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苒
有機會走過韓國,偶遇教育閑暇。
韓國的景福宮本身沒有讓我們有太多的驚訝,但是它濃濃的教育氛圍卻讓我著實見識了一下。幾乎每一個空地,我們都會看到一茬茬、一堆堆孩子,甚至還有兩隊幼兒園的孩子。每支隊伍有一名帶隊老師。他們有的扎堆席地而坐,老師似乎在進行教學,孩子們聽得相當投入,完全不記得在這個公園里,還有身邊駐足的那么多異樣的目光。我走近前去,他們手中拿著統(tǒng)一的教材,我想他們真的是以這美麗的景福宮作課堂了。
晚上,我們來到一處山莊。四野很安靜。突然,音樂從遠處響起來。我們從陽臺上放眼望去,原來是一群群中學生(看樣子最多是初中生)在集體篝火狂歡。據說,每天這里都會有篝火會,有時甚至小雨天也照常進行;沒有老師參加,全都是學生自己組織;他們的中心舞臺和觀眾臺一樣高,都是平地,沒有椅子,話筒臺上臺下都有,人人都可以唱起來,舞起來。這樣的篝火會,最大的好處是增強了學生夜行活動的自我組織協(xié)調能力,臺上臺下的互動讓人不易察覺主賓身份,讓每個孩子都能充分彰顯自我意識、平等意識。我們得知,韓國孩子下午放學很早,約三點左右就已經放學了。難怪總能看到很多學齡兒童在眼前晃悠。
是的,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最迫切需要的是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我們可以姑妄把它叫做:閑暇。孩子的閑暇時空是多姿多彩的,他們會想著辦法來玩,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教育學者嚴清敏銳地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曾提出:兒童靈性生活還需要愜意空間,靈性生長還端賴寬松環(huán)境,這就要求學校留給學生閑暇時光,加強必要的閑暇教育。閑暇之于教育,正如休止之于樂曲,留白之于畫面一樣,你不能說休止處不是音樂,也不能說留白處沒有畫意。
只可惜,多少年的圈養(yǎng),早已隔斷了孩子們與大自然的交融,也消解了與自己對話的能力,僵硬了很多孩子的心田和思維。物我兩忘、物我相融、靈感突現(xiàn)的情景,那是書中描寫的,不是孩子們切身的體驗。這本原的生命的內在活力,本是與這世界、這自然同在的,只是我們或許忘了它們,忘了這是教育的重要源泉。教育的本源是孩子自主幸福地成長。
閑暇是一條觸摸生命本源存在意義的路徑。教育閑暇,形在教育外,神在教育里。那是一種更上位的教育行走和思考,特別是思考作為一個人的成長所必須思考的原點與本質問題,在教育閑暇的時空里會在不經意間被一一提起、思考、踐行、創(chuàng)生。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