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瓊 王湘萍 方 蓉
云南省昆明市延安醫(yī)院消毒供應中心,云南 昆明 650051
消毒供應中心承擔著全院各臨床科室需要消毒或滅菌后重復使用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集中清洗、消毒、滅菌和供應。由于供應中心特殊的工作性質,使供應中心人員面臨多種職業(yè)暴露的危險因素。因此,強化消毒供應中心護士的職業(yè)防護意識,保護自身健康,顯得尤為重要。
1.1 生物因素 消毒供應中心護士每天都要接觸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醫(yī)療器械,并要對其進行分類、清洗、消毒、滅菌,所以消毒供應中心護士容易被銳器刺傷,造成感染。陳愛榮等對11家醫(yī)院消毒供應室職業(yè)防護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供應室護士銳器損傷的比例高達44.27%,銳器損傷傳播職業(yè)性、血液性傳染病的危險遠遠大于皮膚和黏膜接觸,約占 80%[1]。
1.2 物理因素 超聲煮沸、烘干機以及滅菌器在工作時都會產(chǎn)生大量熱量,另外洗滌過程中會生成大量的蒸汽。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工作,易引發(fā)中暑。高壓滅菌物品取出時,如果操作不當易被燙傷或灼傷。工作人員在制作敷料、棉球、手套滑石粉和包裝各種治療包所產(chǎn)生的纖維粉塵易被吸入呼吸道,造成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紫外線進行消毒時,可引起皮膚、眼睛的損傷。長期在噪音環(huán)境下工作會引起疲勞、頭暈、聽力下降、失眠。
1.3 化學因素 消毒供應中心護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觸大量的化學消毒劑,如含氯消毒劑、乳酸等對人體有較大的危害,易通過吸入或皮膚接觸產(chǎn)生危害。
1.4 機械性因素 搬運物品時因姿勢不當或負荷過重,常引起肌肉、關節(jié)的損傷。
2.1 生物因素的防護措施 在回收及清洗過程中,嚴格遵守標準預防的原則,把所有回收的污染物品均視為具有傳染性,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如戴口罩、手套、護目鏡、隔離衣等。經(jīng)常洗手是自身防護的重要措施[1],消毒供應中心護士在操作結束時要用抗菌皂液和流動水洗手,按六步洗手法認真正確的洗手。操作完畢摘除手套后,及時洗手?;厥崭鞣N穿刺針、刀片等利器時,避免用手直接接觸,應當帶防護手套并用鉗子夾取,分類器械時,銳利的一面要同向放置,不應混在其他器械中[2]。一旦發(fā)生銳器傷,應立即由近心端向遠心端不斷擠壓受傷部位,盡可能擠出創(chuàng)口處血液,并用流水清洗傷口,然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向科室領導及醫(yī)院感染管理科報告,填寫職業(yè)暴露登記表,必要時注射疫苗,定期跟蹤檢查。
2.2 物理因素的防護措施 工作環(huán)境要通風、寬敞,有冷熱水供應,各種供氣管道不要暴露在明處,以利于空氣的流通和散熱。滅菌完畢,取放物品時應帶棉手套,穿長袖衣服,以免燙傷或灼傷。在制作敷料、棉球、手套等操作時應戴口罩、圓筒工作帽,減少粉塵吸入。引進一次性小包裝的敷料、棉球、手套等滅菌物品,減少因各種手工操作產(chǎn)生的粉塵對人體的傷害。進行紫外線照射消毒時不可進入消毒區(qū),檢測紫外線強度應戴護目鏡、穿防護服,避免紫外線照射到皮膚和眼睛。消毒后及時開窗通風。在滅菌間安裝隔音板,為減少洗衣機、烘干機噪音的影響,盡量集中操作,離開有噪音的房間時應隨手關門,以減少噪音的污染范圍。
2.3 化學因素的防護措施 配制消毒液時,應戴防護手套、口罩、護目鏡,防止消毒劑濺到皮膚、眼內(nèi)或吸入呼吸道,一旦濺入要及時用清水沖洗,用消毒液浸泡器械時要嚴密加蓋,操作完畢后應立即清潔手套,清水洗手。
2.4 機械性因素的防護措施 搬運重物時合理用力,避免用力過猛或用力過度,保持正確的操作姿勢。
消毒供應中心護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其在工作期間獲得醫(yī)院感染的可能性很大[3],在進行消毒供應室建設的同時,一定要重視工作人員職業(yè)安全,積極改善軟硬件條件,建立合理的工作流程,將職業(yè)暴露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以減少和防止職業(yè)損傷,保障供應室人員的身心健康[4]。不斷加強消毒供應中心護士的職業(yè)暴露防護措施的學習培訓,把防護措施落到實處,確保消毒供應中心護士職業(yè)安全。
[1]陳愛榮,陳瑞領.11家醫(yī)院消毒供應室職業(yè)防護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J].中華勞動衛(wèi)生職業(yè)病雜志,2011,29(6):466-467.
[2]張玉珠,江燕瓊,周予矜.淺談供應室人員的職業(yè)防護[J].中國民民族民間醫(yī)藥,2009,11(1):26.
[3]霍孝蓉,宋瑾.醫(yī)院消毒供應中心 (室)知識問答[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30.
[4]邱素瓊.供應室工作人員職業(yè)危害與防護[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7):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