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聲情并茂的綜合體。但在現(xiàn)今的課堂,朗朗書聲少了,學生的動手、動腦多了。其實,朗讀是語文課堂區(qū)別于其他學科課堂的一大標志,也是語文的基本能力之一。朗讀,可以使課文的優(yōu)美意境、縝密思路、象征意義、傳神描繪、情調(diào)韻味等得到充分酣暢的體現(xiàn),為學生所接受、所理解。作為教師,我們要重視朗讀。
一、朗讀,培養(yǎng)語感
語感是人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語文能力的結(jié)構(gòu)的核心。它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時具有良好的語感,對于有效答題也是相當有益的。如南通市2008中考中病句題:“①今年全國將有10個省、市、自治區(qū)試點在音樂課程中增加京劇內(nèi)容。②江蘇省是試點省份之一,在沿江8市20所中小學試點開辦京劇課。③除此以外,江蘇還將鼓勵各地區(qū)把地方戲種引入教學。④這有利于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的意識?!睂W生看到題目之后,憑著語感就能迅捷的做出“②、④是病句”的有效判斷,然后修改就方便了。
那么如何培養(yǎng)語感呢?朗讀是重要的途徑之一。
朗讀可以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的學習,入于眼,出于口,聽于耳,記于心。勤朗讀,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自然而然能提升。平時所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朗讀培養(yǎng)語感的結(jié)果。
二、朗讀,體會情感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
古人讀書,很注重朗讀,他們推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喜歡沉浸在語言里吟誦把玩,體悟作者的情感。這在今天也是不過時的。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卷春的畫圖,是一曲春的贊歌。開篇就寫了盼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提醒學生在朗讀時注意把握這兩個小短句的層次,中間不停頓,前一個“盼望著”聲音低一點,后一個“盼望著”讀得飽滿、急切一些,語氣漸強、語速漸快。通過反復(fù)朗讀,相信學生定能體會到作者盼望春天到來的急切心情。
又如魯迅的《故鄉(xiāng)》中“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币痪?,其中“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之后都使用了逗號,而不是頓號,此時應(yīng)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標點不同停頓也不同,由此感受到作者強調(diào)了辛亥革命前后農(nóng)村破產(chǎn),農(nóng)民痛苦生活的現(xiàn)實,同時也告訴人們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使閏土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三、朗讀,提升審美能力
在我們的課本中,大多數(shù)是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作品,無論是寫景抒情,還是寫人敘事,或是說明議論,都融進了作者的情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體現(xiàn)了美。通過朗讀,學生感受了美,在潛移默化中也提升了審美能力。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泰戈爾詩三首》,同學通過朗讀可以調(diào)動各種感官,從而充分發(fā)揮想象,感受一個孩子對母親的熱愛、眷戀的情感,進而感悟母子之間那種真摯情感。通過充分朗讀,引發(fā)學生回憶自己的成長歷程中,是父母在時刻關(guān)愛著自己,引導他們?yōu)楦改缸鲆恍┦拢米约旱姆绞较蚋改副磉_自己的愛。
古文,不管是詩,還是文,均言簡意賅,意蘊深厚,同時嚴格遵守格式,這就需要我們運用有聲語言傳神地把內(nèi)容傳遞,體會詩文中的優(yōu)詞美句,達到審美能力的提升。
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尤其是剛進入初中的孩子,非常熱衷于朗讀。而作家也如高明的丹青手作畫,總會留有空白,因而我們在教學時,可以投其所好,對朗讀進行訓練及指導,以培養(yǎng)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理解課文的篇章結(jié)構(gòu),領(lǐng)會文章的主旨和含義;使他們受到熏陶和感染,樂書中之樂,悲書中之悲。
另外,初中是記憶的黃金時期,而朗讀又是加強記憶的有效方法。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有責任把朗讀帶入語文課堂,使課堂充滿書聲,培養(yǎng)學生朗讀這一基本能力。
朗讀,語文課堂的常青樹,多澆水,多施肥,生長會更茂盛。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德勝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