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鯤
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市人民醫(yī)院,內(nèi)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筆者近兩年來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頸性眩暈45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45例均為門診患者,且經(jīng)頸椎X線片確診為頸椎病。其中男性17例,女性28例;年齡35~66歲。病程最短3天,最長20余年。
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痉?法半夏15g,天麻12g,白術15g,茯苓15g,陳皮10g,甘草6g。眩暈甚、頭痛者加鉤藤、石決明;惡心、嘔吐頻繁者加代赭石、竹茹;上肢麻涼者加桂枝、雞血藤;頸、肩、臂放射痛者加元胡、白芍;耳鳴、重聽者加郁金、石菖蒲;心煩、口干苦者加梔子、黃芩。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溫服,10天為一療程。
療效評定根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痊愈:眩暈癥狀消失,恢復正常的生活或工作,隨訪2個月未復發(fā)。顯效:眩暈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勞累后偶有發(fā)作。有效:眩暈癥狀部分消失或減輕,有時影響正常生活或工作。無效:眩暈癥狀無改善或病情加重。
45例患者中,痊愈31例,占68.89%;顯效6例,占13.33%;有效4例,占8.89%;無效4例,占8.89%,總有效率91.11%。
患者于某,女,42歲,2011年10月12日初診。主訴:反復發(fā)作性頭暈一月余?;颊哂谝辉虑皠诶酆箝_始出現(xiàn)頭暈,反復發(fā)作無定時,每次發(fā)作持續(xù)時間幾分鐘至數(shù)小時不等,與變換體位無關,時有頭痛、雙上肢麻木、偶有惡心,無嘔吐、耳鳴、肢體活動障礙、視物旋轉,自行口服西比靈、鹽酸氟桂利嗪,癥狀略有好轉,為進一步診治就診于我科。現(xiàn)癥見頭暈、頭痛,雙上肢麻木,心煩口苦,納可,眠差,二便調(diào)。既體體健。血壓:110/70mmHg,舌紅苔白膩,脈弦滑。頭顱MRI未見明顯異常。頸椎X片:頸椎病。TCD:雙側椎動脈顱內(nèi)段血流速度緩慢。西醫(yī)診斷:頸椎病。中醫(yī)診斷:眩暈 痰濕內(nèi)阻。治宜健脾祛濕,化痰通絡。方藥:法半夏15g,天麻12g,白術15g,茯苓15g,陳皮10g,鉤藤10g,石決明10g,梔子10g,雞血藤15g,川芎10g,夜交藤10g,合歡花10g,甘草6g。每日一劑水煎服,早晚溫服,每次約200ml,口服5劑后癥狀明顯減輕,10劑后眩暈消失,隨訪3個月未復發(fā)。
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fā)病,以中老年人居多,而眩暈則是頸椎病的常見臨床表現(xiàn)。祖國醫(yī)學認為由于風、火、痰、虛、瘀引起清竅失養(yǎng)而見眩暈,虛者居多,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然而從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看,虛者較少見。由于飲食不節(jié),嗜食肥甘厚味或憂思惱怒勞倦,傷及肝脾,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加之肝風內(nèi)動,發(fā)為眩暈。半夏白術天麻湯出自《醫(yī)學心悟》,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肝熄風,兩者合用,為治風痰眩暈之要藥;白術健脾祛濕,伍半夏、天麻祛濕化痰、止眩;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伍白術增化痰之功;陳皮理氣化痰,使以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奏健脾燥濕、化痰熄風之效,眩暈自愈。故治療頸性眩暈臨癥加減,每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