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言事相繼”的特點使《左傳》的敘事語言很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春秋以來形成的“雅言”的體現(xiàn)?!蹲髠鳌返臄⑹抡Z言就是在雅言的基礎(chǔ)上所形成的,是歷代文人學者所推崇的典范。在《左傳 》文本中,主要體現(xiàn)于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
關(guān)鍵詞:《左傳》;春秋雅言;敘事語言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7-0266-02
一、雅言的基本概念
“雅言”作為一個語詞,最早見于《論語》,雖然后人對《論語》中“雅言”的理解存在分歧,但雅言作為一種古代“共同語”的代名詞已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辭海中解釋雅言:“古代的‘共同語’,與‘方言’相對。”用“雅言”來指稱民族“共同語”,大致是在周代,但雅言所指稱的古代民族“共同語”卻是一個發(fā)展的概念。在把雅言作為古代民族“共同語”代名詞的背景下,雅言當形成于夏朝,發(fā)展于商朝,成熟于周朝。從語言發(fā)展史的角度看,雅言是我們漢民族(或華夏民族)共同語的發(fā)端,包括官方標準口語與共同的書面語。歷代主要以京畿語為基礎(chǔ)方言或標準語結(jié)合其他的地方話所構(gòu)成,幾乎就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普通話。同時,雅言是官方標準口語與書面語的結(jié)合,也就是說,雅言作為漢民族的共同語,不僅是口語與方言相對,書面語詞的運用也同樣與方言相對。而且,雅言的傳承并非主要靠口耳相授,更重要的途徑是書面材料。《論語·述而篇》:“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雅言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發(fā)端,不僅為漢語言的統(tǒng)一、規(guī)范樹立了標尺,使?jié)h語言的發(fā)展有了一個扎實的基礎(chǔ),而且對提高漢民族的凝聚力、推進漢民族文明的進程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二、“春秋雅言”在《左傳》中的體現(xiàn)
《左傳》的敘事語言就是在這種雅言的基礎(chǔ)上所形成的,是歷代文人學者所推崇的典范。如劉知己在《史通·敘事》上說:“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雖發(fā)語已殫,而含意未盡,使讀者望表而知里,捫毛而辯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升。”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也說:“《左傳》起言簡而要,起事詳而博。余謂百世史家類不出乎此法……煩而不整,俗而不典,書不實錄,賞罰不中,文不勝質(zhì),史家謂之五難。評左氏者借是說以反觀之,亦可知其眾美兼擅矣。”在《左傳 》文本中,主要體現(xiàn)于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
(一)敘述語言
《左傳》的敘述語言的基本特點就是“言簡而要”,它能精當、確切地表現(xiàn)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示事物的性質(zhì)和風貌,表達人物的形象、精神面貌以及對復雜事件的最簡化的處理。最能體現(xiàn)這點有就是《左傳》在表述戰(zhàn)爭時所用的基本詞匯,象“戰(zhàn)、伐、侵、討、襲、擊、入、取、圍、滅”等,這些有著細微差別詞匯的應(yīng)用,準確精當?shù)貙?zhàn)爭的性質(zhì)及情況表達了出來。還有像對人物行動等的準確地描述,如《桓公四年》:“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一句“目逆而送之”就活化出了宋華父督的好色本質(zhì)。另外敘述語言的簡練還體現(xiàn)在《左傳》中對各種俗語、成語以及引語的精當?shù)氖褂?,尤其是對《詩?jīng)》中的詩的大量應(yīng)用。實際上,《左傳》交際辭令翔實地保存了當時《詩》的傳播運用狀況,《詩》在春秋時代,成為列國君卿直接使用的工具。在交際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利用賦詩可以告企求,可以呢燕好??梢载焸?,可以勸戒,可以譏諷等,既可微壽相感,含蓄委婉。又可加強說服的力量,常能起到一般敘述語言所起不到的作用,對后人研究《詩》的傳播狀況是有史料價值的。
(二)人物語言
《左傳》中豐富靈動的人物形象與他們的語言是分不開的。人物的語言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一般性的人物對話,尤其是一些外交的辭令、諫說和議論。班固《漢書·藝文志》認為,“縱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闭聦W誠《文史通義·詩教上》云:“戰(zhàn)國者,縱橫之世也??v橫之學,本于古者行人之官。觀《春秋》之辭命,列國大夫聘問諸侯,出使專對。蓋欲文其言以達旨而已。至戰(zhàn)國抵掌揣摩。騰說以取富貴,其辭敷張揚厲,變其本而恢奇焉,不可謂非行人辭命之極也?!边@說明游說各國的縱橫家的說辭是由春秋行人辭令嬗變而來。比如《成公二年》,齊國被晉國打敗后,派國佐去與晉講和,晉國提出條件,要齊侯的母親做人質(zhì),齊國境內(nèi)的田地還要東西行。國佐當即反駁了晉的無理要求,最后表明如果晉國堅持,齊國只好“收合余燼,背城借一”。不卑不亢,婉轉(zhuǎn)陳辭,而又字挾風雷,終于折服晉國;還有像燭之武退秦師的一段(《僖公三十年》);《左傳》的《呂相絕秦》(《成公十三年》)無不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罕譬而喻,富于個性化和形象性對戰(zhàn)國縱橫家論辯時鋪張揚厲及先縱后擒的方法有著很大影響,如戰(zhàn)國時秦國的《詛楚文》,就是以《呂相絕秦》為藍本?!蹲赢a(chǎn)壞晉館垣》所體現(xiàn)的那種處危局氣鎮(zhèn)言閑,變害為利的風采對《鴻門宴》中劉邦的巧言辯解,化解危難的語言技巧就大有影響。劉知幾在《史通》中說:“左氏載諸大夫辭令,行人應(yīng)答,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述遠古則委曲如存,征近代則循環(huán)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淺,諒非經(jīng)營草創(chuàng),出自一時,琢磨潤色,獨成一手。”(2)大量地引用經(jīng)典、諺語和民間口語的對話。比如《宣公二年》晉靈公與趙盾的對話:“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锥鴮υ唬骸苏l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狈蛉缡牵瑒t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用《詩經(jīng)》中的章句及其他的古語來勸解靈公。再比如《宣公十二年》隋武子與彘子曰的對話:“子姑整軍而經(jīng)武乎!猶有弱而昧者,何必楚?仲虺有言曰:‘取亂侮亡’,兼弱也?!稓酢吩唬骸惰p王師!遵養(yǎng)時晦’,耆昧也?!段洹吩唬骸疅o競惟烈?!瘬崛蹶让?,以務(wù)烈所,可也。彘子曰:不可……”在隋武子的敘述中,分別引用了仲虺、《汋》、《武》中的語言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這樣的表述在《左傳》中大量的應(yīng)用著,不僅體現(xiàn)著人物的形象,而同時也體現(xiàn)著作者對人物的把握與對當時語言的熟練的運用。還有對諺語應(yīng)用,比如《隱公十一年》:“公使羽父請于薛侯曰:‘君與滕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敝苤诿?,異姓為后”;又《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钡?,無不準確、精當。(3)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如《宣公二年》:“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槐而死?!便I麑內(nèi)心的獨白充分的表現(xiàn)了他的人格魅力。在《左傳》中的人物語言即體現(xiàn)著人物的智慧同時也體現(xiàn)著作者的智慧。
無論是敘述語言還是人物的語言都體現(xiàn)著《左傳》敘事語言的成熟,也是春秋以來所形成的雅言在那段歷史時期的精華的展現(xiàn),不僅是信史的內(nèi)在要求其做到準確、簡練、明快,也是作者駕馭語言能力的最佳的展現(xiàn)。
參考文獻:
[1]桑士顯,吳琦,董煊,點校.史通· 文史通義[M].長沙:岳麓書社,1993.
[2][清]劉熙載.藝概·文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沈玉成.左傳譯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清]章學誠.文史通史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漢]班固撰.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7]毛遠明.左傳詞匯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Spring and Autumn Elegant Language and the Narrative Language of Zuozhuan
LIU Chun-xue
(Editorial Department,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76,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continuity of word and thing” make Zuozhuan languag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especially the formation of Elegant Language sinc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narrative language of Zuozhuan is based on Elegant Language,and is literary scholar’s example,which mainly lies in Narrative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language in the Zuozhuan text.
Key words: Zuozhuan ;Spring and Autumn Elegant Language;narrative language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