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瑛,朱俊錕,蘭樹華
(麗水市中心醫(yī)院,浙江麗水 323000)
小腿下端、足踝部外傷后由于局部皮膚薄、皮下脂肪及肌肉組織少、血運差,易致肌腱和骨外露,長期不愈合會導致骨髓炎、潰瘍和惡變可能。應用傳統(tǒng)換藥方法,傷口愈合緩慢,易并發(fā)傷口感染,甚至導致傷口經(jīng)久不愈,不僅影響患者行走功能,還導致患者失去信心,從而產(chǎn)生恐懼、焦慮、悲觀等心理。2007年7月至2011年3月,本院骨科對肌腱外露及骨外露傷口采用濕性敷料進行傷口護理,效果較好,現(xiàn)報告如下。
1.1 對象 小腿下端、足踝部外傷性骨外露及肌腱外露患者43例,原發(fā)疾病均為外傷性軟組織壞死伴局部缺損。根據(jù)就診時間順序分為兩組。對照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43±4.2)歲;脛骨前區(qū)骨外露10例,踝部骨外露5例,跖趾骨骨外露及肌腱外露6例,骨外露及肌腱外露面積為(2.8±0.62)cm2;首次換藥時傷口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顯示有銅綠假單胞菌2例、金黃色葡萄球菌8例、鮑曼不動桿菌1例。觀察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齡16~69歲,平均年齡(45±3.9)歲;脛骨前區(qū)骨外露14例,踝部骨外露3例,跖趾骨骨外露及肌腱外露5例,骨外露及肌腱外露面積為(3.1±0.61)cm2;首次換藥時傷口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顯示有銅綠假單胞菌5例、金黃色葡萄球菌10例、鮑曼不動桿菌3例。
1.2 換藥方法
1.2.1 傷口局部評估 每次換藥評估傷口及周圍皮膚外觀顏色,根據(jù)創(chuàng)面顏色確定傷口分期(黑色期、黃色期、紅色期、粉色期);觀察傷口大小、深度、有無腫脹及局部血供情況,注意滲出液的顏色及量、有無異味。
1.2.2 傷口局部處理
1.2.2.1 對照組 清潔傷口:用0.9%NaCl溶液渦流式?jīng)_洗傷口,碘伏消毒周圍皮膚;清創(chuàng):黑色期或黃色期傷口有較多黒痂及腐肉,先采用保守性銳器清除黒痂及腐肉,再用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然后用0.9%NaCl溶液沖洗并用無菌棉球輕擦干創(chuàng)面,去除殘余壞死組織[1];清創(chuàng)后,使用優(yōu)鎖爾、利凡諾溶液紗布常規(guī)換藥;壞死組織減少時,采用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噴霧劑300AU/cm2,加凡士林紗布覆蓋。每日換藥1次。
1.2.2.2 觀察組 清潔傷口及清創(chuàng)方法同對照組。黑色期、黃色期傷口清創(chuàng)后根據(jù)傷口滲液多少選擇外蓋敷料,對不易去除的壞死組織采用清創(chuàng)膠自溶清創(chuàng),對較干、滲液少的傷口選擇潰瘍貼覆蓋,滲液多的傷口選擇藻酸鹽敷料和泡沫敷料覆蓋,傷口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陽性時選用銀離子敷貼與清創(chuàng)膠組合控制局部感染,此期2~3d換藥1次;紅色期傷口,骨外露及肌腱周圍開始有肉芽組織緩慢覆蓋,使用潰瘍糊結合泡沫敷貼進行傷口換藥,有效促進肉芽組織快速生長,填充缺損創(chuàng)面,此期3~6d換藥1次;當肉芽床已充分覆蓋傷口,上皮組織開始爬行,此時采取潰瘍貼、透明貼覆蓋以促進上皮分化和增生,以利傷口最終愈合,此期4~7d換藥1次。
1.3 療效評價
1.3.1 療效判斷標準[2]痊愈:傷口完全愈合;好轉:傷口明顯縮小,有較多的肉芽生長;顯效:傷口腐肉已清除,分泌物少;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痊愈、好轉、顯效為有效。
1.3.2 評價方法 由傷口護理護士觀察比較兩組傷口換藥的效果、愈合時間以及換藥間隔時間。評價時,均使用同一相機在相同的部位拍攝,并在傷口護理記錄單做好記錄,動態(tài)觀察傷口的變化。2周為1療程。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用秩和檢驗、x2檢驗。
2.1 兩組傷口愈合和換藥間隔時間比較 傷口愈合時間觀察組20~38d、對照組25~49d,傷口換藥間隔時間觀察組1~6d、對照組0~3d,兩組傷口平均愈合時間和平均換藥間隔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傷口愈合時間和換藥間隔時間比較(±s,d)
表1 兩組傷口愈合時間和換藥間隔時間比較(±s,d)
組 別 例數(shù) 愈合時間 換藥間隔時間觀察組對照組5.4±0.63 001 1.7±0.18 Z值P值22 21 28.6±2.33 35.9±4.08 7.25<0.001 26.91<0.
2.2 兩組換藥2療程后效果比較 見表2。傷口換藥2療程后,對照組4例換藥無效患者實施手術清創(chuàng)、取帶蒂皮瓣轉移和游離皮瓣轉移術。
表2 兩組換藥效果比較(例)
本文資料顯示,濕性敷料傷口外敷換藥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傷口換藥法。換藥用藥的作用分析如下。
3.1 優(yōu)鎖爾及利凡諾溶液 優(yōu)鎖爾即含氯石灰硼酸溶液,具有殺菌、除臭及去腐生肌作用,用于創(chuàng)口及皮膚潰瘍創(chuàng)面換藥。利凡諾溶液即乳酸依沙丫啶溶液,是一種外用消毒劑,能使菌體蛋白變性、沉淀而起到殺菌作用,用于外科傷口、黏膜感染的消毒。但兩種溶液殺菌作用較弱,作用較慢,特別對控制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感染效果不理想,且需要紗布敷料覆蓋,紗布干燥快,易與創(chuàng)面黏連結痂,更換時易引起再次損傷,阻礙肉芽生長,使傷口愈合時間延長,優(yōu)鎖爾溶液具有刺激性,換藥時刺激傷口產(chǎn)生疼痛。
3.2 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是一種多功能細胞生長因子,對來源于中胚層和外胚層的細胞(如上皮細胞、真皮細胞、成纖維細胞、血管內(nèi)皮細胞等)具有促進修復和再生的作用,能促進傷口局部毛細血管再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其缺陷是對壞死組織沒有清除排斥能力,只能在創(chuàng)面愈合過程中使用有效果。
3.3 濕性敷料 濕性敷料對外界環(huán)境的微生物具有阻隔作用,并在傷口表面創(chuàng)造出微酸性環(huán)境,抑制細菌生長,有利于增強白細胞功能,降低感染率。濕性敷料有清創(chuàng)膠、潰瘍糊、泡沫敷貼、銀離子敷料、藻酸鹽敷料、潰瘍貼、透明貼。清創(chuàng)膠主要由羧甲基纖維素鈉、藻酸鈣鹽、純化水組成,不僅有超量吸收滲液的作用,還具有使失活組織脫落的作用[3];銀離子泡沫敷料有殺菌作用,控制感染性炎癥的擴散[4];泡沫敷貼的阻隔性能可防止環(huán)境顆粒性異物如灰塵和微生物等侵入,有效預防交叉感染,并具有高吸收性能,使傷口保持濕潤,加速傷口愈合,避免更換敷料時再次機械損傷[5];藻酸鹽不僅能快速吸收滲液,還能保持創(chuàng)面濕潤且不黏傷口,起到保護暴露的神經(jīng)末梢、減輕疼痛作用;水膠體敷料(潰瘍糊、潰瘍貼、透明貼)為傷口提供濕性愈合環(huán)境,促進肉芽組織和上皮組織的生長,具有少量到中量吸收滲液的作用[6]?,F(xiàn)代新型敷料種類繁多,但目前還沒有一種敷料具備所有理想特點并適用于一個傷口創(chuàng)面的各個階段,也沒有一種方法或敷料適用所有的傷口。本文觀察組在傷口護理過程中,根據(jù)傷口不同分期選擇清創(chuàng)膠、藻酸鹽敷料進行清創(chuàng)、保濕,銀離子泡沫敷料、潰瘍貼、透明貼、泡沫敷料進行覆蓋,潰瘍糊促進肉芽和上皮生長,治療有效率100%。
[1]蔣琪霞,李曉華.清創(chuàng)方法及其關鍵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1):1045.
[2]潘翠環(huán),張慈鳳.綜合物理治療與康惠爾系列對難愈性創(chuàng)面的臨床觀察[J].廣州醫(yī)學院報,2002,30(4):67-68.
[3]蔣琪霞,梁龍清,陳芳,等.骨外露手術前后護理方法的設計與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5):377.
[4]Jorgensen B,Bech TN,Grenov B,et al.Effect of a new silver dressing on chronic venous leg ulcers with signs of critical colonization[J].J Wound Care,2006,15(3):97-100.
[5]許彩云.濕性敷料聯(lián)合壓力療法治療1例雙下肢靜脈性潰瘍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1,10(10):924-925.
[6]王迎兒.新型敷料用于外傷患者傷口護理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0,9(4):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