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S.D.Krashen)的i+1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是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輸入假說是怎樣習得第二語言的假說。它認為,語言習得產(chǎn)生于對輸入的吸入。輸入指以聽或讀(input)去理解稍高于它現(xiàn)在語言能力水平的話語材料。如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是i,可理解的輸入應該是i+1(插注:不是無休止的大量輸入)。可理解指可理解輸入語的意義而并非形式,理解信息之后才習得語言結(jié)構(gòu)。故可理解的輸入材料應像母親向孩子提供的輸入,學生才易于理解。
克氏認為,人們習得語言,是因為理解了聽和讀的內(nèi)容。理解是由于注意聽和讀的內(nèi)容,而不是注意語言形式,理解后能不用教就自然產(chǎn)生說話能力。為此,教師提供的輸入語應該發(fā)音清晰,放慢速度,多用常用語、簡單句法、較短的句子,少用俚語、習語等。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集中精力于理解和交流上,設(shè)法讓學生聽懂所說的內(nèi)容。同時應盡量使用直觀手段,以助理解。學習初期,在無監(jiān)察語言作為工具時,錯誤難免,其對策是提供更多的可理解輸入,使之成為成功會話的工具①。并且,輸入應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或與他們的需求有關(guān),越有興趣越能促進習得。在輸入中,還應從客觀需要安排語法項目,以利于用語言交流真正的思想。
第一。褒揚輸入假說者認為,人類學會語言確實起自輸入,從黑箱理論到傳播原理看教學過程,輸入-理解也是起點。所以許多人認為克拉申表達了大家已說已做的事,并有所創(chuàng)造(限制輸入是可理解的并在數(shù)量上加1)。因此之故,接受輸入理論者花了大力氣去研究吸入(intake)?!拔搿笔切睦韺W術(shù)語,它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輸入材料被吸入了,才完成習得。所以對吸入的研究集中體現(xiàn)于不同的閱讀模式。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高夫模型②,1972年由高夫提出,它用信息加工理論來解釋閱讀過程。另一個是交互作用模型③,1977年由魯梅哈特提出,他把輸入信息和讀者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結(jié)合在一起。兩個模型都解釋了輸入信息經(jīng)過了復雜的“處理”過程之后被送入儲存器寄存,以備輸出。處理過程自然是理解過程,那么送入儲存器就該是吸入了??墒禽斎肓看笥谖肓?,如王宗炎教授在《英漢教學語言學詞典》第185頁解釋說:“intake的語言指的是輸入的語言中那些對學習者有實際幫助的部分?!边@說明了吸入語言不同于輸入語言,而吸入過程還是不太清楚。用皮亞杰的內(nèi)化(interiorization)和外化(exteriorization)概念似可解釋,但克氏又認為習得語言是下意識活動,學生甚至意識不到自己在學習語言,故又不太適宜采用皮亞杰的理論去解釋。
第二,對輸入假說的批評集中于三點:
(一)輸入說界說欠妥
克氏曾把輸入假說定義為“人們習得i+1,即自然語法順序的‘下一條’規(guī)則,是通過理解含有其規(guī)則的語言輸入實現(xiàn)的”(Krashen,1985:103)。由定義知,輸入假說的核心是輸入語言規(guī)則,語言成為了它的媒體。因此,輸入假說并非語言輸入假說,而是語言規(guī)則輸入假說④,并且克氏心目中的語法規(guī)則是按自然順序排列的含普遍語法性質(zhì)的語法。這種語法大家還不清楚,怎么讓學習者輸入呢?
(二)輸入說有片面性
克氏(1985)斷言,“可理解輸入是第二語言習得的唯一促變因素”。這太片面。第一,克氏自己也承認,心理(情感因素)和語境(輸入項目頻率和特點,以及它們與直接語境的關(guān)系)也具有重要作用。如果頻率不夠,雖為可理解輸入,也不會被習得。第二,多數(shù)情況下,成人學習外語是有意識的,必須滿足某些條件,如經(jīng)常與目的語接觸,經(jīng)常地、大量地、盡可能是自然地輸入,才能習得;情感過濾必須很低,下意識的吸入才能發(fā)生。第三,輸入要受認識條件的限制,故注意、記憶和語言信息的處理等,在輸入假說中應占適當?shù)牡匚?。第四,Swain(1986)指出輸入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和類似的輸入同等重要。因為我們的學語目的就是用之于交際,在輸出的同時能夠反饋輸入是否成功的信息,并對學習者之間以相互作用的形式引發(fā)輸入。故第二語言學習必須有雙向交際活動,輸出與輸入不可分離。克氏強調(diào)輸入,貶低輸出,把第二語言學習者看作只是輸入的被動接受者,這對第二語言習得極為不利。
(三)簡化語言是為了教語言
不論是父母對幼兒所用的照顧語,還是外語教師教學生所用的簡化語,首先是為了教幼兒/學生說話。實際上,當幼兒1歲多能說話時,父母之所以一字一句不厭其煩地反復說同樣的照顧語,是為了教他們說話;外語教師教學生說話之所以力求語音、詞匯、語法正確,語速適當,且其內(nèi)容往往是教師十分熟悉的東西,其主要目的不是為了交際。第三﹑筆者認為,輸入假說忽略了語言習得者的認知因素和教學環(huán)境的限制因素。且克氏對它的解釋也不盡穩(wěn)定,如i+1中的1,有時被認定是略多/高于學習者的理解水平,有時又解釋為‘下一條’語法規(guī)則。對輸入的內(nèi)容及其功能也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外,Anjum P.Saleemi的觀點有一定道理:輸入要有效,首要條件是輸入要為習得者所理解,而又不是全部都理解。輸入如果全部都是學習者理解的,其中就沒什么可習得的東西,習得就不能發(fā)生。White(1982)也認為,被吸收的東西實際上很可能是來自不理解的輸入。因此,輸入活動總得具備教、學意識??死辏?985及其他地方)所主張的可理解輸入,不是都能導致習得,因為學習者不會注意他們不準備習得的東西。
結(jié)束語
本文簡介了克拉申輸入假說的基本觀點,歸納了褒貶的各種觀點與理由??死陮ζ漭斎爰僬fi+1解釋不盡穩(wěn)定;他所主張的可理解輸入不是都能導致習得,因為語言學習者不會注意他們不準備習得的東西。輸入假說忽略了語言習得者的認知因素和學習環(huán)境的限制因素。
外語是在學習者內(nèi)部、外部環(huán)境制約下進行學習的。從內(nèi)部環(huán)境講,外語學習需要具備譯碼能力,語法敏感能力,歸納類推能力和聯(lián)想記憶能力。從外部環(huán)境說,外語教學必須在學校環(huán)境中,在班級授課制下,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按教師組織的內(nèi)容和方式進行。所以,外語不可能是習得,只能以學習為主。
參考文獻:
[1]荊增林. 對克拉申輸入說的異議[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1(1).
[2]彭聃齡,譚力海. 心理語言學[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3]張正東. 試論外語學習與外語教學[J]. 外國語言教學,1986(4).
[4]Anjum saleemi. 第二語言習得之輸入[Z]. 金木譯. 國外外語教學,1990(4).
【摘 要】褒揚輸入假說者認為,人類學會語言確實起自輸入,克拉申表達了大家已說已做的事,并有所創(chuàng)造;對假說的批評者認為,輸入假說的核心是輸入語言規(guī)則,語言成為了它的媒體。因此,輸入假說并非語言輸入假說,而是語言規(guī)則輸入假說。
【關(guān)鍵詞】習得 輸入假說 可理解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