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泰
(1.甘肅農業(yè)大學草業(yè)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天祝縣科技服務中心,甘肅 天祝 733200)
天??h地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海拔2 040 m~4 874 m之間,年均氣溫-8℃~4℃,是傳統(tǒng)農牧業(yè)縣。平菇是天??h常年栽培的食用菌種類,目前年栽培規(guī)模達97萬袋 (2010年),主要分布在縣城周邊的華藏寺、打柴溝等鄉(xiāng)鎮(zhèn),海拔2 150~2 700 m。但是在連年栽培過程中,病害發(fā)生呈逐年加重的趨勢,嚴重影響平菇的產量和品質。本文主要介紹天祝縣這個高寒農牧區(qū)平菇栽培過程中主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1.1.1 癥狀表現(xiàn)
菌絲長滿菌袋后,仍持續(xù)生長,密集成團,結成菌被或形成白色菌皮,難以形成子實體,推遲出菇或出菇極少。
1.1.2 發(fā)病原因
一是因為菌種老化、退化,或母種轉接時挑取氣生菌絲轉接造成;二是培養(yǎng)料含氮量過高,含水量偏高,較高溫度發(fā)菌都會造成菌絲徒長;三是栽培管理不當,棚室通風不良, CO2濃度過高均不利于菌絲扭結。
1.1.3 防治方法
選用菌絲潔白,生長健壯,無病蟲雜菌的菌種,從有資質的菌種生產單位購買,并嚴格挑選。嚴格培養(yǎng)料配比,防止氮素過剩,不應過熟、過濕。栽培過程中要加強菇棚室通風,降低CO2濃度,適當降溫降濕,以抑制菌絲生長,促進子實體形成,發(fā)菌溫度不宜超過25℃。發(fā)生徒長時應及時劃破或挑去菌皮,多噴水并加大通風以促進原基形成。
1.2.1 癥狀表現(xiàn)
一是花菜狀畸形。原基形成后,不能繼續(xù)分化形成幼菇,更不能形成菌蓋,原基不斷增長,柄不斷分化,頂端只形成很小的球形菌蓋,以致形成花菜狀原基團。二是珊瑚狀畸形。子實體分化分支多,菌柄粗而長,菌蓋不分化,菌柄長到一定程度時,頂端繼續(xù)分化出許多小菌柄,繼而形成似珊瑚狀子實體。三是農藥致畸形。子實體原基形成后,不能繼續(xù)分化形成菌柄和菌蓋,呈不規(guī)則的菌塊,灰黑或灰白,后期易開裂。
1.2.2 發(fā)病原因
一是出菇環(huán)境 CO2濃度達到1 500μl·L-1以上;二是空氣相對濕度接近或達到飽和;三是光照強度5 lx以下[1];四是濫用化學農藥,如密閉高溫條件,過量使用敵敵畏。
1.2.3 防治方法
一是加強棚室通風管理,子實體形成初期要做到,早晚各通風 30 min, CO2的濃度降在 1 500 μl·L-1以下; 二是控制棚室內的空氣相對濕度不超過90%[2];三是增加散射光強度;四是子實體生長發(fā)育階段避免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
1.3.1 癥狀表現(xiàn)
菇蕾或幼菇生長停滯,逐步萎縮,變干枯死。
1.3.2 發(fā)病原因
一是菌種老化、播種量大或發(fā)菌期間晝夜溫差過大,培養(yǎng)料菌絲未達生理成熟,菇蕾形成過早,養(yǎng)分供應不足死亡;二是水分管理,主要是培養(yǎng)料含水量過低 (低于45%),出菇期間空氣相對濕度太低 (低于80%),菇蕾形成期過量噴水;三是菇蕾分化過多,群體營養(yǎng)不足造成幼菇大量死亡;四是病蟲侵害,菇體腐爛,菌柄基部被害蟲取食;五是濫用農藥及機械損傷。
1.3.3 防治方法
一要調節(jié)好培養(yǎng)料含水量,出菇期間保持空氣相對溫度85%~90%;二要選用菌絲生長健壯、長勢旺盛的菌種進行播種,播種量適宜;三要注重病蟲害的預防,針對性選用農藥,科學用藥;四是加強管理,及時通風,嚴格控制溫濕度,精細噴水。
2.1.1 癥狀表現(xiàn)
主要危害菌蓋,發(fā)病初期,病斑呈現(xiàn)針尖狀,色澤為黃或黃褐色;隨后病斑迅速增大,色澤也不斷加深,斑點相互連接成不規(guī)則狀,有凹陷感,并分泌粘液 (菌膿);當斑點干后,菌蓋因病斑的逐漸凹陷而起皺開裂,形成不對稱的子實體;菌褶很少感染,菌肉變色部分不超過3mm[3]。
2.1.2 病原
引起平菇褐斑病的病原細菌為托拉斯假單孢桿菌(Pseudomonas tolaasii)。
2.1.3 防治方法
一是控制棚室的空氣相對濕度不超過95%;二是噴水后注意通風換氣,使菌蓋表面保持干燥,管理用水應潔凈或殺菌后使用;三是保持菇棚內清潔衛(wèi)生,及時清除殘留菇體等垃圾。四是發(fā)病較重時,用3 000 mg·kg-1土霉素或400 mg·kg-1鏈霉素或150 mg·kg-1漂白粉等隔日噴霧一次[3]。五是利用抗病品種控制細菌性病害,遺傳學抗性的利用可以為病害的長期控制策略提供有效手段[4]。
2.2.1 癥狀表現(xiàn)
發(fā)菌期間污染,初期在培養(yǎng)基上長出白色、纖細、稀疏的菌絲,隨后呈現(xiàn)出白色絨毛狀,繼而長出淡綠色粉狀孢子,由于孢子數(shù)量不斷增多,老熟菌落轉為深綠色,范圍逐漸擴大。出菇期間,菇蕾感病后停止生長,腐爛死亡,菌蓋感病初期產生小病斑,隨子實體長大而擴大,后長出霉層,嚴重時擴展到整個子實體。
2.2.2 病原
常為害生產的木霉有綠色木霉 (T.richoderma viride),康寧木霉 (T.koning),多孢木霉 (T.polysporum)等[5]。
2.2.3 防治方法
一是選用抗性強,生長旺盛,無污染的適齡菌種,接種過程嚴格消毒;二是要選擇新鮮、干燥、無霉變的原料,培養(yǎng)料中的麩皮及米糠比例不超過10%[5],栽培前曝曬3 d~5 d[6]。三是裝袋前要求培養(yǎng)料的拌料均勻,嚴格水分及酸堿度,嚴防菌袋破損;四是出菇過程中嚴格控制溫濕度,防止高濕高濕條件出現(xiàn);五是用干料量0.2%的多菌靈拌料,可有效地預防綠霉病的發(fā)生;六是發(fā)病后應及時處理,剔除污染的培養(yǎng)料及菇體,然后用石灰、克霉靈或多菌靈處理污染部位。
2.3.1 癥狀表現(xiàn)
菌袋內污染多發(fā)生在接種后發(fā)菌過程中,主要在菌袋破損處或袋口部位,初期長出纖細淺白至半透明、稀疏菌絲,后長成灰色圓形菌落,菌絲頂端可見孢子囊。子實體受侵染后,整個子實體呈淡黃褐色水漬狀軟腐,多從菌柄基部發(fā)病。
2.3.2 病原
在本地引起平菇軟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大毛霉菌[Mucor mucedo(L.)Fres.], 由指孢霉 (Dactylium dendroides Fries)引起的軟腐病較為少見。
2.3.3 防治方法
一是嚴格操作規(guī)程,防止在裝袋、搬運、接種過程中造成料袋微孔,嚴格接種過程消毒;二是保持栽培場所衛(wèi)生清潔,及時清理污染源;三是發(fā)菌過程嚴禁高濕條件;四是及時防治菇蠅菇蚊等蟲害危害平菇實體[1];五是發(fā)菌期間要經常對菌袋進行檢查,發(fā)現(xiàn)污染要及時揀出,對局部污染的部分要挖掉,可用75%酒精浸濕的紗布蓋住未污染部分,以防孢子散發(fā),然后撒上多菌靈 (或生石灰粉)或用2%甲醛溶液、10%漂白粉清洗涂抹[7]。
2.4.1 癥狀表現(xiàn)
可在菌柄及菌蓋發(fā)病,初期出現(xiàn)淡黃色水漬狀病斑,高溫高濕擴散迅速,并出現(xiàn)水漬狀腐爛,散發(fā)難聞的惡臭味,菇體不能食用。
2.4.2 病原
引起平菇黃腐病的病原菌為熒光假單胞菌 (Pseu domonas fluorescens)。
2.4.3 防治方法
一是防止子實體長時間浸水;二是棚室保持合理溫濕度,預防高溫高濕條件的出現(xiàn);三是避免連作,栽培間歇,曝曬棚室,可減少黃腐病發(fā)生的幾率;四是發(fā)病后應及時清除病菇,通風換氣,料面,停止噴水,加大通風,并用多菌靈加農用鏈霉素按1∶500噴灑料面,每天1次~2次,連噴4 d可控制病情蔓延。
[1]羅信昌,王家清,王汝才.食用菌病蟲雜菌及防治[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5.209-211.
[2]趙佗.平菇畸形菇形成原因及對策 [J].河北農業(yè)科技,2007,(4): 49.
[3]陳朝陽.平菇褐斑病的診治[J].溫室園藝,2006,(4):52.
[4]張瑞穎等.平菇和雙孢蘑菇細菌性褐斑病研究進展 [J].植物保護學報, 2007, (5): 551.
[5]陳天泰,馬福義.食用菌綠霉病綜合防治技術 [J].食用菌,2004,(5): 44~45.
[6]秦秀麗.平菇生產中綠色木霉發(fā)生原因及綜合防治[J].中國食用菌,2008, (6): 61.
[7]劉前進,呂愛萍,王延鵬.當前北方平菇主要病害及防治技術[J].食用菌,2006(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