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平, 胡延彪, 李仲明
多重癌(multiple primary carcinomas,MPC)是指同一患者的單個或多個器官組織發(fā)生2個以上的原發(fā)癌。多重癌臨床并不少見,其在全部惡性腫瘤中的構成比例文獻報道不等,國外平均為10.6%,國內為0.52% ~2.45%,國內報道低的主要原因為尸檢率低[1]。我院曾收治1例子宮內膜癌、結腸癌、甲狀腺癌異時三重癌病例,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女性,56歲,青海樂都籍人。1998年2月因“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3月余”行診斷性刮宮,病理示子宮內膜癌,住院手術治療,術中發(fā)現(xiàn)腫瘤侵及宮頸,遠處無轉移,行子宮次全切除術,術后病理診斷為子宮內膜腺癌、Ⅱ級,F(xiàn)IGO分期Ⅱb期。術后給予盆腔放療,靜脈全身化療,化療方案:順鉑80 mg/m2,紫杉醇150 mg/m2,第1 天,21 天/周期,化療20周期。隨訪至今未見復發(fā)及遠處轉移。2003年7月因“腹瀉、黏液血便3個月”行纖維結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降結腸近脾曲腸腔輕度狹窄,有一2 cm×1.5 cm潰瘍,表面污穢,活檢病理示黏液腺癌,入院行手術治療。術中發(fā)現(xiàn)腫瘤侵及黏膜下層,腸旁淋巴結轉移,行左半結腸癌根治術。術后病理:黏液腺癌、Ⅱ級,Dukes分期C1期。術后予化療,化療方案:奧沙利鉑100 mg,第 1 天,5-FU 0.75,亞葉酸鈣 0.4,第1~5天,21天/周期,化療24周期。隨訪至今未見復發(fā)及遠處轉移。2009年3月又因“頸前腫物2月余”入院,考慮為“雙側甲狀腺腫瘤”,行雙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術后病理證實左側腫塊為甲狀腺髓樣癌,區(qū)域淋巴結無轉移,分期T2N0M0,Ⅱ期,再次行左側甲狀腺全切術、左側功能性頸淋巴結清掃術。術后骨掃描檢查未見轉移病灶,予頸部預防性放療,同時口服甲狀腺素片治療,隨訪至今無復發(fā)及轉移。目前仍健在。
自19世紀Billroth首次報道了MPC的病例后,相關報道日益增多,MPC的發(fā)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其發(fā)生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1)醫(yī)療水平提高使MPC的診斷率提高;(2)患者壽命延長使發(fā)生第二腫瘤的機會增多;(3)腫瘤放、化療增加可能導致MPC增多;(4)人們健康意識增強和定期體檢使腫瘤疾病獲得早診早治的幾率增加。
目前多重癌的診斷仍按照1932年Warren及Gates的診斷標準[2]:(1)每一腫瘤在組織學上必須是惡性的;(2)每一腫瘤有其獨特的病理形態(tài);(3)腫瘤發(fā)生于不同部位,兩者不相連;(4)必須排除互為轉移的可能。根據(jù)確診時間不同可分為同時性MPC(同時確診或確診時間間隔<6個月)和異時性MPC(確診時間間隔>6個月)。本例患者子宮內膜癌、結腸癌、甲狀腺癌經細胞學證實,病理類型各不相同,各腫瘤確診時間間隔均超過6個月,符合異時性MPC。
對于MPC的病因仍未完全了解,目前認為與遺傳因素、染色體的不穩(wěn)定性、機體的易感性、環(huán)境因素、機體免疫力下降及醫(yī)源性因素(放、化療等)有關[3]。本例患者父親有結腸癌病史,母親有患宮頸癌史,發(fā)病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MPC的治療應按照癌發(fā)時的具體情況選擇手術、放療、化療或綜合治療。對異時性MPC可根據(jù)各個原發(fā)腫瘤的性質分別選擇合適的根治性治療方案;對于同時性MPC應先處理預后差的、直接危及生命的、引起明顯癥狀的腫瘤??偟膩碚f,MPC的預后較復發(fā)癌和轉移癌好,國內外都有MPC多次手術治療成功的報道。本例患者非早期病例,其治療后預后良好,這主要與腫瘤的生物學特性有關,同時治療也及時、規(guī)范。值得注意的是,異時性MPC臨床上易誤診為復發(fā)和轉移癌而錯過手術治療時機,因此,對于MPC病例尤其是異時性MPC應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規(guī)范治療。另外,綜合治療(包括靶向治療及中醫(yī)治療)可提高腫瘤治愈率。
[1]Park YK,Kim DY,Joo JK,et al.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gastric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other primary carcinomas[J].Langenbecks Arch Surg,2005 ,390(4):300-305.
[2]Okada M,Tsubota N,Yoshimura M,et al.Operative approach for multiple primary lung carcinomas[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8 ,115(4):836-840.
[3]孫文潔.三重癌一例報告[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26(1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