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發(fā)
(伊泰集團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內(nèi)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覆巖關鍵層控制其上覆直至地表所有巖層的運動,為了避免地表出現(xiàn)過大下沉或波浪下沉,應設計合理的采寬與留寬,以保證上覆巖層中的關鍵層在留設煤柱支撐下不發(fā)生破斷而保持穩(wěn)定,從而起到支撐其上覆巖層直至地表的巖層、控制地表的沉陷、保護地面設施的作用[1,2]。
某礦村莊下壓煤總量達6 313.4萬t,占礦井開采儲量的1/4以上,隨著開采年限的增加與開采強度的加大,優(yōu)勢地質儲量越來越少,企業(yè)迫切需要研究有效的開采方法釋放村莊下壓煤。短壁開采技術是開采村莊下壓煤的一種有效途徑,研究覆巖關鍵層與煤柱隨開采寬度變化的變形規(guī)律是短壁開采設計的基礎,對確定村莊下采煤的合理采寬與留寬具有重要意義[3-5]。
某礦主采6#煤層,埋深350 m。煤層厚度穩(wěn)定,平均厚度6.52 m,傾角平均為4°,煤體松散破碎。短壁開采試驗區(qū)域內(nèi)有一向斜及H=10.0 m、∠70°的正斷層。試驗區(qū)域的巷道布置如圖1所示。
根據(jù)短壁開采的采場布置,采用大型有限元工程計算軟件ANSYS軟件,采用如圖2所示的平面計算模型。其邊界條件為:模型兩側為滑動鉸支約束,下表面固支約束,上表面自由并承受與覆巖厚度相應的垂直應力,即q=γH,γ為上覆巖層平均容重,H為采場至地表深度??紤]到減少邊界效應,取5個采硐進行數(shù)值模擬。計算時巖層參數(shù)選取見表1。
表1 數(shù)值計算的力學特性參數(shù)
在計算中采用plane182單元,在重點分析部位如煤柱和關鍵層處設置較密的網(wǎng)格劃分,其它區(qū)域的網(wǎng)格則稀疏些,模型共有8到10萬個單元,具體網(wǎng)格剖分如圖3所示。
圖3 網(wǎng)格剖分
為分析彈性條件下煤柱及關鍵層的變形與煤柱寬度變化之間的關系,采用以下方案進行模擬分析:
1) 采寬L為24 m保持不變,分別取a=15 m,20 m,25 m 3種計算模型。
2) 采寬L為36 m保持不變,分別取a=20 m,25 m,30 m,35 m,40 m 5種計算模型。
3) 采寬L為48 m保持不變,分別取a=25 m,30 m,35 m,40 m,45 m,50 m 6 種計算模型;
4) 采寬L為60 m保持不變,分別取a=35 m,40 m,45 m,50 m,55 m,60 m 6 種計算模型;
5) 采寬L為72 m保持不變,分別取a=50 m,55 m,60 m,65 m,70 m 5 種計算模型。
固定采寬L分別為24 m、36 m、48 m、60 m和72 m時,改變煤柱寬度a進行計算,得到關鍵層與煤柱變形的曲線見圖4~5。圖中橫坐標0點為采空區(qū)上方關鍵層水平方向中心點,x值為關鍵層某點與該中心點的距離,縱坐標為關鍵層下邊界各點的下沉量,坐標系見圖2。
如圖4,在開采寬度較小時,關鍵層的下沉量取決于煤柱壓縮量,關鍵層呈現(xiàn)整體下沉現(xiàn)象。
當L=24 m不變,煤柱寬度a=15 m時,采出率為61.54%,變形量達1 m以上,采出率分別為54.55%和48.98%時,變形量分別為達0.73 m和0.54 m。因此,當開采寬度L為24 m時,煤柱寬度應在20 m以上,如圖4(a)。
圖4 采寬較小時不同煤柱寬度頂板下沉量
當L=36 m不變,煤柱寬度a=20 m,25m時,采出率分別為64.29%、59.02%,變形量達1 m或以上;煤柱寬度a=30 m,35 m,40 m時,采出率分別為54.55%、50.71%、47.37%,變形量在 1 m 以下。因此當開采寬度 L為36 m時,煤柱寬度應在30 m以上。
當L=48 m不變,在煤柱寬度小于40 m時,采空區(qū)的變形明顯超過煤柱的壓縮量,關鍵層變形量在1 m以下。因此,當開采寬度L為48 m時,煤柱寬度應在40 m或以上。
如圖5所示,當開采寬度較大時(大于48 m),關鍵層呈現(xiàn)彎曲下沉現(xiàn)象,關鍵層的下沉量主要取決于采空區(qū)面積,采空區(qū)面積越大,關鍵層下沉量越大;在相同采寬條件下,保護煤柱寬度越大,頂板下沉量越小,且采寬越大,影響越不明顯。當開采寬度大于48 m時,即使保持較大的煤柱寬度,采空區(qū)關鍵層變形量依然很大,不能滿足巖層控制的要求。
1)在開采寬度相同時,保護煤柱尺寸越大,關鍵層下沉量與煤柱壓縮量越小。
2)在開采寬度較小時,關鍵層的下沉量取決于煤柱的壓縮量,關鍵層呈現(xiàn)整體下沉現(xiàn)象,基于關鍵層控制要求,煤柱寬度與開采寬度之比應大于5/6。
3)當開采寬度較大時,關鍵層的下沉量取決于采空區(qū)的面積,關鍵層呈現(xiàn)彎曲下沉現(xiàn)象,即使保留較大尺寸的煤柱,仍無法控制關鍵層下沉量。
圖5 采寬較大時不同煤柱寬度頂板下沉量
[1] 徐金海,劉克功,盧愛紅.短壁開采覆巖關鍵層黏彈性分析與應用[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25(6):1147-1151.
[2] 趙洪亮,徐金海.短壁開采的關鍵層變形與地表沉降耦合作用的數(shù)值分析[J].能源技術與管理,2008(1):18-20.
[3] 劉克功,王家臣,徐金海.短壁機械化開采方法與煤柱穩(wěn)定性研究[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5,34(1):24-29.
[4] 李洪武,徐金海.村莊下高效短壁機械化開采實踐研究[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06,23(2):177-181.
[5] 何興華,王連國,梁興旺,等.短壁開采合理煤柱寬度的確定[J].中國礦`業(yè),2007,16(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