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燕
(濟南軍區(qū)聯(lián)勤部干休四所衛(wèi)生所,山東 濟南250000)
慢性咽炎(chronic pharyngitis)中醫(yī)屬“喉痹”范疇,主要是臟腑虛損,咽喉失養(yǎng)及痰凝血瘀,結聚咽喉所致[1]。
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而引起的異常生命活動,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之處即在于人的社會性,因此作為人體對致病因素的反應而產生的疾病,其發(fā)生和發(fā)展變化不僅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亦受到因時代變遷、社會發(fā)展而帶來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精神活動以及由之引致的體質變化的影響,更何況古今氣候亦隨時代推移而有明顯改變,那么疾病防治措施亦就必須“隨時變易”,因時代而制宜。所謂“因時代而制宜”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疾病防治應因氣候環(huán)境的改變而制宜;其次,疾病防治應因生活條件的改變而造成的體質特點而制宜。第三,疾病防治應因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制宜。
中醫(yī)重視人體內外環(huán)境的平衡協(xié)調,每從調節(jié)人體陰陽氣血,激發(fā)自身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入手防治疾病,故強調必須根據人的體質特點和疾病具體情況靈活施治。首先,慢性咽炎應因氣候環(huán)境的改變而制宜,由于人類文明發(fā)展而出現的工業(yè)化、城市化、人口膨脹等所導致的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fā)和環(huán)境污染,大體上近兩千年來氣候具有日漸變暖、災害性氣候日益增多的基本趨勢,這種趨勢的逐漸積累形成了古今氣候的明顯差異,并對人體和疾病產生重要影響。近年來這種氣候情況及與之并存的大氣污染嚴重,使包括兒童在內的不少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咽喉炎,這些人若再罹患感冒(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每伴發(fā)或繼發(fā)咳證,運用傳統(tǒng)的宣肺解表、化痰止嗽或養(yǎng)陰潤肺方藥如麻杏甘石湯、止嗽散、杏桑湯、清燥救肺湯等,效果往往不顯,所以筆者根據這類病人咽喉每見丘疹狀濾泡并伴有咽喉痛癢不適癥狀,悟出“咳嗽從咽論治”的方法,改用清咽散結經驗方藥(方中射干清肺利咽、祛痰止咳、解毒散結;山慈菇清熱解毒、化痰散結;蒲公英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等)并配合服用六神丸、喉疾靈等喉科成藥,常收到良好治療效果。因此,臨床上治療慢性咽炎只有根據現代的氣候特點靈活施治,才能獲效。
其次,筆者認為,慢性咽炎應因生活條件的改變而造成的體質特點而制宜。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發(fā)展帶來的生產力提高、社會物質的豐富,大多數人告別了缺衣短食的貧窮饑寒狀況,過上溫飽型小康生活,由于飲食習慣和體力勞動強度的改變,相當一部分病人存在著胃腸積滯,甚至蘊生濕熱的狀況,筆者每于實施慢性咽炎方藥時都適當消導腸胃積滯,如加入適量行氣消導藥物如枳實、炒萊菔子等,從而使這一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第三,筆者認為,慢性咽炎應因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制宜。現代信息社會帶來的信息爆炸和市場經濟帶來的激烈競爭、生活方式的改變,加之工業(yè)化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亦對人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所以慢性咽炎患者大多有氣滯痰凝的臨床表現,如脈弦滑等。
所以說,時勢的推移造成了自然和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這種變化影響于人體和發(fā)生于人體上的疾病,使之出現了時代性的差異。因時制宜是中醫(yī)辨證論治疾病的基本原則,實施這一原則,除了考慮自然界的運動變化之外,尚應重視社會變遷所造成的人群體質和疾病的變異。臨證治病只有“隨時變易”,因時代特點而制宜,才能切中疾病肯綮而獲得良好治療效果。否則,膠柱鼓瑟,刻舟求劍,難免偏離中醫(yī)辨證論治精神而失去中醫(yī)的優(yōu)勢和特色。
根據以上治療思路,筆者認為,慢性咽炎一般無明顯全身癥狀,其病理機制為環(huán)境污染(如粉塵、有害氣體刺激),飲食結構不合理(如嗜食刺激性食物、長期煙酒過度)、精神緊張(如長期工作壓力、熬夜)等,使火(熱)毒蘊結咽竅,蒸灼津液成痰,久則痰凝氣阻,氣滯血瘀,致使火(熱)毒痰瘀閉阻咽竅而發(fā)為本病。正如《重樓玉鑰·卷上·諸風秘論》所言:“咽主地氣,屬脾土,其變動為濕,濕則腫而脹,皆火郁上焦,致痰涎氣血結聚于咽喉。”此外,本病每遇風邪外侵,則風痰熱毒蘊結,留滯經脈,氣血郁滯,致使本病反復發(fā)作而難愈,亦如《重樓玉鑰·卷上·喉科總論》所言:“一有風邪熱毒蘊結于內,傳在經絡,結于三焦,氣凝血滯,不得舒暢,故令咽喉諸癥種種而發(fā)”。
筆者認為,慢性咽炎治療應清熱解毒、化痰祛瘀為主,其經驗為自擬清咽散合服六神丸、喉疾靈。其中清咽散經驗方為:枳實、桔梗、黃芩、山慈菇各10g,射干12g,蒲公英、栗毛球、炒萊菔子各20g,桃仁、威靈仙各15g,崗梅根30g。射干清肺利咽、祛痰止咳;桔梗宣肺祛痰,下氣利咽;二藥升降并用,肺得宣肅,咽利痰祛,效力大增。桔梗“一為諸藥之舟楫;一為肺部之引經”(《珍珠囊》),提示桔梗亦能載諸藥到達咽竅病所。射干苦寒降泄,入肺經,善清肺火,利咽喉;黃芩苦寒,直入肺胃二經而清其熱毒,二藥相須為用,共奏清熱解毒利咽之功。山慈菇清熱解毒、化痰散結;蒲公英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栗毛球(又名風栗殼、栗毛殼、栗刺殼)有清化濕熱、化痰散結的功效,三者與射干合用共奏清解咽喉之熱毒、化散咽喉之痰結的作用。桃仁歸肺經,善活血祛瘀、止咳,能散解咽喉部的瘀血積滯。威靈仙性溫,既能防止此方中寒涼藥物過多,又具有“疏通經絡,則血滯痰阻無不利豁”(《藥品化義》)的作用。崗梅根既能清解熱毒、活血化瘀,又能生津防止熱毒傷津。枳實破氣消積、化痰散痞;炒萊菔子消食導滯、降氣化痰。二藥合用共奏消導腸胃積滯、宣通氣血通道的作用。全方共奏清熱解毒、行氣化痰祛瘀之功。
此外,六神丸主要由牛黃、麝香、蟾酥、雄黃、冰片、珍珠6味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常用于咽喉腫痛。喉疾靈膠囊由山豆根、板藍根、桔梗、訶子、人工牛黃等中藥組成,能清熱解毒、散腫止痛,用于急慢性咽炎等有良效。
例1.患者,女,70歲,2005年9月11日初診?;颊哐什坎贿m,咽癢,有異物感,晨起時可出現頻繁的刺激性干咳,刷牙時伴惡心,口干苦,常于同一季節(jié)反復發(fā)作,舌淡苔灰厚,脈弦滑。查體見咽后壁有淋巴濾泡增生。治宜清熱解毒,化痰祛瘀。枳實、桔梗、黃芩、山慈菇各10g,射干12g,蒲公英、栗毛球、炒萊菔子各20g,桃仁、威靈仙各15g,崗梅根30g,厚樸10g,青皮8g。合用六神丸、喉疾靈。湯劑每天1劑,水煎服,連服5劑后咽癢與干咳基本消失。二診,效不更方,守方續(xù)進,7劑后痊愈。
例2.患者,女,30歲,2005年12月25日初診?;颊哂?年前患感冒,經治療后病情好轉,但常感咽部不適,有異物感,經??人?,近日患者又患感冒,自感咽部不適加重,咳嗽音啞,鼻塞,口稍干,舌淡苔薄灰,脈弦滑。查體見咽后壁有淋巴濾泡增生。治宜清熱解毒,化痰祛瘀。枳實、桔梗、黃芩、山慈菇各10g,射干12g,蒲公英、栗毛球、炒萊菔子各20g,桃仁、威靈仙各15g,崗梅根30g,白芷10g,鵝不食草12g。合用六神丸、喉疾靈。湯劑每天1劑,水煎服,連服5劑后諸癥均減。二診,前方去白芷、鵝不食草,再服5劑,咽部異物感消失,咳嗽亦隨之而愈。
例3.患者,男,66歲,2006年3月5日初診?;颊咦栽V咽部不適,咽癢,時咽痛3年,經??人蕴叼?,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舌暗紅,苔薄黃,脈弦滑。查體見咽部暗紅,咽后壁有淋巴濾泡增生。治宜清熱解毒,化痰祛瘀。枳實、桔梗、黃芩、山慈菇各10g,射干12g,蒲公英、栗毛球、炒萊菔子各20g,桃仁、威靈仙各15g,崗梅根30g,前胡10g,法半夏12g。合用六神丸、喉疾靈。每天1劑,水煎服,連服5劑后上述諸癥狀體征明顯好轉。二診,前方去前胡、法半夏,再服5劑,咽部異物感、咽癢消失,咳嗽亦隨之而愈。為鞏固療效,上方再服3劑。
例1中加入少量厚樸、青皮以降氣除嘔,厚樸亦能消除咽部異物感。例2中加入少量白芷、鵝不食草以祛風解表、宣肺通竅。例3中加入前胡、法半夏配用,辛開苦降,有燥濕化痰之功,對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咳痰黏滯者有效。
慢性咽炎應該“隨時變易”,因時代而制宜的治療方案循古而不泥古,為中醫(yī)學開辟新思路。慢性咽炎應清熱解毒、化痰祛瘀為主?,F代藥理研究表明,自擬清咽散中多數單味藥都具有對呼吸系統(tǒng)的作用,如射干有抗肺炎雙球菌等病原微生物及祛痰作用;桔梗有祛痰鎮(zhèn)咳作用;蒲公英、黃芩亦有抗肺炎球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栗毛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抗菌抗炎作用;崗梅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桃仁有鎮(zhèn)咳作用;萊菔子有止咳化痰作用。近幾年來,通過藥理研究表明,六神丸能夠消炎殺菌,消腫生肌,解毒止痛;喉疾靈膠囊具有明顯的解熱、鎮(zhèn)痛、消炎、抑菌作用。這些都為清熱解毒、化痰祛瘀的功效提供了藥理基礎。
[1]田道法.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