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動站,上海 200062)
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自我效能感實證分析
王 強
(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動站,上海 200062)
對來自浙江3校122名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其中81名來自2所民辦民工子女校)的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民辦民工子女校教師對“學科體系”的自我效能感反而高于公辦校教師,對“反思與研究”的自我效能感低于公辦教師。另外還發(fā)現(xiàn):不同性別、學歷、教齡及學科的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對“學科體系”、“課程開發(fā)”、“多元評價”、“教學設計”的自我效能感存在顯著差距。針對外在差距,通過“鯰魚效應”與“羊群效應”提升教師發(fā)展的主觀能動性;并針對內在差距,提出了避免“木桶效應”與“破窗效應”的辦法。
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自我效能感;鯰魚效應
當前,承載眾多民工隨遷子女城市夢的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已經引起學界、政府及社會的廣泛關注。但由于區(qū)域及城鄉(xiāng)差異而形成的洼地效應,流入地政府在落實“兩為主”政策中進退兩難,因此多數地區(qū)沒有關停條件簡陋的民辦民工子女學校,而代之以“生均補貼”及“免費繼續(xù)教育學分”的方式適當改善其教師待遇與師資水平。然而這種政府補貼方式收效甚微,關鍵是因為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主觀能動性并沒得到有效激發(fā)。因此,本研究基于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自我效能感實證分析,探尋激發(fā)其專業(yè)發(fā)展主觀能動性的良方。
教師效能感(teacher efficacy)是教師對其影響學生發(fā)展的能力的信任程度,即教師將學生發(fā)展歸因于自身還是外在的程度。①這一概念首先由蘭德小組提出,之后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②,并從影響決策的效能感、影響學校資源的效能感、教學效能感、紀律效能感、家庭參與效能感、社區(qū)參與效能感、積極學校氛圍創(chuàng)設的效能感7個方面構建了教師自我效能感測評量表。③然而教師自我效能感是個相對概念,其量表的跨文化及時代適應性備受挑戰(zhàn)④,國內外還有一些不同于班杜拉的量表,如Tschannen-Moran等從教學技能效能、班級管理效能、學生投入效能三維度構建的量表⑤;我國俞國良(1992)、辛濤等人(1994)根據Gibson的“教師教學效能感量表”和Ashton的“個人教學效能感量表”編制出我國“教師個人教學效能感量表⑥等。
新世紀以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尤其是2011年我國《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公布及《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向社會征求意見⑦,教師自我效能感測量指標也應適應新理念而更新。本研究用于測量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問卷是在參照美國專業(yè)教學標準委員會標準⑧、法國中學教師能力標準⑨、我國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⑩及我國教師專業(yè)標準(征詢意見稿)[11]等當前國內外較有代表性的教師專業(yè)評價指標基礎上構建的。這一指標包括7個方面22個問題,依次是對學科體系把握的自我效能感、對學生身心理解的自我效能感、對課程深度開發(fā)的自我效能感、對教育教學設計的自我效能感、對課堂教學管理的自我效能感、對多元評價的自我效能感、對教研反思的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主要以外來務工人員聚集的長三角地區(qū)杭州市為觀測點,被問卷教師來自民辦民工子女小學、九年一貫制民辦民工子女學校、城市公辦小學各1所,對這3所學校的小學任課教師發(fā)放了總計140份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122份,分別為27份、54份、41份,且做到了問卷教師學科與年齡結構分布均衡。
盡管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生存與發(fā)展狀況與公辦學校教師差異顯著,但本問卷的統(tǒng)計結果卻出乎研究者意料之外,民辦民工子女學校與城市公辦學校教師僅有兩項自我效能感存在顯著差距。一是,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對“學科體系把握的自我效能感”反而顯著高于公辦學校教師;二是,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對“教研反思的自我效能感”顯著低于公辦學校教師;然而,關鍵效能并無顯著性差距。(詳見表1)
表1 民辦民工子女學校與城市公辦學校教師自我效能感差異分析結果
問卷統(tǒng)計結果還發(fā)現(xiàn)民辦民工子女學校不同性別、教齡、學歷及學科教師間有部分項目的自我效能存在顯著差距。首先,民辦民工子女學校女教師對“學科體系把握的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男教師。(詳見表2)可能與男性兼職教師較多,學科基礎相對較低有關。
表2 民辦民工子女學校男女教師自我效能感差異分析結果
其次,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本科學歷教師對“學科體系的自我效能感”及對“課程深度開發(fā)的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萍耙韵聦W歷教師。(詳見表3)這一研究發(fā)現(xiàn)與學歷越高學科自信心越強的假設一致。
表3 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本專科教師自我效能感差異分析結果
再次,老教師(教齡15年以上)對“多元評價的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新教師(教齡3年以內)及中間教齡的教師(教齡3年以上15年以下);新教師對“教育教學設計的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中間教齡的教師,與老教師無顯著差異;老教師對“教育教學管理的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中間教齡的教師,與新教師無顯著差異。(詳見表4)出乎意料的是,新教師與老教師反而比中間教齡教師的自我效能感高。
表4 民辦民工子女學校老中青教師自我效能感差異分析結果
最后,語文與數學老師對“課程深度開發(fā)的自我效能感”反而高于科學、藝術、體育等其他學科,尤其是語文教師顯著高于其他科教師;語文與數學老師對“多元評價的自我效能感”反而高顯著于科學、藝術、體育等其它學科教師。(詳見表5)其原因可能是,民辦民工子女學校其它學科教師相對短缺;筆者調查的兩學校中科學、美術、音樂及體育教師大多為非科班出身的兼職教師。
表5 民辦民工子女學校語文、數學及其它科教師自我效能感差異分析結果
以上結果表明民辦民工子女學校與公辦學校教師自我效能感大多無顯著差異,甚至于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對學科體系把握的自我效能感”還顯著高于城市公辦學校教師。這一出乎意料的結果表明:職后教育的匱乏使得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沉浸在用“舊手表”看時間的盲目自信中;而公辦學校教師卻在持續(xù)地職后培訓中,因使用了“新手表”而對自己的專業(yè)實踐不再盲目樂觀了。造成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盲目自信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多數地區(qū)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校本教研、校際交流及脫產培訓等專業(yè)發(fā)展機會均遠遠低于城市公辦學校[12]。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發(fā)展現(xiàn)狀嚴重滯后于我國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對教師“終身學習”[13]的時代要求,從而嚴重影響了民辦民工子女學校的教育質量與公平。下面就如何激發(fā)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主觀能動性提兩點建議。
挪威人發(fā)現(xiàn)生性好靜的沙丁魚卻因一條鯰魚的介入而加速游動,進而在運輸途中并未窒息而亡;這種“鯰魚效應”很快被廣泛用于組織管理。公辦名校支教教師就如同鯰魚,通過“團隊支教”恰當介入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從而激發(fā)處在生存與發(fā)展逆境中的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發(fā)展的原動力。其中團隊支教式介入的細節(jié)至關重要,如果名校團隊介入過度,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就會更被動,從而被“鯰魚”吃掉;而如果名校與民辦民工子女校教師只是名義上合作而無實質性介入,那么鯰魚效應也無從顯現(xiàn)。
因而,在團隊支教結構、周期、評價與內容上都應做深入細致的調研,從而找到恰當的介入點。比如通過問卷調查或實驗,尋找最佳的名校教師支教團隊結構,是“1校層+2中層+3教師”的綜合六人團、或是“1校層+4中層”的上位五人團、亦或是“3中層+3教師”中位6人團、還是純一線教師的下位五人團。又如通過問卷調查或實驗,探尋名校教師所能接受的最佳支教周期,確保既不因周期過長超出教師承受限度,也不因周期過短影響鯰魚效應的發(fā)揮。再如通過問卷調查,探尋對名校支教教師及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行之有效的激勵性與發(fā)展性績效評價機制與政策。
為配合鯰魚效應外部激勵作用的發(fā)揮,還可通過完善遴選與退出機制,使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在逐步轉正過程中得到發(fā)展;當最終遴選與退出工作完成之時,新的專業(yè)行為標桿已然在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中建立。從而形成“羊群效應”,即羊群在羊頭帶領下一個個跳過標桿之后,縱然去除標桿,羊已然能慣性地跳過標桿。羊群效應成敗的關鍵一是標桿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也就是說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通過不懈努力都能達到轉正的標準;二是標桿的高度不能隨意改變,也就是說遴選與退出機制要做到公正公平公開,要一視同仁。
本文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上,利用信息可視化軟件CitespaceIV,分析了2008—2017年來WoS中服務供應鏈領域研究相關問題,發(fā)現(xiàn)目前國際服務供應鏈領域研究呈現(xiàn)如下特點:
為此,民辦民工子女教師遴選機制應包括:1)雙重遴選主體,應由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學名師共同組成;2)均衡遴選對象,學科與年齡比例均衡的原則下,優(yōu)先安排民辦民工子女校從教時間較長或學歷較高的教師參與進修與遴選;3)多元遴選依據,除了“學科知識”、“學習心理”、“評價技術”、“教育研究”、“文化綜合”等培訓考試單元以外,更應依據多次課堂隨機聽課評價成績;5)財政分攤原則,即政府全額負擔教師首輪培訓期間的工資與培訓費,但被淘汰進入二輪培訓的教師其培訓費與工資自理。[14]
而柔性退出原則具體應包括:1)對于在民工子女校連續(xù)工作5年以上者,可以適當降低最低學歷標準,進入培訓遴選環(huán)節(jié);2)首輪遴選被淘汰的教師還可進入下一輪待崗培訓并參與二次遴選;3)學歷低于最低標準者、二次遴選落選者等未入編教師應退出教學崗;4)退出的教師可選擇從事教輔工作,以滿足民工子女家長對延長學生在校時間等特殊需求;也可選擇從事服務民工子女家庭的社工工作,在民工子女家庭與學校間架起協(xié)調溝通的橋梁。[15]
前面調研結果表明民辦民工子女學校的不同性別、學歷、教齡及學科教師間的自我效能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異。這些差異表明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在對“學科體系”這一基本問題以及對“課程開發(fā)”、“多元評價”、“教學設計”、“課堂決策”四個關鍵問題的認識上分歧較大,有待針對性的培訓以革新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的專業(yè)信念。其中學歷較高者或科班出身的語文教師相比學歷較低的或非科班出身的教師,更能理解“課程體系”及“深度開發(fā)”的真正內涵,也更能深入學科進行靈活多樣的“學生評價”;而新教師因實踐經驗少、老教師因受傳統(tǒng)觀念羈絆,在對“教育教學管理”及對“教學設計”的自我效能感反而顯著高于中間教齡的骨干教師。針對這些問題,在引領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發(fā)展中,應努力避免教師因某一弱項而出現(xiàn)“木桶效應”,同時也應努力避免效能感較低的教師尤其是非科班出身的兼課教師出現(xiàn)“破窗效應”。
為了解決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脫產學習的學工沖突以及假期集中培訓缺少實效性的問題,可將“教學問題周末診所”的活動時間放在教師一周專業(yè)實踐之后的周末進行,這樣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更靈活高效地進行補差培訓。另外周末問題診所的活動流程是問題解決式的,其操作可分為三層次:一是根據勝任力測評發(fā)現(xiàn)的不勝任教師的相對弱項,制定勝任力發(fā)展行動計劃及選擇補差課程模塊;二是周末集中對弱項與發(fā)展計劃進行會診,并進行針對性的模塊研習;三是在周末研習基礎上改良日常專業(yè)實踐。(詳見圖1)[16]
圖1 “教學問題周末診所”操作流程
“流動教師工作坊”可借鑒日本“課例研究”等教師培訓模式與“移動教室”等融合教育模式,在教師互動交流中,通過激發(fā)教師專業(yè)實踐、評價與合作的積極性來提升教師專業(yè)實踐的自我效能感。具體工作坊可在不同民辦民工子女學校間移動,導師可由大學教師與一線中小學名師組成雙導師團,活動內容可以采取主題研究式,具體活動形式與流程可采取循環(huán)式推進模式。
注 釋:
①③龍君偉:《國外教師效能感研究30年:回顧和展望》,《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②④諶啟標、柳國輝:《西方國家教師效能研究發(fā)展述評》,《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⑤M.Tschannen-Moran and A.W.Hoy,“Teacher Efficacy:Capturing an Elusive Construct”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vol.17,no.9,2000,pp.783-805.
⑦[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http://info.jyb.cn/jyzck/201110/t20111019_458784.html,2011 年10 月7 日。
⑧美國教師專業(yè)教學委員會:《教師專業(yè)教學五項核心素養(yǎng)》,2006年7月10日,http://www.nbpts.org/the_standards/the_five_core_propositio。
⑨教育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研制課題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比較研究》,內部資料,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⑩教育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研制課題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4月。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2011 年12 月 12 日,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6.html。
[12][14][15]王強:《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教師狀況調查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12年第3期。
[16]王強:《教師勝任力發(fā)展模式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63-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