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西杰
(青海省循化縣尕楞鄉(xiāng)衛(wèi)生院)
藏醫(yī)藥學歷史悠久,具有完整、系統(tǒng)地理論及豐富的臨床實踐,目前社會中的許多疑難雜癥的診治與預防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對人類健康、長壽,國家、社會和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通過藏醫(yī)藥的臨床實踐經(jīng)驗及總結,藏醫(yī)對培根木布的診斷及治療具有自身理論的特色與實踐的優(yōu)勢,本文從培根木布病的定義、分型、診治,分析與總結了木布病的藏醫(yī)治療現(xiàn)狀與未來展望。
木布病是隆、赤巴、培根,以及血液和黃水疾病混合在一起的綜合性疾病的總稱。藏醫(yī)認為“隆”的自然色為青,“赤巴”為黃色,“培根”的自然灰色,而“血”為紅色,“黃水”的自然色為紫黃,混合在一起就變成紫黑色,藏語中“紫黑色”稱“木布”,因此隆、赤巴、培根以及血液、黃水疾病混合在一起綜合性疾病的稱為“木布病”。其病源為隆、赤巴、培根以及血液,其病因包括熱性病因和寒性病因兩種。熱性病因既過食味咸、酸、甘和高熱能、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和經(jīng)常飲酒,以及劇烈運動和外傷等引起肝內壞血增盛,卻不能完成正常的血生化過程,使精、濁血液混在一起,自肝臟倒流致胃腑,與胃內的培根黏合并腐化,導致隆、培根的機能失調而產(chǎn)生的綜合性疾病“木布病”,稱為熱性木布病,又稱“木布下陷”。寒性病因既飲食不消化,或進食不合胃腑的飲食,在胃腑不能消化,胃黏液激增、瘀積,平火隆與消化赤巴的功能衰退,精華與糟粕不能分離,侵入肝臟的部位又不能轉化為精氣,反而惡血充斥,肝臟增大,又侵入胃腑后不能消化,致使培根性激增,癥狀潛伏下來,稱為寒性木布病,又稱“木布瘀積”。
單一型培根病,即指未消化、慢性胃腸炎、萎縮性胃炎等。未消化是內科疾病的根源,也是木布病的根源。
木布的分型在藏醫(yī)內科學中獨具特色,按患病部位、發(fā)病時間、疾病性質等分類方法。
2.1 按患病部:木布病的患病部位有自位與它位2種,自位有胃、肝、大腸、小腸等4處。在胃發(fā)病時,癥狀猶如培根病;在肝發(fā)病時,癥狀與血病相似;在小腸發(fā)病時,癥狀如赤巴病的癥狀;在大腸發(fā)病時,癥狀與隆病相似。木布擴散到它位有內位兩種。外部的傳入肌肉,內部的是命脈、肝臟、血液。
2.2 按發(fā)病時間:木布病期分為3個階段。疾病初期稱為熱期;中期有熱亦有寒,稱為寒熱交織期;末期大寒無熱,稱為寒期。
2.3 按疾病性質:木布病的性質有蔓延、擴散、遷延、瘀積4種。蔓延分為向外蔓延與向里蔓延兩種;擴散分為穿孔與未穿孔兩種;遷延有潛伏與不潛伏兩種,瘀積分為新與舊兩種。
3.1 診斷:木布病主要癥狀為:胸腹灼痛、消化不良、嘔吐膽汁,吐煙汁色黏液和血、大便燥結、肌肉消瘦、脊椎疼痛等。觀察總病象從診脈、驗尿、觀察表面病象、利害觀察等方面著手。一般脈象洪大、干脈弱。尿色紅紫、細膩、濃稠、有沉淀物。胃、肝疼痛,食欲不振,口內有腥臭味,大便紫色、干燥。飽時痛,饑也痛。
一般在春秋兩季發(fā)病,分為3個階段。此病初期嘔吐熱水與酸水;中期疾病已經(jīng)成型,嘔吐茜草汁樣;末期病情已發(fā)展,嘔吐煙汁樣。
3.2 治療:藏醫(yī)治療疾病從飲食、起居、藥物、外治為四大治法。也有總的治則、具體治則、九大治則等治療原則。木布病也不例外這些治則與治法,下面從上述治則與治法對木布病的治療進行闡述:
3.2.1 飲食治法:熱性木布病:食用魚肉、豬肉、犏牛乳酪、豌豆、涼開水等。禁忌溫暖、營養(yǎng)與過勞。
寒性木布病:食用野牦牛肉、新鮮綿羊肉、粥、干旱谷物等。禁忌性涼而重的飲食,白天睡眠及受寒。
3.2.2 起居治法:熱性木布病:不宜過勞。寒性木布病:白天睡眠及受寒。在干燥溫暖的地方適當活動,以不出汗為宜。
3.2.3 藥物治法:藥物有精華藥方劑、石類藥方劑、草藥方劑等。
熱性木布病:常用的復方有二十五味大湯散、二十一味寒水石散、夏薩德西丸、十三味青蘭丸、坐珠達西等。
寒性木布病:安置精華散、仁青芒覺、仁青常覺等。
3.2.4 外治治法:刺血與瀉法、火灸、敷法等外治治法,要根據(jù)病情選用。
總之,木布病是綜合性疾病,猶如堅硬大地,難于治理。又是久病陳疾,需反復長期醫(yī)治。不守護體質,以藥物及外治等劇烈施治,會形成銹盡金盡。因此,須以營養(yǎng)滋補體質,祛除余疾,才能根除病源。
[1]宇妥云丹貢布.四部醫(yī)典[M].西藏民族出版社,1982
[2]毛繼祖,等.醫(yī)學四續(xù)[M]..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2
[3]俄尖.藏醫(yī)治療培根木布病淺論[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 ,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