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彥 杰 張懷玲
藝術的承揚 和平的使者
——“張書旂中國畫藝術及其傳承”作品展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文◎彥 杰 張懷玲
近日,“張書旂中國畫藝術及其傳承”作品展和國際學術研討會分別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和君豪大酒店舉行。此次活動由重慶市人民政府、中央文史研究館指導,重慶市文史研究館、市文化廣播電視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西南大學與浙江省浦江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張書旂是我國現(xiàn)代美術史上杰出的中國畫家、藝術教育家??箲?zhàn)時期,他隨中央大學西遷到重慶,在教書育人的同時,積極投身于大后方抗戰(zhàn)文化活動,創(chuàng)作了《百鴿圖》等作品贈予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等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主要國家領導人,成為當時在西方頗具影響力的中國畫家。后來,他游訪北美,舉辦畫展和講學,宣傳中國文化藝術,并以辦畫展的方式來籌集款項,積極支援祖國的抗戰(zhàn)事業(yè)。但由于張書旂在20世紀40年代就離開了中國,去世也較早,因此,國內對他本人及其藝術的研究非常薄弱。此次展覽與研討會既是建國以來我國美術學界對張書旂及其藝術的一次全面回顧和研究,也是一次著眼于當今中國畫傳承與發(fā)展的具有深刻現(xiàn)實意義的學術活動。
“張書旂中國畫藝術及其傳承”作品展展出了張書旂不同歷史時期的112幅作品和以蘇葆楨為代表的張書旂藝術傳人的作品。開幕之日,中共重慶市委常委、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范照兵參觀了展覽,副市長吳剛、市政協(xié)副主席吳家農、中央文史館和有關方面負責人、專家百余人參加了開幕式。
“張書旂中國畫藝術及其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是重慶市自開展“重慶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歷史文化研究與建設工程”以來當?shù)孛佬g界首次舉辦的高規(guī)格學術會議。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涂經平,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黨史研究室主任、重慶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研究中心主任周勇,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李聯(lián)軍出席研討會開幕式。涂經平、周勇分別作了講話,對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祝賀,對張書旂及抗戰(zhàn)美術歷史研究給予高度評價。西南大學校長張衛(wèi)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重慶文聯(lián)主席兼重慶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羅中立,張書旂之子、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少書分別致辭;重慶現(xiàn)當代美術研究所所長、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凌承緯介紹了此次活動的緣起和籌備經過。
研討會受到國內外美術界和歷史文化學界的高度重視。潘公凱、薛永年、程大利等39位國內外專家學者提交了論文或訪談錄。來自美國、臺灣和國內的70余位學者、藝術家參加了研討會,28位專家作了專題發(fā)言。發(fā)言與討論的內容主要涉及對張書旂的藝術人生、思想、風格和致力于中國畫革新等方面的研究與思考,以及關于張書旂抗戰(zhàn)時期在大后方重要藝術活動史實的稽考和研究等。
一、重新認識張書旂及其藝術的意義。中央文史館文史書畫院院長馬振聲提出,應從20世紀中國寫實主義繪畫發(fā)展的高度來認識張書旂致力于中國花鳥畫創(chuàng)新的意義和影響。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觀察》雜志主編李一認為,張書旂的藝術探索是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不但豐富了繪畫語言,而且很好地解決了中國畫雅俗共賞的問題。《美術》雜志執(zhí)行主編尚輝則以“張書旂花鳥畫的時代之變”為主題,認為張書旂藝術的意義一方面是立足于中西融合之上藝術語言的開拓,另一方面是基于時代發(fā)展,在尊重自然生命品格中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觀念的轉變。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校區(qū)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沈揆一以中國20世紀初期新文化思潮的涌起和藝術教育體制形成為主線,論述中國傳統(tǒng)繪畫從式微到新型藝術體系的建構,從中認識張書旂藝術的意義。
二、不同的研究視角。美國斯坦福大學坎特藝術中心亞洲主任楊曉能從張書旂自藏的書畫冊頁中分析其社交活動。重慶現(xiàn)當代美術研究所所長、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凌承緯從史料的稽考和論證出發(fā),對《百鴿圖》的創(chuàng)作歷史以及張書旂在抗戰(zhàn)時期的文化活動進行深入研究,由此提出新的認識。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授安雅蘭把對張書旂藝術的研究置于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認識和評價。四川師范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林木提出應從新文化運動以來在科學認知層面認識張書旂在中國寫意花鳥畫領域中推動寫實主義發(fā)展的貢獻和意義。臺灣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教授曾肅良、《中國美術館》雜志執(zhí)行副主編徐沛君認為張書旂藝術特色的形成除了受海上畫派、嶺南畫派的影響之外,也受到日本繪畫的影響。西南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陳航則通過繪畫比較,從形、意、技三個層面分析張書旂藝術的特質。
三、接續(xù)、創(chuàng)新與實踐。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黃宗賢認為張書旂藝術的革新主要在于接續(xù)了唐宋花鳥畫的傳承和發(fā)展。臺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潘示番介紹了20世紀70年代張書旂繪畫到臺灣展出的情況,進而論述張書旂在臺灣的影響。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教授胡光華認為對張書旂花鳥畫的研究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個重大課題,并從藝術理論、技術層面、時代語境和歷史價值等層面分析張書旂花鳥畫的創(chuàng)新理論。張書旂的侄子、畫家張海天從其父張紀恩與張書旂的交往與感情作梳理,回溯張書旂的藝術生涯。西南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蘇甦以其父蘇葆楨生前所寫的懷念文章來表達對張書旂的敬重。張書旂藝術傳人、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梅忠志,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白玲、黃靜等分別從自己的繪畫實踐與對張書旂的研究相結合出發(fā)進行發(fā)言。
研討會上,專家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評價、界定張書旂及其藝術在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上的地位,特別是在寫意花鳥畫領域革新的重要意義,并通過探討與交流,更加全面地認識張書旂及其藝術,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這對今后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將產生一定影響,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抗戰(zhàn)大后方歷史文化研究。
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