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勝
術后胃癱綜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指發(fā)生于手術后、無明顯器質(zhì)性病變基礎、以原發(fā)性胃動力不足致排空障礙為特征的一系列胃腸道功能紊亂綜合征,是一種非機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礙為主要表現(xiàn)。它包括惡心、嘔吐、腹脹、早飽等一系列癥候群,常常發(fā)生于食管癌術后。本人總結我科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胃癱綜合征20例,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現(xiàn)將臨床資料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例患者,其中女12例,男8例,年齡46~68歲,平均57歲;其中胸上段食管癌2例,胸中段食管癌7例,胸下段食管癌11例,均為鱗癌,而且都在術后7~30 d內(nèi)出現(xiàn)。
1.2 治療方法
1.2.1 一般治療 ①禁食,持續(xù)胃腸減壓,用37℃ 高滲鹽水100~300 ml胃內(nèi)灌注10 d,2次/d。②腸內(nèi)營養(yǎng)結合腸外營養(yǎng),補充足夠的熱量、蛋白質(zhì)及微量元素,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
1.2.2 西醫(yī)治療 采用促進胃腸動力的藥物:①多巴胺受體阻滯劑。②呱啶苯酰胺衍生物。③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及其衍生物。④取半臥位,睡眠時取非手術側臥位,鼓勵下床活動。⑤精神緊張患者給予抗焦慮藥物治療。
1.2.3 中醫(yī)治療 ①疏通氣機、活血化瘀、降逆通便等辨證施治,服用柴胡疏肝湯、大承氣湯、血府逐瘀湯加減。②針刺和穴位注藥。
本組18例經(jīng)中西醫(yī)結合非手術治療后3~6周內(nèi)痊愈,2例患者部分緩解,無死亡病例。
食管癌術后胃癱,主要是功能性的,其發(fā)病機理仍不清楚。多數(shù)學者認為:吻合口和殘胃的水腫、炎癥、胃迷走神經(jīng)的損傷及胃壁的挫傷,使胃腸道相對缺血,胃壁黏膜損傷,組織水腫,造成胃蠕動減慢?;颊叩娜頎I養(yǎng)狀況及水電解質(zhì)紊亂、酸堿平衡失調(diào)、手術暴露的時間過長等也是引起胃癱的因素[1,2]。另有文獻報道,幽門螺桿菌感染也會使食管癌術后并發(fā)胃癱的幾率增高[3]。此外位于膈下的胃竇部與胸胃的靜壓差沒有差別,但胃竇部仍然承受著腹部的壓力,并把此壓力上傳至胸胃,使之維持一定的正壓,正壓的胸胃在負壓的胸腔內(nèi),兩者之間的壓力梯度易使胃體膨脹產(chǎn)生胸悶氣短的癥狀。胃食管高位(頸部)吻合,使幽門及十二指腸的角度改變,并被拉緊、變直,這也許是三切口患者的胃癱發(fā)生率高于胃食管低位吻合患者的原因。趙云平等[4]報道32例胃排空障礙中有24例(75%)發(fā)生在食管胃頸部吻合術。其次手術中胃壁組織挫傷嚴重,胃壁內(nèi)毛細血管受損,血栓形成,胃壁缺血,影響蠕動。王其彰等[5]報道食管癌切除術后(16~50 d,平均28 d)胸胃對固體、液體食物的排空均明顯延遲。影響胃排空的因素除胃動力外,還應考慮阻力,而幽門是最重要的阻力部位。Tougas等[6]的研究顯示,當幽門基礎壓力>2 mm Hg時,幽門處于關閉狀態(tài),胃竇內(nèi)的鋇劑不能通過幽門。
中醫(yī)認為,本病臨床特征以腹痛、嘔吐、腹脹三癥為主,屬中醫(yī)學的“痞滿”、“嘔吐”范疇。其發(fā)病機理在于腹部手術后脾胃受損,胃腑瘀滯,氣機不暢,胃失和降,脾失健運。再者,腹部術后,脈絡損傷,氣滯血瘀,中焦受阻,以致腹部脹滿,惡心嘔吐及呃逆。治療以疏通氣機為主,兼以活血化瘀、降逆通便。柴胡疏肝湯、大承氣湯、血府逐瘀湯加減,既可降逆止嘔,調(diào)暢氣,通腑行氣;又可健脾益氣,活血化瘀,進而恢復殘胃和吻合口血供,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吻合口炎癥吸收和水腫消退。黃鶴群等[7]將48例PGS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采用驅(qū)風合劑、嗎丁啉和痛瀉要方(防風、白芍各12 g,陳皮9 g,白術15 g)加減;對照組用嗎丁啉、維生素B6,兩組療程均為4周;結果治療組24例,治愈13例,好轉(zhuǎn)11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24例,治愈6例,好轉(zhuǎn)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7.5%;兩組療效比較有差異性(P<0.05)。劉全德等[8]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和中藥六磨湯與大承氣湯合方經(jīng)胃管注入,配合足三里穴位(左右交替)注射胃復安,結果36例均痊愈。馮繼萍等[9]用電針治療26例PGS患者,取足三里、天樞(避開腹正中切口)、內(nèi)關、上巨虛、下巨虛;非胃手術者取足三里、天樞、內(nèi)關、太沖、中脘;結果經(jīng)1~3個療程治療,全部有效,治愈20例,好轉(zhuǎn)6例。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柴胡能延長小腸峰電位和發(fā)放時間,促進十二指腸、空腸運動和緊張度。能顯著提高結腸帶平滑肌細胞的電興奮性,增加慢波和峰電位發(fā)放頻率,從而促進其收縮運動。促進胃排空、縮短小腸消化間期復合肌電周期、增強小腸平滑肌張力和運動功能[10]。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術后胃癱,應用中醫(yī)辨證結合西醫(yī)辨病,能達到標本兼顧、相輔相成的作用,提高了術后胃癱的治療效果,充分發(fā)揮了中西藥物各自的優(yōu)點。
[1] 張瑩,李潔,方曉莉.腹部手術后胃癱綜合征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與護理.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31(3):140-141.
[2] 孫風林,郭震,楊永忻,等.消脹理氣湯治療術后腹脹106例.中醫(yī)研究,2003,16(1):27-28.
[3] 周麗琴,邱社祥,楊殿才,等.食管癌、賁門癌術后胃癱綜合征的診治體會.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5):416-420.
[4] 趙云平,王如文,蔣耀光,等.食管胃吻合術后胃排空障礙探討.消化外科,2004,3(1):43-45.
[5] 王其彰,張常保,李保慶,等.食管癌切除術后雙相胃排空.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1999,15(6):335-336.
[6] Tougas G,Anvari M,Dent J,et al.Relation of pyloric motility to pyloric opening and,closure in healthy subjects.Cut,1992,33:466-471.
[7] 黃鶴群,肖雪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胃輕癱.四川中醫(yī),1997,15(1):38.
[8] 劉全德,劉桂芝.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術后胃輕癱36例,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02,8(6):417-418.
[9] 馮繼萍,馬東芹,馬東興,等.針刺治療術后胃輕癱26例,中國針灸 1999;19(3):160.
[10] 邱海江,方孫陽,羅衡桂,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術后胃癱綜合征.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1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