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諾貝爾和平獎,大家通常以為這個獎是和平獎,但它其實是一個類似于“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的獎項,說到底,這是個年度“選秀”大獎。所以,這個獎每年都是爭議不斷。說到底,這個和平獎就是北歐國家要在國際政治中傳達來自北歐的聲音,以此來保證國家利益。
前西德總理勃蘭特的獲獎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勃蘭特的任期非常短,1969年才就任總統(tǒng),1971年就得獎。為什么?就是因為他1970年在華沙猶太區(qū)起義紀念碑前敬獻花圈后,突然自發(fā)下跪,為在納粹德國侵略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這一舉動引起了德國國內乃至世界各國的震動。無可否認,華沙之跪極大地提高了勃蘭特和德國在外交方面的形象,華沙之跪也被當成了戰(zhàn)后德國與東歐諸國改善關系的重要里程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其實諾貝爾和平獎是非常臉譜化的,他們選擇的是年度最應該銘記的一個人,也就是這一年留下印象最深的年度人物。這樣一想我們就能明白,40年前,勃蘭特的一跪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所以勃蘭特得獎了。
更有意思的一個例子就是美國前副總統(tǒng)戈爾,他跟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07年同時獲獎。他做了什么?他拍了一部電影,或者準確地說,是參與拍攝了一部電影,因為他連導演都不算。但是他的確通過這部電影以及幕后更多的工作,喚起了人們對全球變暖問題的重視。這樣一來,北歐的聲音就被大家聽到了。所以,戈爾獲獎了。
跪一次得個獎,拍個電影得個獎,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諾貝爾和平獎實際上就是一個符號化的大獎,是北歐價值觀的代言人。
那么北歐價值觀又是什么呢?最核心的就是要適合人類的生活和發(fā)展,這個和平獎的核心就是“和平”兩個字。此和平非彼和平,在北歐人觀念中的和平,更強調的是和諧。也就是生活很平和、很平等、很公平,這樣一切就很平靜、很美好。
一個例子就是2006年頒獎給穆罕默德·尤努斯和孟加拉鄉(xiāng)村銀行。仔細想一想,農村有沒有銀行,跟世界和平有什么直接關系?但是這卻恰恰是和諧生活最重要的方面,所以尤努斯才會得獎。這樣看來,諾貝爾和平獎要的是什么?它絕不僅僅是一個激勵個人的終身成就獎,而是希望通過頒獎讓大家討論:這個人是誰?怎么沒聽說過?怎么就獲得認可了呢?這樣不知不覺的,北歐價值觀就得到了宣傳和認同。
也正是由于北歐價值觀對和平的獨特理解,他們自然而然就會頒獎給從事環(huán)境保護的人和組織,也自然而然地不希望有核武器擴散。而且他們認為在國際社會上,不論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強弱,各個國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也正是由于特殊的北歐價值觀,所以諾貝爾和平獎其實在歷史上沒少發(fā)生例外。比如說,達格·哈馬舍爾德。他在1961年獲提名后,距頒獎數(shù)個月前逝世,但是諾貝爾評獎委員會還是破例給他追授了諾貝爾和平獎,因為他的傳奇人生實在是太符合北歐價值觀了。他在赴任聯(lián)合國秘書長的時候什么都沒有,只有他一個人,就任后他就開始建立一個由4000名管理人員組成的秘書處,建立了一套體系來定義每個人的責任范圍。他堅持聯(lián)合國秘書長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在沒有獲得安全理事會或聯(lián)合國大會批準的情況下采取行動。為什么?因為他代表了北歐的價值觀,不要超級強權,而要平等相處。
同樣,以北歐價值觀來看亞洲的時候,例外就更是層出不窮了。在日本歷史上,只有佐藤榮作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那么為什么佐藤能拿到諾貝爾和平獎呢?就是因為他在任內最后一年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并提出“非核三原則”:日本不會擁有、制造、運進核武器,并且在1974年帶頭簽署了這個條約。這個影響力就是北歐想要的,所以頒獎給他。
更讓我們意外的是,1990年,中國十四世達賴喇嘛居然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給歐洲人的印象跟給中國人的印象截然不同。在歐洲人看來,在挪威看來,他代表了東方,代表了中國,他是東方佛教的傳道者,而且致力于宗教的互相交流。他們選擇一個他們認為相對中立而純粹的宗教領袖是最好的,而正巧達賴喇嘛也是這樣偽裝自己的。這樣,全世界的目光都會在柏林墻倒塌之后,跟著諾貝爾獎轉向東方。
奧巴馬也出人意料的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難道奧巴馬獲獎是因為他是個追求和平而不再打仗的美國總統(tǒng)嗎?他獲獎的原因不是這樣的。
按照北歐價值觀這個標準,奧巴馬實在符合不過了。奧巴馬曾經(jīng)放棄了高薪的律師工作,回到芝加哥黑人社區(qū)做社會服務工作。而且,奧巴馬不管選舉有多忙,都會把孩子帶在身邊。這樣一來我們不難理解,奧巴馬之所以得獎,就是因為他是一個挪威人所喜歡的家庭型的男人,他愛老婆,愛子女,愿意奉獻自己的時間從事公益性質的活動。這個男人一上任就擯棄了美國一貫的單邊主義的作風,提出了以談判代替對抗的“巧實力”的說法,從而感動了挪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