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要具備民主法治的環(huán)境,而民主法治必須以保障人權為前提,在刑事法律中人權保障是最易被忽視并經(jīng)常出現(xiàn)問題的環(huán)節(jié)。除對當前人權保障的成績肯定之外,提出了刑事法律中阻礙保障人權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兩大障礙:刑訊逼供和勞動教養(yǎng)。
關鍵詞:和諧社會;民主法治;人權保障;刑事;刑訊逼供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228-02
一、勞動教養(yǎng)
古話說: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和諧養(yǎng)無限生機。在與時俱進的今天,黨和政府所追求并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賦予“和諧”以嶄新的內(nèi)涵。需要指出的是構建和諧的社會首先要強調(diào)新世紀中國刑事法律應當以人為本,注重人權保障機能,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社會保護與人權保障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刑事法律的功能。因為只有化解了這一領域的沖突,保障了這一領域中的人權問題,才能在中國最容易產(chǎn)生不和諧的地方創(chuàng)設出和諧的樂章。
現(xiàn)在只想就保障刑事法律中的人權問題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先回顧一下我們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成績。
中國憲法和97刑法在人權保護方面已做出了突破性進展,這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憲政基礎和法律的保障。
人權入憲是文明的標志,是法治進程的一個里程碑?,F(xiàn)行刑法可以說在人權保護方面有著質的飛躍,是刑事法制乃至是整個法制進程中重大事件,在刑事司法中為各方當事人帶來了福音和人權方面的保障,毋庸置疑,從人權入憲到刑法中多方面、全方位地對公民的人權、尤其是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的權利予以保護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但也毋庸諱言,畢竟我們依法治國的時間還太短暫,立法制度和司法制度還存在著許多無法銜接的斷層,歷史積淀許多財富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留下許多的執(zhí)法理念上的偏差,所以在刑事法律的立法及司法中還存在著與依法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和諧音符。
在刑事司法活動中,人權保護的重點當然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因為他們是刑事司法系統(tǒng)的打擊對象,其中人權很容易成為打擊犯罪的犧牲品。但我們更應當把他們當做社會的“病人”一樣予以治療,因為畢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除少數(shù)死刑犯之外,都有救治的價值。如果因為他們犯了罪,就無視他們的人權,又何談社會的和諧?采取刑訊逼供、超期羈押等手段達到破案的目的的做法不僅是錯誤的,而且也是違法的,這就無法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權,還很容易產(chǎn)生冤假錯案。所以,以下兩個問題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真的不容忽視。
二、刑訊逼供是人權保障的天敵
刑訊逼供的問題的確是干擾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和諧的音符。對偵查機關而言,對是否有刑訊逼供問題已經(jīng)進入了尷尬的境地。庭審中不少被告對自己在偵查環(huán)節(jié)的供述全盤否認,稱自己是在受刑訊逼供下所為(當然不可能每一個案件都如此),有的偵察機關也用心良苦,或者用錄音、錄像,或者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書寫來證明:“自己沒有受刑訊逼供、偵察機關文明辦案”等等,這一做法令人啼笑皆非。文明辦案、不刑訊逼供這本是辦案機關應盡的職責,又何須被告即被審查的對象予以證明?如此證明,豈不更有“此地無銀”之嫌?
下面這些令國人痛心的案件不堪回首:
湖北佘祥林“殺妻”案。十一年前他涉嫌殺妻被判處死刑,后被法院以故意殺人罪改判有期徒刑十五年。十一年后“亡妻”張在玉突然現(xiàn)身,使冤案得以揭開真相。2005年4月13日,佘祥林被判無罪釋放。
再看杜培武“殺妻案”。杜培武,案發(fā)前系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戒毒所民警。1998年,其妻與他人幽會時雙雙被殺,杜被列為首號犯罪嫌疑人,屈打成招,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所幸真兇落網(wǎng),2000年7月,杜培武洗清冤情,重獲自由,刑訊逼供者受到法律制裁。
還有河北的聶樹斌一案正在調(diào)查:因一名犯罪嫌疑人交代十一年前曾在石家莊郊區(qū)玉米地強奸殺人。然而聶樹斌作為該案罪犯,已于1995年執(zhí)行死刑。還有海南的黃亞會、黃圣音涉嫌搶劫殺人被判死刑,緩期二年執(zhí)行,后因真兇落網(wǎng),而被宣判無罪釋放……
面對冤案,社會嘩然;面對冤案,更需要理性的思考。有人說這幾案也許是特例,希望真的就是特例!如果是特例,為什么其背后卻隱藏著驚人相似的一幕?佘案中,他連續(xù)接受“10天11夜”的突擊審訊,又遭到毒打、體罰,這種施以肉體或變相的體罰以及連續(xù)10天11夜的審訊、肉體與精神的折磨,不是刑訊逼供又是什么?不僅如此,其母四處申訴而被關9個月,被放出時已又聾又瞎,3個月后含恨而死;其兄佘鎖林為弟弟申冤被關41天……杜培武遭受毒打,屈打成招,其刑訊逼供不言自明,因為對杜實施刑訊逼供的人經(jīng)過開庭審理受到法律制裁……所幸的佘祥林、杜培武等人的冤獄得到昭雪。而聶樹斌在九泉之下又如何瞑目?
這冤案的背后是刑訊逼供的影子。刑事法律是對有罪的人予以追究,而對無罪的人予以保護。對于那些涉嫌犯罪的嫌疑人、被告人,在被監(jiān)控后,無論其是否犯罪,已是“弱勢群體”,即使犯罪,仍有法律賦予的申訴權、辯護權和請求法律幫助權及獨立的人格權等項權利,更何況像佘祥林、杜培武等所謂的“犯罪嫌疑人”并沒有犯罪!即便如此,也一定要依口供定案,而不是疑罪從無;要么為什么會改死刑為十五年有期徒刑?試想,佘祥林“殺妻”一案中,他的妻子是回來了,而公安機關要偵查的那具女尸卻成了無頭案:她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如果是他殺,兇手何在?在判決佘祥林死刑直到今天,真正的兇手豈不逍遙法外?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的社會,是公平正義得以申張的社會,如此辦案,豈能和諧?
理性思考之后就是要正視刑訊逼供的后果及應對的措施。筆者認為,一是要在刑事訴訟規(guī)則上嚴格控制:首先,應當允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權,這是與世界接軌并有效保障人權的國際慣例;其次,對刑訊逼供實施舉證責任倒置,應當由公安機關來舉證自己沒有實施刑訊逼供,以嚴格其責任;最后,要充分發(fā)揮辯護律師的監(jiān)督作用,在訴訟程序的相應階段以合法的身份出現(xiàn)以確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合法條件下接受訊問。二是要提高偵查人員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在偵查技術和手段上應當著力提高;另外對偵查的硬件措施也應當盡力完善。三是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關押機關與偵察機關應當分開,以保證關押機關與偵察機關之間相互監(jiān)督,或者在分開關押后由檢察機關的監(jiān)督部門對這兩個機關進行監(jiān)督,避免僅憑口供定案而造成冤假錯案的蔓延。和諧的社會需要社會的穩(wěn)定,需要正義的弘揚,就必須對刑訊逼供這一“惡性腫瘤”予以徹底割除。
三、勞動教養(yǎng)與人權保護
中國勞動教養(yǎng)制度不是刑法中的刑罰,卻被西方國家稱為行政刑法,聽得有些刺耳,可結合實際,又不能不令人深思。
勞動教養(yǎng),原本是一種在特殊時期的特有制度,是一種安置就業(yè)的行政措施,實施過程中卻早已遠離初衷,也悖離了現(xiàn)代的法律精神。
首先,勞動教養(yǎng)沒有合法的、正當?shù)某绦?。公安部?guī)定審查和批準收容勞動教養(yǎng)人員的機構是勞教管理委員會,而事實上是由公安機關一家審查;另外,對于被教養(yǎng)人既不舉行聽證,也不允許其聘請律師進行辯護;其次,勞動教養(yǎng)不是刑罰,卻與刑罰一樣剝奪人身自由,且時間過長,甚至超過輕微刑罰的懲罰。勞動教養(yǎng)最長可達四年之久,較之刑罰中的管制、拘役和緩刑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人們常稱之為“二勞改”,有的甚至寧可被判輕微刑也不愿去勞教;最后,勞動教養(yǎng)所成為犯罪交叉?zhèn)魅镜幕?,對這些本不構成犯罪的人卻被剝奪人身自由,有的竟長達四年,這已很不公平,而且這一場所中的人又都是社會的“病人”,時間越長,交叉?zhèn)魅驹絿乐?,更何況這鐵門、鐵窗嚴格監(jiān)管下,本來沒有太嚴重的問題,也會產(chǎn)生逆反和不自覺地效仿,所以,在他們勞教期滿后又會成為另一個新的社會問題。也就是說勞教制度與當代的法治文明思想是背道而馳的,也是中國刑法立法的重大障礙,同時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和諧因素。所以,對勞動教養(yǎng)制度改革的社會呼聲越來越高,據(jù)悉,全國人大法工委欲將“違法行為矯正法”來取代勞動教養(yǎng)制度。我們希望在人權保障上能有所突破:一是其處罰的程度應低于刑罰,并與刑法規(guī)定相銜接,以保證法律體系的完整性;二是在程序上應當合法,給予受處罰人聽證、辯護權,應采用與刑訴法的相似程序,因為其結果可能會剝奪其人身自由;三是人性化管理與人文教育相結合。既然受處罰人不構成犯罪,是輕微違法,實際應當是行為的矯正,就不應像對待罪犯那樣用鐵門、鐵窗完全剝奪其自由;同時應當為其提供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培訓的機會,并與加強思想教育相結合,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勞動、反思。惟其如此,才能避免或減少逆反與交叉?zhèn)魅荆膊拍艹浞直U纤麄兊娜藱?,也有利于他們將來回歸社會后成為社會的穩(wěn)定因素,為構建和諧社會作一份貢獻。
實事求是地說,在刑事法律中的人權問題還有許多,諸如“疑罪從無”原則為什么在司法實踐中總是被扭曲而變成了“疑罪從輕”?死刑核準制度本應由最高人民法院收回,為何遲遲不收,如果早些收回,是否還會出現(xiàn)聶樹斌、佘祥林、杜培武等人的冤案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法律至上,人權至上,這樣的提法并不為過,在刑事法律中的人權保障可以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為弘揚民主法治、公平正義,除思想上要充分認識保障人權的重大意義,行動上加快立法、科學立法,還必須從觀念上牢牢樹立并強化依法保障人權的理念,特別是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這就要求司法機關不能再借用手中權力的強勢來彌補自身知識、手段、能力等不足的弱勢,讓佘祥林等人的悲劇不再重演,讓刑訊逼供等陋習永遠成為歷史,告別今天,遠離和諧社會。毫不夸張地說,刑事法律中人權的綠蔭蔥蘢之日,就是我們的社會和諧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