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粉紅
(陜西省丹鳳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丹鳳 726200)
苜蓿,因開紫花,故又稱紫花苜?;蜃宪俎#瑢俣箍栖俎俣嗄晟荼局参?,是世界上種植最早的牧草。苜蓿生長壽命可達20~30年,一般第2年~第4年生長最盛,第5年以后生產(chǎn)力逐漸下降。苜蓿的適應性和經(jīng)濟價值都比其他牧草優(yōu)良,所以有“牧草之王”的稱號。下面簡要介紹苜蓿種植技術(shù)。
苜蓿喜溫暖半干燥氣候,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5℃左右,既耐低溫,又耐高溫。苜蓿是需水較多的植物,但因根系發(fā)達抗旱能力很強,從粗沙土到輕粘土皆能生長,要求土層深厚,富含鈣質(zhì),排水良好,土壤pH值6~8為宜。春播3~4 d出苗,幼苗期生長緩慢,播后30~40 d莖長低于10 cm,播后80 d莖高50~70 cm,根長1 m以上,植株開始現(xiàn)蕾開花。一般溫暖地區(qū)3~4月份播種,最遲可延至7月中旬。8月份以后播種的不易越冬。在高寒地區(qū),于4~7月份播種。在春季墑情較好、風沙危害不大的地區(qū),多進行春播,也有早春頂凌播種的。在春季土壤干旱、晚霜較遲或春季風沙過多的地區(qū),多進行夏播。實行秋播,秋播的時間大致在霜降前半個月或在冬小麥播種前半個月播種,其優(yōu)點是墑情好,生長早,雜草少,苜蓿幼苗容易越冬。在個別春早、寒冷地區(qū),常進行冬播。在土壤開始封凍時播種,第2年春季出苗早,利于春季搶墑,便于調(diào)劑勞力和機具,還可提高苜蓿的抗寒性和抗逆性。
苜蓿地在播種前應施足基肥,深翻整地。畝(667m2)施廄肥1 500~2 000 kg,翻地深度20~25 cm。苜蓿種子細小,幼芽嫩弱,頂土力差,早期生長緩慢,深翻整地務宜精細,要做到深耕細耙,地面平整,無大土塊和雜草,土層疏松,上虛下實,以利出苗。有灌溉條件的地塊,播前應先灌水,以保證出苗整齊。無灌溉條件的地塊,整地后應行鎮(zhèn)壓,以便保墑。
苜蓿種子呈腎形,黃色,千粒重1.5~2.0 g。苜蓿種子雖小,但新收獲的苜蓿種子含有2%~65%不等的硬粒種子,其種皮是一角質(zhì)層,堅韌致密,水分不能滲入內(nèi)部或不易滲入,保護苜蓿種子,使其長期處于休眠狀態(tài)。經(jīng)秋冬貯藏后可減少硬實率,提高發(fā)芽率。硬實率較高的種子,播種前必須進行劃破種皮處理,打破苜蓿種子休眠期,苜蓿種子才能萌發(fā)生芽。生產(chǎn)上多采用碾軋法。碾軋時,將苜蓿種子均勻鋪在地上,厚薄適中,用石碾軋破種皮即可。碾軋時間的長短,以種皮發(fā)毛為度。或?qū)④俎7N子與砂粒混合揉搓,或?qū)④俎7N子用碾米機碾磨1次,以劃破種皮。當苜蓿播種面積小苜蓿種子用量小時,可采用將苜蓿種子置于條編簸箕內(nèi),手持鞋底反復在簸箕內(nèi)摩擦種子,以劃破種皮。播種前曬種2~3 d或短期高溫處理(50~60℃,15 min~1h),亦可提高苜蓿種子發(fā)芽率。
苜蓿種子以淺播為宜,一般播種深度為2~3 cm。
(1)條播:利用播種機或鋤頭開溝后,把種子成行撒入溝內(nèi),隨播隨覆土。窄行距條播行距為15~30cm。苜蓿種子田寬行條播行距為45~100cm。
(2)撒播:用人工或撒播機,把種子盡可能均勻地撒在地表,然后輕耙覆土。人工撒播時,為便于撒播操作和撒播均勻,建議按照種子與砂土以1∶10~15的比例混合均勻后,然后進行撒播,輕耙覆土。
(3)點播:人工點播穴距為50 cm左右。
苜蓿種子的播種量按0.5~1.0 kg/667m2計算用量。
苜蓿苗期生長十分緩慢,往往因雜草滋生,抑制苜蓿生長,甚至造成苜蓿幼苗死亡。苜蓿苗期須鋤草2~3次。越冬前應結(jié)合鋤草進行培土以利越冬。早春返青及每次刈割以后,亦應進行中耕松土,清除雜草,促進再生??刂坪拖麥珉s草是田間管理的關(guān)鍵工作。大面積苜蓿地主要用除草劑來除草,小面積苜蓿地可用人工除草。
苜蓿對土壤養(yǎng)分利用能力很強,可攝取其他植物不能利用的養(yǎng)分,但由于產(chǎn)量高,自土中吸收的養(yǎng)分遠比一般作物和牧草高。土壤瘠薄,影響甚大。苜蓿根系強大,主根粗大,入土深度可達10 m以上,根上共生根瘤菌,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素,形成很多根瘤。但在幼苗期,其根瘤形成不多,仍需增施氮肥。播前應施足基肥,酸性土壤應施用石灰,返青前或刈割以后必須追肥。施肥不僅影響產(chǎn)草量,且可改善牧草的品質(zhì)。當每667m2收獲1 500 kg干草時,苜蓿約要從667m2面積土壤中攝取下列數(shù)量的營養(yǎng)元素:37 kg氮素,3.7 kg磷素,37 kg鉀素,26 kg鈣素,4.5 kg鎂,3.7 kg硫。
苜蓿是一種宜于進行灌溉的牧草。苜蓿因各個生育期不同適宜需水量差異較大,苜蓿田間持水量變化范圍約為40%~80%,生產(chǎn)中應結(jié)合實際做好苜蓿地的灌溉工作。
土壤解凍后,用釘齒耙交叉耙地,能使地表疏松,提高地溫,消滅雜草,加速返青。
春播苜蓿當年可收草1~2茬,夏播或無灌溉條件者,當年不刈割,第2年后可收2~5茬,不同地區(qū)刈割次數(shù)不等。無灌溉條件的干旱地區(qū),每年收1茬;有灌溉條件或降水量較多的地區(qū),1年可收3~4茬。苜蓿年產(chǎn)鮮草量一般為1 000~4 000 kg/667m2,水肥條件較好的年產(chǎn)鮮草量高達5 000 kg/667m2以上。如收苜蓿干草,一般年產(chǎn)苜蓿干草250~1 000 kg/667m2。全年以第1茬產(chǎn)草量最高,占總產(chǎn)50~55%,2茬草占20~25%,3茬草占10~15%,4茬草占8~10%。苜蓿于初花期刈割較好,可保證產(chǎn)量和質(zhì)量。留茬高度一般為4~5 cm,越冬前最后一次刈割,留茬應高些,大約為7~8 cm,以保持根部營養(yǎng)和積雪,對苜蓿越冬很有益處。應特別注意在早霜來臨前30 d左右停止刈割。否則,會降低根和根頸中的養(yǎng)分貯藏量,不利于越冬和翌年春季生長。
苜蓿是異花授粉植物,利用人工鋪助授粉,能提高種子產(chǎn)量。方法是在田間橫拉繩子,輕輕觸動花絮,或用掃帚來回掃動。當植株下部莢果變成黑色,中部莢果變成褐色時,便可采種。一般每畝(667m2)可產(chǎn)種子30~60 kg,以頭茬草留種較好。
長期以來,人們把苜蓿作為輪作倒茬的重要作物加以利用。在較溫暖地區(qū),多將苜蓿與冬小麥套種,小麥收獲后當年還能收1茬苜蓿。在較寒冷地區(qū),苜蓿可與春谷作物或中耕作物,如小麥、玉米、谷子和高粱等套種或間作,但須注意播種時間,一般宜遲不宜早。已種過多年1年生作物、中耕作物或根菜類蔬菜之后,土壤肥力減低,均宜種植苜蓿。苜蓿在輪作中的時間可長可短。在以農(nóng)作物為主的輪作中,苜蓿生產(chǎn)2~3年即可;在以生產(chǎn)飼料為主的輪作中,苜蓿生長年限可延至4~6年。
有時將苜蓿播種在谷子、糜子等1年生作物之下,這樣的播種方式叫做保護播種。其優(yōu)點是可減少雜草對苜蓿幼苗的危害和防止水土流失,同時播種當年可多收1茬莊稼。在春小麥地區(qū),是在拔節(jié)時或澆第2次水時,將苜蓿種子撒入小麥地,保護作物的播量,為正常播量的1半。但在干旱地區(qū),水分條件無保障的地方,不采用保護播種。否則,會造成保護作物與苜蓿爭水的矛盾,造成減產(chǎn)。
開花前苜蓿飼喂牛羊時易引起臌氣病,實行苜蓿與禾本科牧草進行混播,以改進草層結(jié)構(gòu),抑制雜草,提高產(chǎn)量,也避免或減少了牛羊臌氣病的發(fā)生。但是,牧草混播由于彼此競爭,往往前數(shù)年禾草受苜蓿的擠壓而后期苜蓿又受禾草的排斥,出現(xiàn)生產(chǎn)不協(xié)調(diào)的情況。世界各地多用無芒草與苜蓿組成混合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