通心腎,使其水火相濟,血壓自當(dāng)下降,諸癥悉除。
患者,女,49歲,1998年12月13日初診。有高血壓病史近1年,經(jīng)常服心痛定、復(fù)方羅布麻片以維持血壓。近段時間眩暈頻作??淘\:自覺畏寒肢冷,腰以下冷痛,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小便頻數(shù),舌質(zhì)淡白,脈沉細(xì)。血壓180/100mmHg。診斷為更年期高血壓病,證屬脾腎陽虛。治宜溫腎健脾,助陽扶元。方選二仙湯加減:仙茅12g,淫羊藿12g,巴戟天10g,鹿角膠12g,肉蓯蓉10g,菟絲子12g,女貞子12g。每日1劑。服藥10劑后眩暈明顯減輕,血壓下降。上方稍作加減,服藥60余劑,血壓降至正常,諸癥悉除。隨訪2年,血壓正常。
按:二仙湯來源于《中醫(yī)方劑臨床手冊》,屬上海曙光醫(yī)院方。用于治療更年期綜合征、更年期高血壓,本例用二仙湯加減以溫腎健脾,助陽扶元,燮理陰陽,以達(dá)降壓之目的。
患者,女,51歲,1997年7月23日初診。患者于半年前退休后出現(xiàn)憂思多慮,血壓140~160/96~112mmHg,常服心痛定、復(fù)方丹參片等藥,但血壓一直未降至正常。于是改服中藥龍膽瀉肝湯,亦無明顯效果??淘\:癥見失眠頭暈,心悸膽怯,口苦咽干,舌邊尖紅,脈弦數(shù)。診斷為更年期高血壓病,辨證為肝氣郁結(jié)化火,治宜滋腎養(yǎng)肝,疏肝解郁。方用:白芍10g,柴胡10g,當(dāng)歸10g,黃連10g,茯苓12g,熟地黃24g,牡丹皮12g,合歡皮12g,素馨花12g,旱蓮草12g,酸棗仁12g。每日1劑。10劑后癥狀明顯減輕,血壓降至144/94mmHg,上方稍作加減,前后服藥30余劑,血壓降至正常,隨訪2年未見復(fù)發(fā)。
按:肝氣郁結(jié),郁久化火傷陰,肝腎同源,治療自當(dāng)滋腎養(yǎng)肝,疏肝解郁。藥雖平淡,且無降壓熄風(fēng)之藥,而血壓能恢復(fù)正常,此乃藥證相合之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