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 周楊 唐苗苗
青光眼是一組威脅視神經功能,主要與眼壓升高有關的臨床癥候群的眼病。若眼壓超過了眼球內組織,尤其是視網膜神經所能承受的限度,將帶來視力損害,最典型和最突出的表現是視盤的凹陷性萎縮和視野的缺損、縮小。所以病理性高眼壓導致視神經損害,以及視野缺損者應稱為青光眼。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是因房角關閉,眼壓急劇升高導致的眼組織損傷并出現相應癥狀的急性眼病,常在情緒激動或勞累過度等情況下而誘發(fā)。病人的視覺改變可能會使病人感到焦慮和恐懼,會擔心自己因視力受損或喪失而失去自理能力、工作和生活能力,成為他人和社會的負擔。因此,評估病人的心理狀況和并提供相應的心理護理不僅能幫助病人保持健康的心理,同時還有利于疾病的治療和發(fā)展。通過對我科92例青光眼住院患者的臨床觀察表明:對青光眼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可消除或減輕患者的焦慮、恐懼情緒,促進眼壓下降、術后的康復?,F報道如下。
1.1對象
收集2011年7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186例,其中男 69例,女117例;年齡45~75歲,平均60.6歲。入院時視力無光感2例,光感6例,手動9例,指數7例,小于0.1者49例,0.1至0.5之間者81例,大于0.5為32例。眼壓28 mmHg至68 mmHg,平均47mmHg。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92例,對照組94例,2組眼壓、性別、視力及年齡等具有可比性(P>0.05)。
參照《實用眼科診斷》2005版[1]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診斷標準:①突然頭眼劇痛(幾小時引起大發(fā)作)。②眼壓突然升高達40~60mmHg以上。③前房淺,前房角關閉。④角膜水腫。⑤瞳孔稍擴大。⑥晶狀體青光眼斑。⑦有時前房水輕度混濁。凡具有前面3項條件者即可診斷閉角型青光眼;后3項條件只是加強診斷而已。
1.2方法
1.2.1試驗設計
本試驗采取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方法。將受試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2組,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給予心理護理。2組患者分別在入院4h內、手術前1d晚,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心理評定1次,測評時讓患者仔細閱讀問卷上的指導語,限制30min內完成。SAS標準評分大于50分表示有焦慮障礙。入院后每2h測眼壓1次,觀察眼壓降至正常時間并記錄。從就診入院到出院,觀察2組心理狀態(tài)、眼壓降至正常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期間眼壓平均值,進行對照比較。
1.2.2護理方法
對照組在患者入院后,按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常規(guī)進行護理及健康教育,術前講解手術注意事項,取得患者配合,術前按常規(guī)準備術眼。試驗組在患者入院后進行心理測評,并有計劃地進行心理護理:①提供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因病痛的折磨,患者往往睡眠很差,安靜、舒適、整潔的住院環(huán)境有利于患者安心靜養(yǎng)。安全、安靜、整潔、舒適的休養(yǎng)環(huán)境能有助于患者心情舒暢、精力充沛、增進健康,故病房必須保持色調柔和、陽光充足、空氣新鮮、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等。醫(yī)護人員在術前向其介紹住院環(huán)境設施及主管醫(yī)生、護士,以消除患者陌生感,為身心康復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氛圍[2,3]。②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的基礎。護士與患者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信賴、互相理解。沒有良好的護患關系,會從根本上影響心理護理的進行?;颊咭虿⊥吹恼勰?入院后情感脆弱易激動,希望得到醫(yī)護人員的幫助與安慰。護士要以親切溫和的態(tài)度,禮貌的語言,積極主動與患者交談,認真聽取傾訴,了解發(fā)病情況,掌握其心理動態(tài),勤巡視、勤問候,關注患者痛苦,建立信任、親切感,為護患交流溝通打好基礎[4]。③情緒干預。向患者講解情緒與眼壓及發(fā)病的關系,不良的情緒是誘發(fā)眼壓升高的主要因素,引導患者傾訴內心的苦悶、焦慮,宣泄不良情緒,并有針對性地給予心理指導及健康教育,使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配合治療。告知患者閉角型青光眼既是身心疾病,也是終身疾病,即使手術后也需要定期隨訪,觀察眼壓及眼底的變化。不良的情緒對眼壓影響很大,一定要保持穩(wěn)定的心態(tài),遇事達觀,勿急、勿躁、勿生氣,以防眼壓升高損害視力[5]。④認知干預。患者因對發(fā)病及手術認知不清而緊張焦慮,對此應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發(fā)病原因及誘因,藥物及手術治療目的、方法及效果,手術前后注意事項及配合方法。請同病室手術效果好的患者獻身說教,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使其消除恐懼,增強信心。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需要,對患者進行入院指導、用藥指導、檢查前后指導及手術前后指導、康復指導、出院指導等,提高患者自我護理及自我保健的能力。⑤行為干預。在治療護理中與患者進行親切溝通,交談有趣的事,或采用音樂療法,以分散其注意力,指導患者正確呼吸及放松,以緩解緊張恐懼心理。利用家屬、親朋好友的關心、陪伴及探視做好患者心理工作,家屬的態(tài)度和行為是治療好患者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6],做好家屬的教育工作,多給患者以關愛、心理安慰與支持,使其產生樂觀自信的心態(tài)。⑥飲食干預。鼓勵患者進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飲食,禁食辛辣刺激食物,禁喝濃茶、咖啡,少飲水,少食鹽。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⑦強化患者的心理支持系統。促進病友之間的良性交往:請已康復的患者以現身說法的方式介紹自己的感受及體驗,消除患者的緊張與焦慮;促進親屬、親友、鄰里及同事間的友好交往,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支持,有助于患者感受人間友情、愛心和溫暖,增加生活的信心。⑧特殊心理護理。對于心理癥狀突出的患者,應針對性進行心理護理,可采用心理治療方法如支持療法、暗示療法、松弛療法等。如目前心理護理最常用的精神支持療法包括運用治療性語言鼓勵、安慰、解釋、指導、啟發(fā)、支持和保證等方面幫助患者認識問題、改善情緒、矯正不良行為。通過心理一生理交互作用,調節(jié)內臟生理功能,預防心身疾病,促進疾病康復。
1.2.3統計學處理
2.1兩組入院時、手術前SA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入院時、手術前SAS評分比較
2.2兩組住院期間平均眼壓值比較
治療組平均眼壓值為(35±3)mmHg,對照組為(38±4)mmHg,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1.736,P<0.05)。
2.3兩組眼壓下降情況比較
治療組眼壓下降至正常時間為(12±2)h,對照組(24±4)h,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2.238,P<0.05)。
2.4兩組住院時間比較
治療組住院時間為(14±4)d,對照組為(18±4)d,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1.736,P<0.05)。
現代醫(yī)學模式認為人類的健康和疾病不僅受生物因素的影響,而且與社會心理因素也有著密切的關系,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中有著重要作用[7]。因此,心理護理-心理行為干預對疾病的預后也將產生巨大的作用。
心理護理是心理護理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指在臨床護理實踐中,通過醫(yī)護工作者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以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礎,運用各種技巧和途徑改變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促進疾病轉歸和康復的方法和手段,具有以下作用:適應新的醫(yī)院生活環(huán)境;建立新的人際關系,適應新的社會環(huán)境;接受患者角色,認識疾病,正確對待疾病;解除或減輕在疾病過程中由各種因素引起的緊張、焦慮、悲觀、抑郁等情緒,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念,以積極的態(tài)度與疾病做斗爭。心理護理-心理行為干預旨在對心身病癥患者疾病過程中的心理反應,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它能充分調動患者的能動作用,具有重要的醫(yī)療預防價值。心身醫(yī)學實踐過程中,心理護理的配合應貫穿其始終。若能發(fā)揮心理護理的積極作用,可望大大縮短療程。因此,在心理護理中必須掌握以下原則:
①心理護理與軀體護理的整體性。軀體疾病與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都是常見的。特別是心身疾病,與情緒因素、社會因素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情緒已成為軀體致病的主要原因,而軀體病癥又會加重情緒反應,如此便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在進行護理時,要從患者的心身整體來考慮,既對患者進行軀體護理,以減輕新的情緒反應;又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以減弱情緒對軀體的作用,通過阻斷患者的惡性循環(huán)鏈,達到心身整體的協調。在護理過程中,還要注意順應患者的個性,穩(wěn)定其情緒,減少應激,進而重新塑造患者的個性,從根本上預防疾病。
②心理護理的個性化。作為患者,都有某些相似的心理反應和軀體反應。但是,由于每個人的先天素質不同,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條件不同,個人實踐和主觀能動性不同,故心理活動又千差萬別?;颊呶幕降牟町愂蛊鋵膊〖爸委煈B(tài)度有一定的差異;不同氣質性格的患者,對疾病的承受能力、反應方式以及在病房里的表現又各不一樣;另外社會角色和社會經歷不同,對待疾病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也有較大差異。護士的心理護理工作在于把握了一般心理活動規(guī)律后,對這種千差萬別的個體差異,實施有針對性的個別的心理護理。
③重視患者家屬和親友對患者的心理作用?;颊咦≡汉?離開了他所熟悉的家庭環(huán)境,中斷了工作,放棄了他日常的生活習慣,進入陌生的病房,遇見的都是陌生人,還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會面臨死亡的威脅。因此,患者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各種不同的心理反應。這些心理反應既可能來自對疾病本身的擔心,也可能來自于對醫(yī)院環(huán)境的不習慣,或因家庭、經濟、事業(yè)問題而加重心理反應。過度的心理反應可破壞心理平衡,加重疾病。因此,醫(y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心理反應和需要,注意觀察其對周圍環(huán)境的認識和適應情況,對住院的反應,對病友的態(tài)度,對家庭親友探訪的態(tài)度以及與發(fā)病有關的社會心理因素等。詳細觀察和了解患者的情況,可有的放矢地幫助患者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配合醫(yī)療護理過程,從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青光眼的發(fā)病,除了患者具有眼解剖結構變異,如眼軸短、前房淺、房角狹窄等先天因素外,多在精神緊張、焦慮、生氣、悲傷、恐懼等情緒的刺激下,使血管、神經調節(jié)功能紊亂,房角關閉,房水回流受阻,眼壓升高而發(fā)病,發(fā)病后又因疼痛、視物不清、恐懼手術、擔心失明等不良因素的刺激,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焦慮、恐懼情緒,兩者互為因果,影響眼壓及治療效果。本病屬于眼科心身疾病[2,8],也為終身疾病,調整好患者的心態(tài)對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注重心理行為干預及認知教育,以相關的醫(yī)學知識和典型的病例加以引導,使患者從盲目無知到正確認知疾病;以疾病與不良情緒的因果關系教育,使患者認知到情緒控制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掌握減輕或消除焦慮、恐懼情緒的方法,以應對情緒失控,緩解心理壓力;針對不同的患者出現的不同的心理問題給予相應心理指導,使患者從焦慮恐懼狀態(tài)轉變?yōu)榉e極主動配合。結果顯示,對青光眼患者進行心理行為干預,能消除或減輕患者焦慮情緒,促進眼壓下降,加快術后恢復,縮短住院時間,對本病治療與康復有積極的作用。
[1] 施殿雄.實用眼科診斷[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589.
[2] 杜明艷,劉福源.青光眼與心理社會因素的關系及相關研究 [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0,14(5):329 331.
[3] 孫興懷,閻曼妮,文雯.注重青光眼是一種心身疾病的診治研究 [J].眼科,2010,19(1):810.
[4] 姜穎,杜紅芳.心理護理干預對青光眼患者術前術后焦慮和抑郁的影響 [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9,25(19):2938 2939.
[5] 羅運蓮.音樂療法在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 [J].護理管理雜志,2005,5(9):44 45.
[6] 湯麗雯.利用心理護理減輕患者術前焦慮情緒[J].中華現代中西醫(yī)雜志,2003,1(8):762.
[7] 胡佩誠.醫(yī)護心理學[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8:137-138.
[8] 石壽森,雷寧玉,張風進,等.心理干預對青光眼患者情緒和T細胞亞群的影響 [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19(6):39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