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雅 張更豐
(內蒙古興安盟人民醫(yī)院,137400)
中風是腦血管疾病的俗稱。偏癱又叫半身不遂,是中風的一個常見癥狀。偏癱有“軟癱”與“硬癱”兩大類。軟癱和硬癱分別是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痙攣性癱瘓)和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弛緩性癱瘓)。上運動神經元病損即大腦的神經細胞和它發(fā)出的纖維受到損害,典型表現(xiàn)為肌張力高、腱反射亢進、部分淺反射減弱或消失和出現(xiàn)病理反射,摸上去發(fā)硬,對刺激極為敏感,很容易發(fā)生不自主收縮。因肌張力高又稱痙攣性癱瘓。下運動神經元損傷后,所支配的肌肉力量減弱,肌肉松弛,并逐漸萎縮,肌張力低,同時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故此類癱瘓又稱“弛緩性癱瘓”。
2010年1月~2011年1月的住院患者76例,其中腦梗死51例,腦出血22例,腦血栓后遺癥3例。男性45例,女性31例;年齡41~78歲;病程最短5h,最長7個月?;颊呔汣T或MRI檢查確診。按照偏癱的程度可分為輕癱、不完全性癱瘓和全癱。輕癱:表現(xiàn)為肌力減弱,肌力在4~5級,一般不影響日常生活,計12例。不完全性癱:較輕癱重,范圍較大,肌力2~4級,計50例。全癱:肌力0~1級,癱瘓肢體完全不能活動,計14例。
軟癱:弛緩階段陰陽經同時針刺,即同時刺激伸肌和屈肌,主要取穴極泉、肩髃、尺澤、內關、魚際、曲池、外關、合谷,下肢取伏兔、環(huán)跳、風市、血海、陰陵泉、委中、承山、三陰交、太沖。每日1次,留針30min。治療10天(1個療程)。加上下肢各兩組電針,電針用疏密波,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
硬癱:上肢陽經取穴肩髃、曲池、外關、合谷,下肢陰經取穴為主,取殷門、委中、陰陵泉、血海、三陰交、解溪。每日1次,留針30min。治療10天(1個療程)。加電針,連續(xù)波,刺激量宜小。嚴重痙攣者不留針,刺激穴位即可。采用刺激量較小的方法,以免刺激量過強或手法不得當而加重痙攣。
療效標準:基本治愈:偏癱癥狀基本消失,能徒步行走,生活能自理,上下肢肌力恢復至Ⅴ級以上。顯效:偏癱癥狀明顯改善,能行走,上下肢肌力恢復Ⅲ級以上。好轉:偏癱癥狀有所改善,肌力提高Ⅱ級以上。無效:治療前后上下肢肌力無明顯改善。
本組76例患者,基本治愈42例,占55.3%;顯效20例,占26.3%;好轉11例,占14.5%;無效4例,占3.9%??傆行蔬_96.1%。
癱瘓的類型不是判斷病情程度輕重的依據(jù)和指標,因為這種分類方法主要是以損傷的部位和表現(xiàn)出來的臨床特征作為分類依據(jù)的。一般說來,周圍神經損傷由于周圍神經的再生過程可能會發(fā)生有關肌肉的再支配,從而使肌肉重新獲得能力而恢復功能。中樞性損傷也同樣具有恢復一定功能的機會,這也就是康復醫(yī)學存在和介入的意義所在。
早期肌張力過低,無力是病程中的一個階段。運用針刺刺激各肌群,提高神經興奮度,促使上下行神經傳導束殘存功能的充分發(fā)揮以改善肌張力過低。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肌張力增高或單個肌群的十分強大,但運動功能仍不能正常進行,這時再對拮抗肌群輔以輕刺激,以調節(jié)肌群間協(xié)調運動。痙攣期患者上肢表現(xiàn)為屈肌優(yōu)勢,下肢伸肌優(yōu)勢,上肢屬“陰急陽緩”,下肢“陽急陰緩”,四肢陰經分布路徑多為屈肌,陽經穴多為伸肌。該病的治療是以協(xié)調肌群肌張力的平衡為重點,既注重強化上肢伸肌、下肢屈肌運動,拮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運動,促進共同運動向分離運動轉化,抑制及控制痙攣,從而建立正常的運動模式,使神經功能的恢復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從而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