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輝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北京100091)
目前臨床針灸醫(yī)師比較重視腧穴針刺深度的探討及應用,而對經脈針刺深度涉及較少,現筆者不吝陋見,對經脈針刺深度及其臨床意義作一探析,以供同道研究參考。
經脈針刺深度最早記載見于《靈樞·經水》篇:“足陽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日法天之?!淇蔀槎攘空撸∑渲卸纫?,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1]說明經脈的針刺深度 與脈之大小、血之多寡、氣之盛衰、熱之壯少及經脈受氣之道的遠近、經氣之來的疾緩等因素有關;規(guī)定了可度量的中等身材、肥瘦適中和氣血充盈不衰之人足六經最深刺六分,手六經最深刺二分;同時指出經脈的針刺深度,可根據患者的年齡、身材、體形等具體情況,“以心撩之”。這說明在定量經脈針刺深度時,應與人體高矮肥瘦相適應,這種因人而異的經脈針刺深度是一種極為科學的方法。
《靈樞·骨度》載:“黃帝問于伯高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節(jié)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保?]即《內經》時代主要用來測量常人人體各部長短、寬窄、大小的方法是“骨度”,而測量骨的長度,也是為了測量脈的長度?!鹅`樞·骨度》載:“黃帝曰,愿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jié)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保?]說明身高七尺五寸的常人,頭顱大骨圍、胸圍和腰圍等長度?!鹅`樞·脈度》載:“黃帝曰:愿聞脈度。岐伯答日: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一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三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保?]由于骨度定了,脈度也就定了,經脈的長度也是根據“七尺五寸”的常人而設定的?!饵S帝內經》這部書形成于西漢時期[2],中國秦代就統(tǒng)一了度、量、衡,所以《靈樞·經水》、《靈樞·脈度》與《靈樞·骨度》的尺寸應該是相一致的。
《骨度研究》從文獻考證,推算出《內經》時代常人平均身高7尺5寸,合現代149.325 cm;所使用尺制為戰(zhàn)國時代周制尺,1尺相當于現行公制 19.91 cm[3]。另據考訂,認為秦與西漢的1尺,等于23.1 cm[4]。由于考據的朝代不同,所以給出的測量數據也不同,周制尺與秦漢尺相差約4 cm。若《內經》記載的1尺約等于19.91 ~23.1 cm。即1 分約為1.991~2.31 mm,如刺入1分,約為2~2.3 mm。根據高等醫(yī)藥院校教材《針法灸法學》“毫針的規(guī)格”,“1寸”毫針針身等于“25 mm”[5]。所以,《靈樞·經水》經脈針刺深度1~6分即約2~14 mm,既使是根據人體高矮胖瘦,“以心撩之”,通常使用1寸毫針足矣,說明《靈樞·經水》經脈針刺深度是比較淺的。
《靈樞·經脈》載:“經脈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間。”說明經脈循行于人體“分肉之間”形成。而《素問·痹論》曰:“衛(wèi)者,水谷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脈,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薄鹅`樞·經脈》曰:“衛(wèi)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闭f明“衛(wèi)氣”散布于全身皮膚腠理之中,筋骨分肉之間。上述“經脈”與“衛(wèi)氣”、“皮膚之中”與“分肉之間”,其部位是比較淺的。又《靈樞·禁服》曰:“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于行,知其度量,內刺五藏,外刺六府,審察衛(wèi)氣,為百病母?!卑选皩彶煨l(wèi)氣”提升到了“為百病母”的程度,認為這是治療百病的根本。而《素問·五臟生成》曰:“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wèi)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闭f明經脈腧穴是“正邪共會”之所,針刺治療疾病是“激發(fā)衛(wèi)氣”和“祛除邪氣”。所以,《內經》時代經脈針刺深度比較淺,還是有其理論和實踐基礎的。
《靈樞·邪客》曰:“內針之理,縱舍之意,扦皮開腠理?!奔串斸槾倘虢浢}腧穴時,具有“扦皮開腠理”的作用,以激發(fā)經脈腠理的“衛(wèi)氣”,祛除“邪氣”,來防治疾病。又《針灸大成》曰:“百病所起,皆起于榮衛(wèi),然后淫于皮肉筋脈,是以刺法中但舉榮衛(wèi),蓋取榮衛(wèi)逆順,則皮骨筋肉之治在其中矣?!保?]說明“百病”與“榮衛(wèi)”有關,這與《內經》的理論一脈相承,針刺“但舉榮衛(wèi)”,可以激發(fā)人體的經氣,輸布衛(wèi)氣,疏通經絡,驅除病邪,治療皮骨筋肉之疾。而筆者在臨床中運用《靈樞》經脈針刺深度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肝郁脾虛證患者,按照《靈樞》經脈針刺深度來調節(jié)肝、脾胃、大小腸經脈經氣和衛(wèi)氣,扶正驅邪,調整中焦脾胃與腸腑功能,也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7]。說明《靈樞》經脈針刺深度不僅可以治療皮骨筋肉之疾,而且能夠治療五臟六腑之病。
綜上,《靈樞》所記載的經脈針刺深度,對于激發(fā)人體經氣、疏經通絡、調理榮衛(wèi)、增強人體防御功能、防治疾病,是一個很理想的針刺深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因此,使用針灸來防治疾病,遵循《黃帝內經》經典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1] 南京中醫(yī)學院.黃帝內經靈樞經譯釋[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6:133-157
[2] 王洪圖.王洪圖內經講稿[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3
[3] 王毅剛.針灸度量標準的改革與建議[J].中國針灸,2004,24(8):591
[4] 邱隆.中國歷代度量衡單位量值表及說明[J].中國計量,2006,10(10):46
[5] 奚永江.針法灸法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8:7-8
[6] 楊繼洲.針灸大成[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135
[7] 陸永輝,唐旭東.《靈樞》經脈針刺深度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J].中國針灸,2011,31(11):975 -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