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問題還是老問題。盡管聯(lián)合國德班氣候大會延長了全球唯一具有約束力《京都議定書》的有效期,但未能全部完成“巴厘路線圖”談判,落實坎昆協(xié)議和德班會議成果仍需時日。
氣候大會談判的最終目標是控制全球氣候變暖的速度。主要是通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徑來實現(xiàn),因此迫切需要減排。20年前出臺的國際性條約《京都議定書》是氣候談判的基石性文件,在“氣候控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硬性規(guī)定。多年來,支持該議定書的諸多人士為這份協(xié)議能獲得更多國家的批準而多方奔走。
但各國在減排的階段性目標、任務分配以及實現(xiàn)手段方面仍存在巨大的分歧。以至于氣候大會每年都開,效果卻不明顯。甚至在被認為最有可能實現(xiàn)突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也未取得實質(zhì)性的進展。此次德班氣候大會被視為這一談判進程的延續(xù),與會者希望能夠在完成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及去年的墨西哥坎昆氣候大會未盡的使命方面取得突破。
事實上,對于氣候變暖及相應的減排措施一直存在相左的意見。美國未來學者約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定見》一書指出,氣候變暖很可能是個偽命題。也有不少學者指出,即使全球氣候確實在變暖,也未必不是好事。因為氣候變暖會將一些永久凍土變成綠洲甚至耕地,而由于地球表面上海洋占絕大部分,因凍土、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速度是極其緩慢的。
有人說,無論其他國家拿出什么理由讓中國強制減排,其實中國人民早已為減排做出了最大犧牲。因為中國實施了30年強制性計劃生育,少生了4億人,這是多大的減排量??!還有人用寓言來反駁發(fā)展中國家反對接受對減排實施總量控制的觀點—“兩個小偷在做壞事,一個富一個窮。在談論他們是否應該繼續(xù)的時候,理應是讓他們一起停止并承擔責任,而不是等更窮的小偷偷富了再說。”
比較主流的意見是用國際化合作代替強制減排。但這需要長期的努力、大量的資金以及合作的誠意??萍及l(fā)達的國家能幫助新興工業(yè)化國家采用效率更高、更清潔的技術(shù)。比如把中國的鍋爐和印度的汽車變成能像美國或澳大利亞那樣達到環(huán)保清潔標準,那么任務就完成很大一部分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態(tài)度。在談判陷入僵局時,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表示,在各方能夠就資金、技術(shù)轉(zhuǎn)讓、能力支持等方面達成一致的前提下,中國很可能接受2020年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標。因為之前中國一直不接受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而是強調(diào)減少單位GDP碳排放。
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沒有速效的靈丹妙藥。幾屆氣候大會也沒有換來更具建設性、前瞻性和人性化的解決方案。相反,喋喋不休的爭吵已讓越來越多的人失去耐心。其實,對于這些國際性的議題,并沒有期待能在短短的十幾天里取得共識。但面對愈發(fā)嚴重全球氣候變暖的堅硬現(xiàn)實,這樣的大會確實該有些作為。難道非得等到整個國際社會都不再關(guān)注氣候大會時,才能有驚喜出現(xiàn)?如果是那樣,就從現(xiàn)在開始學會忘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