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后”大學生已經逐漸在高校占據主要比例,他們自身鮮明的時代特色也給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和思考。對此,我們亟須把握他們的普遍特點,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從教育模式、方式等各方面出發(fā),探索出一條新的高校學生管理之路.
關鍵詞:“90后”大學生;特點;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234-02
從2008年9月開始,全國各地的高校迎來了“90后”大學生,這標志著“90后”大學生時代的到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在高校中,“90后”學生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他們已然成為高校校園的“主旋律”。每一個時代的新一代,都會受到社會不同程度的關注,當“80后”們磨盡鋒芒、漸漸融入社會時,處于信息爆炸時代的“90后”則開始成為人們的話題中心,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熱議,而如何讓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更加適合新一代的學生,則顯得尤為重要。
一、特點剖析的必要性
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因材施教。而要做到這一點,最主要的就是對教育對象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從而為以后的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9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都和“70后”、“80后”的大學生有著很明顯的差異,呈現出很多新的特點,如果我們的教育管理工作不與時俱進,仍停留在舊的方式方法上,就很難對學生起到教育的作用,甚至還可能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對他們的學習、成長造成不良的影響。
同樣的,環(huán)境的變化也對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0后”大學生普遍深受網絡的影響,個性鮮明,愛追求時尚,并且各種心理問題突出,這些特點都對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那么,為了更好地迎接這些挑戰(zhàn),高校就必須未雨綢繆,把握學生的特點,剖析學生思想行為特點背后的深層原因,做到時刻“以學生為本”,為今后更有效地開展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做好準備。為此,我們在此稍作探索。
二、普遍特點
早在2008年,當第一批“90后”大學新生入校的時候,武漢大學曾對這批“90后”新生的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內容涉及心理、消費、社交、學習以及社會認知等,并形成了我國首份“90后”大學新生的調研報告。報告顯示:這些學生“經濟上富裕,關心天下大事,興趣愛好廣泛,易于接受新鮮事物,責任觀念比較明確”,“經濟獨立意識差,價值觀念模糊,心理抗挫能力弱”。結合筆者本校學生的特點,總結出“90后”大學生具有如下幾大特點。
(一)行為方面
“90后”們出生于社會轉型期,這個時期是改革開放深入發(fā)展、信息爆炸、經濟飛速發(fā)展的時期,他們具有成熟但又盲目、理性但又輕狂、強調個性但又急需認可的特點。
“90后”大學生在經歷了高考壓力、掙脫了家長束縛之后,一進入大學就表現出很高的自主性。他們在渴望獨立的同時,卻又表現出很強的依賴感。這種矛盾的行為特征,與他們的生長環(huán)境有著很大關系。很多“90后”是從小在家長的希望和禁錮中長大的,這種希望的壓力,產生了很大反彈。他們渴望獨立,具有很強的叛逆意識,但是,從小過度的寵溺,又使得他們缺乏一定的獨立生存能力,無法擺脫對家庭的依賴。這種矛盾也讓他們很困惑,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礙。另外,很多“90后”屬于獨生子女,可能各個學生的家庭經濟背景會有不同,但是整體經濟條件較好,這使得他們從小衣食無憂,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并且愛追求特殊,張揚個性,特立獨行,整體缺乏團隊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這一點,筆者是深有體會的。在2010年,筆者分別送走了2007級畢業(yè)生,迎來了2010級新生。這兩屆學生雖然年齡上相差不大,但是在集體榮譽感方面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在2010級新生中盡快建立集體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榮譽感,相對2007級學生難度還是很大的。
(二)思想心理特點
互聯網的發(fā)展和教育體制的改革,使得傳統的教育模式和學習模式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90后”大學生們獲得知識的渠道變得更加多樣,他們獲得知識的途徑更加便捷,獲得的知識也更為豐富。正是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他們的思想更為早熟,對事物和現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認識。這樣,“90后”大學生就更加自信,更加強調自我意識。但是“90后”學生往往是在家庭和社會的認可教育、鼓勵教育下成長的,他們很少經歷艱難困苦的磨礪,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對比較弱,一旦遇到不如意的地方就會心灰意冷,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引發(fā)厭世情緒。另外,“90后”學生過于張揚個性、強調自我,相對比較缺乏團隊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也比較弱。這就造成了他們面對人際交往有一定的焦慮和矛盾情緒,一方面希望得到集體的認可,另一方面又會忽視集體意識的培養(yǎng)。筆者發(fā)現,很多學生都對網絡有很強的依賴感,當他們在現實中得不到認同感的時候,往往會在網絡世界中尋求精神慰藉或釋放來自現實社會的各種壓力。但是,一旦回到現實,他們就會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感,產生失落情緒。所以,在以后的教育中,如何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社會和挫折,幫助他們更加順利地走向社會,將是我們的工作重點。
(三)價值取向特點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競爭壓力和利益沖突變得復雜多變。這讓“90后”學生更加追求事物的物質性,他們普遍認為,人生的價值應該取向于具體的事物,而不是抽象的理論;人生應該更關注個性的發(fā)展,而不是社會的整體發(fā)展?!?0后”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定位是跟現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的,與以前的大學生比,他們顯得更加務實,并且在校園中就已經表現出很強烈的功利意識。比如,很多學生積極參加黨課培訓,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能給就業(yè)增加一個砝碼。也有很多學生對學校組織的活動本身并不感興趣,但是,為了能在活動中獲得加分,提高綜合評定的排名,懷著功利的目的去參加活動。這種功利色彩的思想,是非常不利于學生健康發(fā)展的。
三、對策研究
“90后”大學生的自身特點對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我們只有正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這需要我們結合學生特點對今后管理工作的改進進行簡單的研究。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
高校的學生管理一般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的。在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把以人為本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學生管理工作時要堅持“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自身的特點,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一切工作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從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fā),了解學生的真正需求,找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從而更好地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從“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出發(fā),有助于滿足不同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和能力,提高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
(二)營造和諧校園文化環(huán)境
學校的文化環(huán)境會對學生產生很深遠的影響。一方面,我們要把“90后”大學生所思所想作為教育管理工作的起點,重視校園環(huán)境、校園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努力營造文明健康的生活環(huán)境;另一方面,還要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拓展教育空間,減少網絡的負面影響,發(fā)揮它的正面積極作用。同時,我們還可以多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邀請學校內外的優(yōu)秀教師、知名人士等來校授課或開設講座,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三)轉變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
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體現為一種灌輸模式,學生的主動地位沒有被重視,其主動性、積極性也沒有得到有效地調動發(fā)揮。雖然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能夠學到不少理論知識,但是能夠真正為學生所消化吸收并轉化為知識能力的卻是很少。而 “90后”大學生一般思維活躍、追求個性發(fā)展、有很強的平等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在面對這些學生時,簡單的灌輸式教育已經很難達到預想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的工作必須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改革傳統的教育方式。
一方面,教育者應該轉變傳統觀念,在教育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于學生之間平等的思想交流。在交流中,注意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另一方面,要改變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將體驗式、引導式、互動式的方式相結合,根據“90后”學生的特點,制訂教育計劃,激發(fā)學生潛力,引導學生真正參與到教育過程中,通過自身體驗,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能力。
(四)搭建網絡平臺、加強網絡道德教育
網絡的快速發(fā)展改變了“90后”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極大地拓寬了他們的信息渠道,他們可以足不出戶就可知曉天下事。一些調查顯示,在QQ聊天、電話、聚會、郵寄書信等交友方式中,QQ幾乎成為所有“90后”大學生的首選,甚至是唯一選擇。這些現象都表明,若想在教育上獲得預想的效果,就必須充分利用網絡這個大平臺。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盡量減少其消極影響,發(fā)揮其積極的正面作用。比如,可以建立班級群、BBS,通過QQ、博客等進行網絡工具開展專題討論、話題互動等活動,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把握學生的思想變化,以便及時地加以溝通引導。在網絡的虛擬社會中,這種互動是相對平等和私密的,這有利于學生反映真實的狀態(tài),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對于長期沉湎于網絡的學生,要多了解情況,鼓勵他們多參加活動,多與同學老師交流,讓他們能漸漸走出虛擬世界的自我滿足。另外,我們還要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yǎng)。信息化的今天,網絡、電視、廣告等媒介正在成為各種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傳播途徑,在良莠不齊的各種信息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辨別、選擇,成為我們教育的當務之急。面對撲面而來的信息流,學生如何取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價值取向。因此,我們需要著重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增強學生在面對各種信息傳播渠道所傳播的意識形態(tài)時,能夠有一定的選擇、辨別的能力。還可以開展網絡法制教育,提高學生遵守網絡規(guī)則的法律意識,做一名遵紀守法的網民。同時,積極營造良好的網絡道德氛圍,加強網絡監(jiān)管,弱化“90后”大學生對網絡的過度依賴,降低網絡的消極影響。
(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那么,我們培養(yǎng)大學生應該是全面發(fā)展的,在走向社會之前,尤其需要具備獨立的人格和靈魂。針對“90后”大學生團隊意識淡薄、耐受挫折能力差、生活無目標等特點,我們應該注重對學生這些方面的教育。要幫助學生在活動中樹立集體觀念,團隊協作意識,還要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生活、學習中的困難阻力,引導他們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挫折。同時,還要加強學生的目標引導,讓每一個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明確奮斗目標,并去努力實踐。讓他們充分認識到,每個人都要通過刻苦努力,為自己的將來打下基礎。
另外,我們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如學習能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等。在筆者看來,學生在大學里學到的知識將來能用到工作生活中的是很有限的,只有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斷地學習,才能緊跟社會的發(fā)展,實現自己的目標。那么,一個人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
“90后”大學生,經歷了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信息的多渠道傳輸,其本身就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90后”大學生的特點也會更加豐富多彩,如何做好他們的教育管理工作將是一個新的課題,有著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和探討。我們的工作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探索符合實際的教育方式,使我們的工作更加及時、有效。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聯合武漢大學開展的一項關于08新生的問卷調查結果[EB/OL].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8-10/11content_14609805.htm.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
[3] 孫賀,辛德麟,韓磊.“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策探討[J].科技與社會,2010,(9).
[4] 高桂云,孫義蘭.注重人文關懷——“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點[J].社科縱橫,2008,(12).
[5] 王曉艷.“90后”大學新生思想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