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農機手培訓新模式,為農機培訓學校提供參考。培訓學校與農機管理站和農機合作社聯(lián)合舉辦農機手培訓班。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培訓模式,有利于擴大培訓規(guī)模和提高培訓質量,三方獲利。培訓學校與農機管理站和農機合作社聯(lián)合舉辦農機手培訓班是可行的,可供培訓學校參考。
關鍵詞:培訓學校;農機合作社;農機手;培訓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063-02
前言
近幾年來,國家惠及農民的政策不斷出臺。對于購置農機具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購買農機具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yè)機械化的快速發(fā)展。然而,農機人才培訓跟不上農業(yè)機械化發(fā)展的步伐。據筆者調查,吉林省農機學校自1985年以來沒有招生,縣(市)農機培訓學校培訓規(guī)模逐漸萎縮,現(xiàn)有的農機手多數(shù)都沒有參加過培訓,而是以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學習農機操作技術。為了滿足社會對農機手的需求,培訓學校必須挖掘農機培訓資源,探索新的農機培訓模式。通過調查研究,依據有關教育理論,筆者提出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手培訓模式。
一、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手培訓模式有利于整合農機手培訓資源
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手培訓模式是指農機培訓學校與農機管理站、農機合作社三家聯(lián)合舉辦農機手培訓班。
1.有利于增加農機手培訓教師的數(shù)量。影響農機手培訓規(guī)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培訓教師。校站社聯(lián)合舉辦農機手培訓班,能夠使培訓教師數(shù)量大大增加。吉林省共800多個鄉(xiāng)鎮(zhèn),每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農機管理站,每個農機管理站都有3~5個人。農機管理站的技術人員,他們工作在第一線上,既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有一定的實踐技能,既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又有扎實的工作作風,既有一定宣講能力又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因此,這些技術人員完全可以作為農機手培訓的教師。各鄉(xiāng)鎮(zhèn)都有農機合作社。農機合作社擁有在農業(yè)生產第一線工作的老農機手,這些老農機手可作為農機手培訓的實訓指導教師。
2.有利于增加實訓設備和實訓設施。農機手技能的習得,需要一定數(shù)量的實訓設備和設施。通常情況下,培訓學校擁有的實訓設備和設施明顯不足。農機管理站是農業(yè)機械推廣部門。農機管理站與農機制造商有著密切的業(yè)務往來關系。一般情況下,農機制造商為了推銷自己的農機具無償?shù)貫檗r機管理站提供各種農機具樣機,這些農機具樣機可作為農機培訓實訓用教學設備。此外,農機管理站還擁有農機具技術檢驗、保養(yǎng)等設施,這些設施也可以作為農機手培訓用的設施。農機合作社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動力機械和農機具,這些動力機械和農機具可用于農機手培訓。
3.有利于建立農機手實訓基地。農機具操作訓練需要土地。通常情況下,農機管理站擁有農機試驗基地或租用土地,用于檢驗農機具的性能、工作效率等有關技術指標。農機管理站的農機試驗基地或租用土地可作為農機手實訓用地。農機合作社是一個經濟實體,不但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農機手,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土地。因此,農機合作社是最好的農機手實訓基地。
二、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手培訓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手培訓模式,有利于擴大培訓規(guī)模和提高培訓質量。現(xiàn)有農機培訓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缺少培訓資源。由于缺少培訓資源,直接影響到培訓規(guī)模和培訓質量。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培訓模式,培訓學??梢越柚r機管理站和農機合作社的可利用培訓資源擴大培訓規(guī)模和提高培訓質量。通過增加培訓人數(shù),增加培訓收入,從而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校內,培訓學校利用自身的培訓資源,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以講授農機基礎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為主。在校外,學員在農機管理站試驗基地或農機合作社以農機操作技能訓練為主。影響培訓質量的主要問題是實訓條件。單獨在培訓學校進行培訓,由于缺少實訓條件,學員的操作技能普遍不高。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培訓模式,以農機管理站試驗基地和農機合作社為實訓基地,實訓條件大大改善。因此,學員的操作技能能夠得到普遍提高。
2.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手培訓模式,有利于提高農機管理站的社會效益。學員來自各個地區(qū),既是農機培訓的對象,又是農機具推廣義務宣傳員。通過在培訓班的學習,學員掌握了農機具功能、工作效率和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等信息。學員結業(yè)后,可以向周圍的人宣傳新農機具,使更多的人了解新農機具、購買新農機具和使用新農機具,從而達到新農機具推廣的作用。農機管理站可以借助培訓學校的教師為當?shù)剞r機戶和農機合作社講課,講授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農機新技術、企業(yè)經營管理、農機安全管理、道路安全管理等知識。使農機戶和農機合作社更好地掌握國家有關方針政策、農機管理法律法規(guī)和農機操作技術,更好地運用企業(yè)管理知識,使農機管理走上正規(guī)化、科學化、人性化。
3.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手培訓模式,有利于學員操作技能的習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lián)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1] 。很明顯,單獨由培訓學校培訓農機手,由于缺少實訓指導教師、實訓用農機具和實訓用地等實訓條件,學員很難習得農機操作技能。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培訓模式,農機管理站和農機合作社可以為學員提供足夠的實訓指導教師、農機具和實訓用地等實訓條件。學員可以在真實的農機作業(yè)現(xiàn)場進行操作訓練。他們身臨其境,對農機具摸得著,看得見,使學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得以發(fā)揮,從而使學員能夠快速習得操作技能。
4.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手培訓模式,有利于教師和農機手學得實踐經驗。農機管理站的技術人員長期從事先進農機具推廣和技術咨詢工作。他們經常下鄉(xiāng),掌握當?shù)剞r機具使用情況、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運行現(xiàn)狀以及當?shù)剞r業(yè)機械化發(fā)展現(xiàn)狀等信息,了解農民對農機具的需求、農民購買農機具的能力和使用農機具能給農民帶來的效益等情況。農機管理站的技術人員在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農機推廣經驗和農機管理經驗。這些實踐經驗,可作為教師和農機手共同學習的活教材。
5.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手培訓模式,有利于促進農機合作社的發(fā)展。農機合作社可以借助培訓學校的師資在農閑季節(jié)舉辦培訓班,對社員在國家有關方針政策、農機新技術、企業(yè)管理、農機安全管理、道路安全管理等方面進行培訓。當社員了解了農機新技術時,他們就有可能產生購買新農機具的欲望,從而促進農機具的更新?lián)Q代和農機合作社整體裝備水平的提高。學員來自不同地區(qū),是農機合作社的義務宣傳員。他們在實訓期間親眼看到農機合作社現(xiàn)狀,結業(yè)后,他們會宣傳農機合作社的服務質量、服務態(tài)度和社會聲譽,從而使農機合作社的業(yè)務得到擴展。
6.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手培訓模式,互利,多贏。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培訓模式,參與者有培訓學校、農機管理站和農機合作社。很明顯,所有參與者的主業(yè)都不相同,他們之間構不成競爭,沒有利益沖突。校站社三方聯(lián)合舉辦農機手培訓班,各方可以從不同角度獲得一定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
三、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手培訓模式的實施
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手培訓模式適用于培訓新老農機手。
1.農機手培訓與新農機具推廣相結合。農機具有許多型號,不同型號適應不同地區(qū)。通過試驗,當某一種新農機具適合在某一地區(qū)推廣應用時,培訓學校與農機管理站和農機合作社聯(lián)合舉辦農機手培訓班。這樣,各方都有利。
2.操作技能訓練與農時農事相結合。結合農時農事安排操作技能訓練,對土地所有人來說,既不誤農時又不耽誤農業(yè)生產;對培訓學校來說,既不用另租用土地又不用另租用農機具,就可以對學員進行操作技能訓練;對農機管理站來說,既能夠結合農業(yè)生產進行農機具試驗,又能夠讓農機手、農戶、參觀者和學員在現(xiàn)場看到新農機具的功效,從而達到宣傳新農機具的目的;對學員來說,學員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操作技能訓練,既能夠看得見,又能夠摸得著,感覺深刻,有利于操作技能的習得。
3.教師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組織培訓。筆者認為,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培訓模式,教師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法組織教學比較好。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融入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逐步掌握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的過程[2]。這種教學方法特別適合農機手培訓。將農機培訓分解成多級別子任務,學員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開展學習活動。在任務的驅動下,學員主動地應用各種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地探索和互助性合作學習,最終完成學習任務。
4.學員以合作學習法開展學習活動。合作學習是指學員為了完成共同任務,有著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理論,主要思想是通過一系列促進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的實施,使得學生通過同學間的交互作用對其認知、發(fā)展、情感和同伴關系產生積極影響。其組織形式為小組學習。在小組中,教師組織學生,按照特定的學習合作程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責任分工、協(xié)同活動、互相幫助,以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3]。由于農機具比較重,占據空間比較大,搬動比較難,在操作訓練中需要幾個人合作比較好,因此,農機手培訓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比較適合。
結論
綜上所述,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手培訓模式是可行的。校站社聯(lián)合農機手培訓模式適合全國各地區(qū)。這種農機手培訓模式具有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操作方便、互利多贏等優(yōu)點,可供農機培訓學校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74-81.
[2]呂品.什么是“任務驅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13.
[3]王秋娥.合作學習對大學生人際關系改善與學習效果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5,(4):81-83.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