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光發(fā) 王 成 詹曉紅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林業(yè)研究所 國家林業(yè)局城市林業(yè)研究中心 北京 100091)
芬蘭慢行綠道建設特點及啟示
郄光發(fā) 王 成 詹曉紅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林業(yè)研究所 國家林業(yè)局城市林業(yè)研究中心 北京 100091)
慢行綠道是芬蘭以行人和自行車游憩與通勤為主導功能的主要城市交通系統(tǒng)。文中在分析芬蘭城市慢行綠道建設特點的基礎上,針對我國慢行綠道建設現(xiàn)狀和具體國情,提出了發(fā)展城市慢行綠道的幾點建議。
芬蘭,慢行綠道,特點,啟示
芬蘭“慢行綠道”不同于我國“綠色通道”?!奥芯G道”通常沿路依水而建,是服務于行人和騎車者的用以連接公園、商業(yè)區(qū)、名勝古跡與居住區(qū)之間的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而“綠色通道”是我國陸地交通和國土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國綠色通道建設的通知(國發(fā) [2000]31號)》的要求,綠色通道建設主要是對公路、鐵路、河渠、堤壩沿線進行綠化美化,以防風固土、護坡護岸和美化環(huán)境為主要功能。雖然以人行道和自行車道為主的城市“慢行”道路系統(tǒng)在我國也有很長的發(fā)展歷史,但卻沒有完全發(fā)揮“慢行綠道”的功能。特別是隨著城市車輛的飛速增長,城市中的人行道、自行車道不斷被機動車量肆意侵占,被公交車站一段一段地截停,而真正意義上的貫通城鄉(xiāng)的以行人和自行車游憩與通勤為主導功能的城市“慢行綠道”在我國還屬于新生事物。
城市慢行綠道建設符合當代人追求品質生活的時代需求,是促進城市轉型升級與建設幸福宜居城市的結合點,是緊張疲憊的現(xiàn)代都市人“放慢節(jié)拍,讓幸福跟得上腳步”的輕松落腳點。慢行綠道既滿足了市民休閑健身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交通壓力,應該成為我國經濟發(fā)達城市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設施。目前,我國的廣州、深圳、東莞、成都、廈門等城市正在積極開展城市綠道建設,城市慢行綠道在我國已進入了快速發(fā)展的新階段,積極借鑒世界其他國家在城市慢行綠道建設上的先進經驗與做法,對于促進我國慢行綠道建設又好又快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者于2012年專門考察了芬蘭的城市綠道建設,深有感觸,深受啟發(fā)。
芬蘭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自行車大國”,全國有數百萬輛自行車和近萬公里自行車專用道,自2006年以來,芬蘭全國每年自行車銷售量都在30萬輛以上[1],平均每人擁有1輛自行車,多作為運動休閑工具自行車出行已成為芬蘭人低碳綠色出行的一種首選方式。芬蘭自行車的普及與應用一方面與芬蘭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同時也與芬蘭發(fā)達而便利的自行車慢行綠道系統(tǒng)建設密切相關。芬蘭的城市慢行綠道建設時間較長,規(guī)劃科學,特點鮮明。
芬蘭慢行綠道的首要特點是網絡發(fā)達,連通性強,從城市或鄉(xiāng)村的每一戶居民家門口到城市內的任何一個公共場所都有慢行綠道相連。無論是高速公路,還是城區(qū)內部道路,公路兩側都各有一條方便于自行車輛和行人單向通行的慢行綠道,但每條慢行綠道的寬度要視道路等級和區(qū)域人口密集程度而定。城市綠道將每一個居住區(qū)、商業(yè)區(qū)、公園、學校、郊外度假活動場所以及歷史文化資源等緊密相連,并且兩條相接綠道之間均為無障礙切換連接。這為人們構筑了便捷、宜人的通勤空間,大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生活的便利程度和接近自然的可達性水平。
隨處可見的路標、路線圖,合理分布的自行車專用停車位、驛站使芬蘭慢行綠道變得極富人文關懷,并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芬蘭的慢行綠道路線地圖有紅、藍兩種標示方法,所有紅線標注的都是推薦的慢行綠道道路,可以貫穿整個城市,而藍線標注的則是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線路,人們可以根據個人的需求和愛好去自選線路。對于每一位騎行者來講,即便想去的是一些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只要能夠在地圖上找得到,就可以順著線路的指引順利地到達目的地,而對于那些富有冒險精神的人來講,按照藍色線路的指引去一些人們罕至的地方也是一件很美妙很刺激的事情。芬蘭人喜歡通過騎自行車來鍛煉身體,這不僅可以降低旅行的成本,還可以從中體驗探險的快樂,這使得原本看似枯燥的蹬車也變得有十分有趣起來。
芬蘭的慢行綠道全程獨立,道路旁邊的慢行綠道與機動車道之間通常有綠化帶或路障相隔,保障了慢行綠道上行人和騎行者的安全。同時,芬蘭法律還有騎自行車者免責的法律條款。如果機動車駕駛者與騎行者、行人發(fā)生碰撞而導致后者受傷,那么在任何情況下,都由機動車駕駛者負全責,相對于機動車駕駛者來說,騎自行車者受到了更多的優(yōu)先照顧和保護。
與此同時,芬蘭還對騎行者本身提出了一定的保護規(guī)范要求,首先,嚴禁自行車載人,并頒布了《Bicycle Helmet Laws(自行車頭盔法)》,要求騎自行車者必須佩戴頭盔,并有手套、護膝、專用雨具等一系列的安全防護工具。另外,芬蘭法律還規(guī)定,喝了一定量酒的人不能騎自行車上路。
芬蘭的慢行綠道追求近自然化和開放性的建設理念,城市骨干慢行綠道通常沿著道路、河濱建立。設計者充分結合道路周邊的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資源特征和地方人文特色景觀,充分保護和展現(xiàn)綠道及周邊地區(qū)的原生態(tài)風貌,使綠道不僅充滿自然氣息,還有濃厚的地方風情。這些城市骨干慢行綠道與穿插在公共綠地內部的網絡狀慢行綠道相連接,且任何一處公園和公共綠地均無門票并24小時對外開放,行人和騎行者可以暢快地沿著慢行綠道的指引自由出入城市中的任何一個公共場所。
芬蘭慢行綠道的路面材料主要為兩種介質。城區(qū)道路兩側的綠道較多采用硬化材料,鋪設標準和質量要求較高,以減少地面因出現(xiàn)裂縫、坑洼、凸起等情況而對小輪車、輪滑等小型運動工具產生的不利安全影響。其他分布在公園與野外自然環(huán)境中的慢行綠道大多采用砂石路面,也有少數區(qū)域采用磚塊、石板和混凝土路面。慢行綠道的路面材料也因地而宜,多種多樣,在充分滿足行人和騎行者基本安全保障需求的情況下,盡量降低其建設與維護成本,并通過路面材料的選擇努力使綠道與周邊環(huán)境景物融合統(tǒng)一。
芬蘭政府大力倡導國民使用自行車作為日常主要交通工具,首先,芬蘭政府通過自行車進口零關稅的經貿調控政策降低了自行車購置成本,以此刺激居民消費購買自行車。其次,芬蘭旅游局每年夏天都會在一些旅游城市投放一定數量的自行車供游客免費借用,并將自行車的借還地點設在靠近賓館或者景點的地方。游客只需要投入1歐元硬幣就可以解開自行車鎖鏈借走車輛,在另一借還地點將自行車鎖在設定的位置之后,就可以拿回1歐元。另外,芬蘭人還有一種非常獨特的“借”車方式。在一些小城里,人流較大的地方常常會看到很多沒上鎖的自行車,那是當地人把不常用的自行車“借”給別人騎的獨特方式。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隨便騎走這些自行車,并且騎到哪就丟在哪,不用歸還,或者你想長期“借”用,也沒有關系,因為在當地根本沒有“偷車”的說法。
芬蘭的城市慢行綠道建設起步較早,是世界上慢行綠道建設最成熟的國家之一,也是歐洲國家慢行綠道建設的典型代表。積極借鑒芬蘭綠道建設的先進經驗,不僅可以為我國正在大規(guī)模開展的城市綠道建設提供新的規(guī)劃設計思路,而且可以在綠道管理、政策支持和法規(guī)保障等方面提供經驗。
目前,我國城市綠道建設在經濟發(fā)達城市迅速發(fā)展,但現(xiàn)有綠道過分側重于宏觀區(qū)域層面骨干綠道的規(guī)劃建設,而對社區(qū)周邊綠道建設重視不夠。社區(qū)是城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區(qū)域,社區(qū)及其周邊綠道既是溝通城市生活區(qū)與城市骨干綠道的關鍵紐帶,也是人們使用綠道頻率最高的區(qū)域。因此,城市慢行綠道建設首先要充分考慮城市居民的人本需求,在建設好城市骨干慢行綠道的同時,還要重點強化社區(qū)周邊及其臨近商業(yè)區(qū)、政務區(qū)、游憩區(qū)慢行綠道網的建設力度,構筑好社區(qū)—城市—區(qū)域三級多層面的慢行綠道網絡系統(tǒng),從而形成一條條真正的便民、惠民、為民的“民生綠道”,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綠色“形象工程”。
隨著城市綠道建設的逐步升溫,各地黨委、政府對此越來越重視,許多城市出現(xiàn)了“運動式推進”的建設傾向,集中在一段時間高強度、大規(guī)模的開展慢行綠道建設,具有明顯的短期社會效益,但也容易產生許多社會矛盾和財力赤字。據測算,廣東省每公里城市慢行綠道投入成本平均為150萬元左右。這對于經濟發(fā)達的沿海城市來講,建設成本不算很高;但對于許多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來講,修建一條上百公里的慢行綠道也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城市慢行綠道建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建設策略,走近自然的建設路徑,要根據各地自然環(huán)境特點和城市市情采取靈活多樣的建設方式和融資機制,使用性價比較高的多種建設材料,盡量降低前期建設成本和后期維護成本,最大化地服務群眾百姓。與此同時,各城市要根據自己的財力狀況循序漸進地進行城市綠道建設,要著眼長遠,科學規(guī)劃,量力而行,不搞超財力投入,不搞運動式推進,不盲目跟風城市慢行綠道這一“新生事物”,而是要將城市慢行綠道納入到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總體規(guī)劃之中,納入到為民辦實事的一攬子政府計劃之中,持之以恒地把這條溝通民心與政府的綠色通道建設好。
慢行綠道是專門服務于行人和騎行者的游憩和通勤通道,要通過立法手段和科學規(guī)范來保障慢行綠道的健康發(fā)展。首先,要科學規(guī)范地設計好城市慢行綠道,盡量采用道路兩側各有一條單向慢行綠道的設計方法。確需雙向道路的要標注明顯的路面標線和安全提醒標牌,要加強慢行綠道與機動車道交叉路口路面的無障礙連接和無等候安全立交暢行系統(tǒng)建設,并在道路節(jié)點位置科學設置數量適宜的交通信號警示標志、導游線路圖和停靠驛站。第二,要適時出臺《城市慢行綠道交通管理辦法》,嚴禁機動車輛搶行和??柯芯G道,加強慢行綠道視頻監(jiān)控網絡平臺建設,通過立法手段保護慢行綠道的享用對象擁有一個安全可靠的外部環(huán)境。第三,要用法律手段和制度措施來規(guī)范慢行綠道享用者的行為,要嚴格執(zhí)行自行車限速行駛規(guī)定和電動自行車功率限制,嚴禁自行車醉駕者上路,并在有條件的地區(qū)逐步推廣使用必要的自行車安全防護設備,以為他人和自己創(chuàng)造良好的公共安全出行環(huán)境。
慢行綠道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出現(xiàn)的“新事物”,不僅為城鄉(xiāng)居民提供了便捷安全的游憩與通勤通道,而且還增強了城市內部破碎生態(tài)空間的連通性,密切了城鄉(xiāng)之間的生態(tài)聯(lián)系,并為野生動物提供了遷徙通道,既優(yōu)化了城市生態(tài)格局,也維護了城市生態(tài)安全。同時,慢行綠道也是引導城市實現(xiàn)低碳發(fā)展的“新引擎”,在機動車將自行車擠到無路可走的城市里,縱橫交錯的慢行綠道系統(tǒng)將給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綠色交通選擇,并會不斷改變著城市人現(xiàn)有的出行與休閑方式。這既是對節(jié)能減排做出的實實在在的貢獻,也是促進城市轉型發(fā)展,踐行綠色發(fā)展之路的有力舉措。
[1]宋金蕓.芬蘭2010年自行車市場:對專業(yè)零售商十分有利[J].中國自行車,2011(4):79.
Characteristics and Revelation of Slow Greenway in Finland
Qie Guangfa,Wang Cheng,Zhan Xiaoh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Research Center of Urban Forestry,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91,China)
Slow greenway is main urban transport system,which mainly serve pedestrian and bicycle people for recreation and commuting.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slow greenway in Finland,some suggestions on developing slow greenway we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and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in China.
Finland,slow greenway,characteristics,revelation
2012-06-30
郄光發(fā),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林業(y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城市林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