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地方服務型政府建設在一些地方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在推進地方服務型政府的實踐中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其中理論認識不到位、思想觀念的局限性,導致了實踐中地方服務型政府建設不徹底不完善。為此有必要對地方服務型政府的理論進行梳理,對解決地方服務型政府建設中的理論與實踐誤區(qū)有所幫助。
關鍵詞:地方服務型政府;內涵;基本特征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8-0220-03
一、政府模式的歷史演變
“政府模式,即政府的類型,是政府行政理念、行政制度、行政體制、行政職能、行政目標、行為方式等方面所綜合體現出來的一種特定性?!闭J綄儆谡紊蠈咏ㄖ姆懂牐欢ㄉ鐣纳蠈咏ㄖ偸沁m應經濟基礎發(fā)展的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建立什么樣的政府模式并不是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是由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決定的。根據政府職能范圍、職能性質,人類社會已經歷了統(tǒng)治型政府模式和管理型政府模式,現在正向服務型政府模式轉變。
1.管制型政府模式。管制型政府模式產生于農業(yè)經濟時代,是一種最低級、最原始的政府類型。三次社會大分工不僅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社會完全分裂為奴隸主和奴隸兩大對立階級,他們之間的這種占有與被占有,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導致國家的產生,同時統(tǒng)治型政府隨之而來。這種政府模式的組織形式是傳統(tǒng)型的,即統(tǒng)治者的產生是由血緣和出身而定,統(tǒng)治的權威基礎是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所默認的天賦神權理念以及傳統(tǒng)規(guī)則、先例和習俗等等。政府最主要的、最根本的職能就是統(tǒng)治,實現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其他職能如社會職能、經濟職能也是為實現政治統(tǒng)治職能服務的。因而這一時期的政府管理,以國王或君主為中心,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此基礎上,自然就形成了一整套固定化了的政府及其官員的行為規(guī)則和程序規(guī)比如:國家至上、全能政府、強制行政、權力萬能等等和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強制性的管理方式,即以國家權力作為后盾實施國家和政府對社會的全面控制和赤裸裸的政治統(tǒng)治,國家政府機器主要是鎮(zhèn)壓國內反叛者,反對外族入侵。就中國而言,最典型的便是從夏商周奴隸制國家政府到秦漢乃至清朝的封建制國家政府。
2.管理型政府模式。步入近代社會,政府逐漸從混為一體的國家機器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相對獨立的國家意志的執(zhí)行和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斯密認為,不斷增加國民財富的最佳途徑就是給予經濟活動以完全的自由,排除任何人為的政府干預,放任自由是政府經濟政策的最佳選擇?!肮艿淖钌俚恼攀亲詈玫恼?、“守夜人”等是對當時政府的形象描述。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把資本主義推到了崩潰的邊緣,而傳統(tǒng)的“守夜人”政府面對這場大危機束手無策,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隨著凱恩斯《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的發(fā)表以及羅斯福新政的推行,強調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時代宣告結束,國家干預經濟理論開始盛行?!靶姓摇笔菍Ξ敃r政府的形象描述,隨著20世紀初泰勒的管理理論的問世以至到馬克斯·韋伯的官僚組織政府的廣泛實踐,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真正進入了一個管理至上的時代。這個模式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70年代末新公共管理運動為止,這一時期政府的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職能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以政府為中心,一切社會問題都由政府處理,一切資源都由政府經營和配置,公民與社會被排擠在公共事務管理之外。管理型政府是管制型政府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管理是政府的主旨,政府主要通過行政手段管理社會事務。
3.服務型政府模式。自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西方發(fā)達國家步入瞬息萬變、知識爆炸的全球化、信息化社會,走到極致的官僚制行政,其固有弊端逐步顯現和暴露無遺,其優(yōu)勢也在逐步消失,甚至走向了它的反面,在實踐中遭遇它無法解決的困境。因此,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西方國家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政府改革運動,其目標是摒棄官僚制。雖然各國所采取的措施不盡相同,但卻有著共同或相近的取向,那就是倡導市場價值的回歸,通過公共服務民營化、市場化和社會化等舉措,大規(guī)模壓縮政府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以形成政府、市場、社會三者之間合作互動的多元化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把高度集權的、等級制的組織結構轉變?yōu)榉謾嗟?、扁平的、網絡式的組織結構,把公務員的終身任用制轉變?yōu)楹贤蛡蛑?,由重視過程控制轉變?yōu)橹匾暯Y果控制,追求顧客滿意。三十多年政府改革運動已經使西方各國政府紛紛建立起服務型政府模式,服務型政府摒棄了管制型政府模式和管理型政府模式的官本位、權力本位、政府本位的思想,把服務社會、服務公民擺在首位,政府的一切工作是服務,政府一切工作的目標是做好服務。
服務型政府是一種全新的政府模式,即能夠滿足人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治理需求的政府,它倡導的價值取向與管制型政府、管理型政府恰恰相反;不是政府統(tǒng)治社會,而是社會控制政府,使政府權力重新回歸社會,是以人為本,將公共服務職能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并逐步成為政府的主要職能或核心職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需要的政府。綜上所述服務型政府是區(qū)別于管制型政府、管理型政府的一種特殊的行政模式,是以人為本,將公共服務職能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并逐步成為政府的主要職能或核心職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需要的政府。
二、地方服務型政府的內涵
英國《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認為,地方政府是“權力或管轄范圍被界定在國家的一部分地區(qū)內的政治機構。它具有如下特點:長期的歷史發(fā)展,在一國政治結構中處于隸屬地位,具有地方參與權、稅收權和諸多職責”。“地方政府結構不同于聯邦政治體制下的州和省,不能享有主權。地方政府從屬于國家政府,或聯邦政府和省政府;它必須在為它所規(guī)定的法律權限范圍內活動”。
由此可見,地方政府應該包括以下幾層含義:(1)與各級地方政府相對應的是國家為進行行政管理而劃分的各級區(qū)域;(2)包括了除中央政府以外的各級政府;(3)地方的國家行政機關,它同中央政府的區(qū)別是基于國家行政系統(tǒng)中的地位、職責、權限的不同和管轄范圍不同。因此,地方政府是指在國家特定區(qū)域內,依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對本地區(qū)事務享有自治管理權的地域性統(tǒng)治機關。在單一制國家,是指除中央政府之外的所有地方政府。
中國地方政府是指相對于中央政府而言的,中央以下各級政府機關的總稱。地方政府是中國政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政府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能是執(zhí)行中央制定的各項政策,制定地方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為地方發(fā)展提供各類公共物品,發(fā)展地方社會各項事業(yè)。
地方服務型政府包含服務型政府的所有概念和內涵,只是主體更具有特定性,各地地方服務型政府建設所采用的服務方式都是不同的,我們不妨來界定一下地方服務型政府的內涵:首先,從執(zhí)政理念上以全新的服務理念為支撐,從根本上破除了傳統(tǒng)管理型政府的“官本位、政府本位、權力本位”理念,實現“公民本位、社會本位、責任本位”的回歸;其次,從職能范圍上定位于“有限”政府,即從根本破除傳統(tǒng)上的事無巨細、統(tǒng)包統(tǒng)攬、無限擴張的全能型政府;再次,從治理方略上定位于“法治”型政府,從根本破除傳統(tǒng)的主觀臆斷式“人治”型政府,實現政府的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政的施政方略;最后,從行政方式上根本改變傳統(tǒng)的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實現“柔性”行政指導代替剛性的行政命令成為現代服務型政府施政的中心手段。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地方服務型政府:是地方政府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對服務型政府建設所進行的實踐探索,其職能定位以公共服務職能為核心,強化監(jiān)督與有效監(jiān)管,突出民主、法治、責任與效能的政府。
三、地方服務型政府的基本特征
1.在執(zhí)政理念上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對于地方政府來講,發(fā)展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更不僅僅是GDP的增長,經濟的發(fā)展更應該是以人為本的發(fā)展。單純的GDP增長不等于發(fā)展,如果忽視社會發(fā)展,可能會對經濟發(fā)展造成嚴重的影響。地方政府作為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政府執(zhí)行中央制定的各項政策,制定地方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為地方發(fā)展提供各類公共物品,發(fā)展地方社會各項事業(yè),其執(zhí)政理念與民眾幸福度密切相關。自從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科學發(fā)展觀之后,樹立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對地方政府的轉型十分重要。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特性和本質,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要求把人作為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目的,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不斷滿足人民多方面的現實需要和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耙匀藶楸尽笔紫汝U發(fā)了發(fā)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從本質上講,“以人為本”就是一切從“各地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精神生活和政治民主的需求。
2.在政府職能結構中突出公共服務職能。政府職能是一個歷史范疇包括階級統(tǒng)治職能、社會管理職能、社會服務職能和社會平衡職能。政府要有效行使其職能,必須適應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行政環(huán)境的要求。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根本目標是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當前中國正處在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伴隨著經濟增長,迫切需要政府解決好就業(yè)、收入差距、城鄉(xiāng)差距、社會弱勢群體保障以及腐敗等問題,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地方政府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能是執(zhí)行中央制定的各項政策,制定地方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為地方發(fā)展提供各類公共物品,發(fā)展地方社會各項事業(yè)。地方政府應當定期地、主動地向公民、企業(yè)征詢意見、解釋政策和回答問題,對公眾提出的問題和要求,及時做出處置和負責的反應,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為此,要特別強化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的責任,地方政府的工作重點就是要以發(fā)展社會事業(yè)和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關注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建構良好的公共服務體系。
3.在政府財政支出結構中強化公共服務支出。服務型政府強調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要規(guī)范自身的職能,避免職能的“越位”、“錯位”和“缺位”?,F行的財政支出結構,不僅不能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反而促使政府更大的職能“越位”,即政府在社會發(fā)展方面存在很大的職能缺口。構建地方服務型政府,必須進行公共財政體制的創(chuàng)新,變革政府財政的支出結構,突出強化公共服務能力。地方服務型政府建設應將公共財政的支出重點從經濟建設轉向公共性強的公共安全、公共衛(wèi)生、公共教育和公共救濟等領域。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就是要實現地區(qū)義務教育、公共衛(wèi)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全覆蓋和均衡化。為此,必須切實履行好地方政府在教育、衛(wèi)生、文化、就業(yè)服務、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等方面的職責,優(yōu)化公共資源配置,逐步形成均衡的、普遍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建設,一方面,要提高財政支出中用于公共服務方面的比重,不斷增加公共服務的總量,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要完善中央和省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制度,優(yōu)化公共服務的結構和布局,促進不同地區(qū)之間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4.在市場職能架構中強化監(jiān)管與有效監(jiān)督。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與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地方政府逐漸成為重要的地區(qū)經濟利益主體與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與地區(qū)經濟利益最大化導向的地方政府職能轉變,要求地方政府提高地方公共產品與地方公共政策的供給能力與效率,同時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競爭中謀求更有利的宏觀政策與制度環(huán)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資源的配置將主要通過市場價格機制的導向作用來實現。但由于壟斷現象難以避免等多種外部效應的存在,市場價格機制有可能不能正確反映成本和收益,而出現市場信號不準或失真的市場失靈情況。企業(yè)可能因市場失靈產生的錯誤導向而使經營投資失誤;市場供給者或需求者也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壞契約關系和市場規(guī)則,造成市場秩序混亂。我們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體推行電子政務,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只有通過地方政府強化監(jiān)管與有效監(jiān)督才能克服市場機制本身的滯后性和自發(fā)性,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的總體均衡。因此地方政府必須強化監(jiān)督與監(jiān)管職能,規(guī)制一切市場主體與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努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
5.在政府組織機構中提升公共服務部門比重。公共服務是服務型政府的核心,也是現代行政的基本特征?!坝捎诜沼袆討B(tài)和靜態(tài)兩種含義,所以公共服務依然可以從這兩方面來理解?!弊鳛閯討B(tài)的公共服務,是政府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提供公共產品的服務,行為的總稱,它是由以政府機關為主的公共部門生產的、全社會所有公民共同消費、所有消費者平等享受的社會產品;作為靜態(tài)的公共服務,是活動的結果,這個層面上公共服務也是公共產品。因而我們可以說公共服務是政府行為的最終產出,是政府行為與公民需求最主要的結合點,也是公民評判政府及其領導者的主要內容。公共服務能不能有效滿足社會公眾的有效需求,主要取決于公共服務的供給數量和供給效率。數量和效率可以通過市場機制的發(fā)揮來解決,但市場機制本身存在滯后性和時效性。關鍵是一些必須有公共部門來提供的公共服務靠市場機制是無法有效解決的,因此必須強化公共部門在公共服務方面的能力。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地方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目標和訴求,有效滿足社會公眾公共服務的需要,在政府的組織機構中必須強化公共部門的服務能力,更重要的是改變行政管理部門強勢的格局,有效提升公共服務部門的比重。
6.民主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效能政府。民主政府,民主的意義就在于政府要民主決策的同時,接受來自公民的民主監(jiān)督;責任政府。正如法約爾所說:“責任是權力的孿生物,是權力的當然結果和必要補充。凡權力行使的地方,就有責任?!闭疀]有理由不去控制伴隨經濟快速增長出現的兩極分化,更沒有理由不去幫助社會弱勢群體,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和尊嚴;法治政府,整個政府的權力的組織和運行要以法律為準繩,受法律的制約,包括政府部門整體行為和政府工作人員個體行為都應是合法化、規(guī)范化的,政府的侵權行為受法律的追究?!坝袡啾赜胸?,用權受監(jiān)督,侵權要賠償”,法治政府的建設是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必然要求,只有堅持法治,政府的行為才有合理性、合法性尺度,才能做到公平公正,才能真正為公眾服好務;效能政府,高效政府是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它意味著政府能夠充分和合理地利用、配置各種資源實現管理和服務的目標,也意味著政府抓住、把握機遇的能力和機構運行的效率。高效政府的建設以精簡政府機構為前提,以減少政府管理層級為目標,以整合政府工作流程為手段,以提高群眾滿意度為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羅忠桓.政府模式比較分析與中國的階段目標選擇[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4,(1):26-28.
[2]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K].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14-17.
[3]李建軍.中國地方政府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4]劉熙瑞.服務型政府——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政府改革的目標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02,(7):5-6.
[5]魏禮群.建設服務型政府,促進社會和諧[J].中國金融,2007,(1):30-32.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