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的實施,讓科學課堂呈現(xiàn)出一派熱鬧景象,科學課中討論聲此起彼伏,“表演”更是一波勝似一波,好像科學課里沒有討論和表演,就不是一節(jié)成功的課。但這種浮光掠影的科學課堂到底有多大的實效,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因此本文提倡要讓我們的科學課堂“簡約”化。讓我們的課堂少一份轟轟烈烈的討論,多一些靜靜的思考,多一些思維的交鋒。讓我們的課堂真正充滿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簡約;學案;思考;動手
時下,隨著新課程的推進,我們發(fā)現(xiàn)科學課堂中出現(xiàn)了很多的“表演性”、“活動性”的課,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課”中,更是隆重,一些老師為了尋找亮點,將原本簡單的教材變得復雜化,將簡單明了的結論性知識,硬是注入“討論”的“元素”,好像這樣才能顯得時尚。但靜靜的反思,這樣的課堂真的是高效的課堂嗎?學生在課堂中的思維真的發(fā)展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我們要尋找一種真正有效的課堂,這種課堂需要有這樣的一種境界:以最簡捷的方式讓學生獲得最好的收獲,以最接近學生的起點帶領他們走向離他們最遠的終點。說到底,就是要簡約,就是要“摒棄一切不需要的奢華、一切的做秀,簡簡單單教科學?!?這樣的教學,才不會浪費學生的精力和時間,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學?;诖耍疚慕Y合教學實踐來闡述如何構建簡約有效的科學課堂:
一、給學生一根行走的拐杖
學生學習科學如同在黑暗的胡同里行走,需要教師給予直接的幫助、給予方法的指點。一味的讓學生自我感悟,缺乏具體方法的指導,學生就像在黑暗中亂闖亂撞,徘徊不前,學習科學的效率自然降低。所以為了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應該給學生一根行走的“拐杖”。那就是學案。它以“先學后教,自主建構”為指導思想,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學案的指引下,讓學生的學更加有效,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案作為導學的載體就要求我們要在學案的設計上體現(xiàn)出一個“導”字。主要是通過一些有效的問題來引領學生進入探究的境界。這就要求學案中設計的問題,既要源于課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維,從而達到“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
二、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醞釀
學生的感悟就像老酒一樣,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來醞釀。一節(jié)好的科學課,不在于問題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富有理智挑戰(zhàn)的問題,在于學生有效思維時間的長度。有效思維的時間越長,學生的學習就越深入,學習所獲得的理解就越深刻。個性化的見解就越鮮明、越具有深度,課堂教學才能真正實現(xiàn)思維的碰撞、心靈的交流,才能產(chǎn)生新的思想,生成新的精彩。正所謂“靜能生慧,靜能致遠”,靜靜的思考更是一種激烈的思維過程。
三、讓學生在動手中思考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必須充分地重視實驗,我們可以用實驗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科學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一環(huán)。而在實驗中,學生通過動手在積極的思考。這是其他學習方式難以抗衡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的智慧處在手指尖上。”所以我們應該給學生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中體驗過程的精彩。
比如在學習《水的壓強》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小組利用一個裝有水的塑料袋來實驗,讓學生真正去感悟水壓的存在。再讓學生通過一個牛奶盒來做與水的壓強和深度有關的實驗。通過動手做實驗,學生的興趣很高,當然在實驗中也了解了科學家是如何做科學研究的。
四、讓學生在精彩生成處駐足
課堂教學不是機械地按照預設的方案傳授知識的線性過程,而是根據(jù)學生實際需要,不斷調(diào)整,動態(tài)生成的發(fā)展過程。在實際的教學進程中,常常有意外的驚喜和美麗的圖景,常常有意料不到的新思維、新情境、新方法,即動態(tài)生成。葉瀾教授也說道:“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所以,我們應該關注課堂中的精彩的生成,讓學生駐足下來好好的欣賞。
比如在講《魚的呼吸》時,我并不是直截了當?shù)匕选棒~生活在水里,利用鰓從水中得到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將玻璃缸中的金魚放到了學生眼前,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水中的金魚,并據(jù)此說出自己尋找到的問題,比比誰找到的問題多,結果學生的問題意識一下子就被調(diào)動起來了:為什么金魚的眼睛總是睜著?為什么金魚的顏色很鮮艷?為什么金魚喜歡停留在水的上層?為什么在河流中找不到金魚?…… 這些生成的精彩的問題都是很好的教學素材,面對這些精彩的生成,我們應該和學生一起駐足來欣賞,讓學生體會到課堂學習的快樂。
總之,在科學的教學中,我們需要的是要讓學生學的充分、透徹,而非蜻蜓點水;要讓學生學習的深入、扎實,而非浮光掠影。所以,我們呼喚簡約的科學課堂。
【參考文獻】
[1]趙成藝初中科學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第17期
[2]王方林.何謂有效的課堂提問.《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2.7
(作者單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廈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