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俄美兩個國家的反危機政策中有不少的相似之處,但也存在區(qū)別,美國主要是刺激消費需求,而在俄羅斯主要是支持大的企業(yè)和窮人。反危機政策差別源于兩個國家所采取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模式的不同。
關鍵詞:經濟危機;反危機政策;社會經濟模式
中圖分類號:K54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272-02
世界經濟龍頭和金融危機發(fā)源地的雙重身份,使美國不可避免地成為世界的焦點;而世界經濟的復蘇,更離不開美國的實際經濟表現和反危機政策。2007年以來,美國已經采取了一系列反危機的政策。
一、美國的反危機政策
1.貨幣政策。美聯儲反危機的一大特征就是積極主動、反應更迅速、動作力度大并且具有前瞻性。首先,向銀行體系大規(guī)模的注入流動性。從危機爆發(fā)以來,美國的基礎貨幣供給從2007年8月初至2009年3月4日增加幅度接近200%,并且贖回呆滯的銀行資產,把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及全球最大的保險巨頭——美國國際集團AIG國有化。其次,降息,為銀行和基金中的存款加大保險。同時縮減利率,在2009年初幾乎縮減到0%。最后,采用創(chuàng)新貨幣政策工具,拓寬流動性注入渠道。美聯儲充分發(fā)揮其最后貸款人的功能,緩解了金融系統(tǒng)流動性緊張局面,避免了更壞情形的發(fā)生。
2.財政政策。2008年在10月份美國前總統(tǒng)布什采取了7 00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主要內容就是將已成垃圾的金融衍生品買下來。在2008年11月美聯儲宣布兩個規(guī)模達8 000億美元的新計劃。支持按揭貸款,同時也支持小企業(yè)和消費貸款。在2009年3月通過總規(guī)模達到7 870億美元的關于恢復經濟與再投資法案中,規(guī)定撥款2 370億美元用于私人稅收補助(對于法人僅僅510億美元),為了支持窮人撥款825億美元,為了發(fā)展社會基礎設施(衛(wèi)生保健、教育、環(huán)境)撥款2 460億美元,其余的將用在能源、道路、科技方面。美聯儲為了支持按揭貸款和不動產市場計劃贖回該年春夏的按揭證券7 500億美元,為此采取了快速擴大美元發(fā)行的措施。美國的反危機政策主線明確——重在幫助金融業(yè)解決流動性問題和刺激消費需求。
二、俄羅斯政府的反危機政策
俄羅斯遭受的危機具有外生性特點,也就是說主要是受外部沖擊。外資抽逃、公司外債加劇、原料商品的世界價格下跌是俄羅斯經濟危機的主要影響渠道。俄羅斯政府反危機的焦點和重頭戲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
1.挽救銀行體系與資本市場。像美國一樣,俄羅斯政府的反危機政策在最初也是局限在積極的支持金融部門:俄羅斯中央銀行給三大銀行為主的幾十家銀行增加低息貸款規(guī)模,有些貸款是長期優(yōu)惠貸款。贖回了經營不善銀行,最重要的是——為了減輕償還危機擴大了俄羅斯銀行的資金流動性;政府也幫助主要的俄羅斯債務人償還了500億美金的外債。
2.扶持重要實體企業(yè)。此后政府轉向對實體企業(yè)的支持:從國家預算中分出資金撥款給單獨的部門,利潤稅從原來的24%降低到20%,并且擴大了折舊規(guī)模,允許地方把小企業(yè)的稅收從15%降低到5%。編制了攸關俄羅斯經濟的企業(yè)名單,包括295企業(yè),批準這295家企業(yè)接受政府貸款和擔保,國家將從預算和國家銀行中給予綜合的支持。這些公司涉及26個行業(yè),包括交通、零售、營建、石油生產。包括OAO Russian Machines、俄羅斯最大石油、天然氣出口商OAO Gazprom。地方政府也編制了類似的名單(包括1148個企業(yè))。 俄羅斯政府從以下方面著手幫助實體企業(yè)。第一,政府通過直接增持國有企業(yè)或國有參股企業(yè)的注資,幫助企業(yè)解決流動性不足問題。第二,要求大銀行降低重要企業(yè)的貸款門檻和給予貸款利率補貼;第三,增加對本國產品的政府采購,在采購商品時盡量多地購買國貨。第四,降低出口企業(yè)的稅負。2008年9月份以來,俄羅斯還免除企業(yè)進口本國不能生產的技術設備的進口增值稅,以降低企業(yè)進口成本、鼓勵企業(yè)加快技術設備折舊和刺激企業(yè)技術改造和提高技術水平。此外,還提高了有色冶金產品和一些農產品的進口關稅,達到抑制進口,改善本國企業(yè)生存環(huán)境和提高本國企業(yè)競爭力的目標。在2009年4月份采取了新的反危機計劃——俄羅斯聯邦2009年反危機措施綱要。計劃給地方巨額的補助,退休基金,以國家擔保的形式提供給企業(yè)銀行貸款,并特別給銀行10 550億盧布國家貸款。可以說,俄羅斯的反危機政策實現了首先在那些方向——提高財政部門的清償能力,給居民和主要的企業(yè)支持。刺激消費需求不是反危機的優(yōu)先方向。
三、美俄反危機政策的相同點
美國和俄羅斯的反危機政策有很多的相似性。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的意見,兩個國家都是實施積極反危機政策的世界權威。并且美國和俄羅斯都首先致力于恢復金融部門的流動性,為此都投入大量資金挽救銀行和其他金融衍生品。兩個國家都實施了減稅的財政政策,在美國,這是消費稅;在俄羅斯,降低了企業(yè)的稅收。 在消費和投資需求下降的情況下,兩個國家都努力提高政府支出以彌補消費和投資的下降(在美國政府支出從2006—2007年的1.6%~1.9%提高到2008—2010年的2~2.75)。在俄羅斯也同樣觀察到了政府支出的擴大。
四、反危機政策的區(qū)別
首先,對待消費需求和銀行利率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我們詳細的討論這些差別。
1.從消費需求方面。美國的反危機政策特別重視對需求的刺激,特別是消費需求。至于支持企業(yè),在美國擔心危機重新來襲可能性,像1990—2002年的日本那樣(通常認為,危機演變進程不是帶著強烈的崩潰和完全回復的U型曲線,而是長期觸底的L型曲線,或者是中間短期上升的W型的曲線)。許多美國經濟學家認為日本經濟在1991—2005年長達十五年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國家對由于衰退而蒙受損失的所有企業(yè)和銀行以過度的幫助,就像救助沒有希望的病人。根據熊彼特的現代經濟學的經典思想:危機——這是建設性的毀壞,危機出現本身就是一個促進調節(jié)的過程,在美國有許多熊彼特的追隨者。重蹈日本覆轍的擔心讓政府和國會沒有對實體企業(yè)給予幫助。在美國認為,降低銀行利率就是支持美國公司,利率幾乎下跌到零。此外,在美國不存在像俄羅斯的陶里亞蒂那樣的城市,整個城市的經濟取決于伏爾加汽車制造廠這一個企業(yè)。 在俄羅斯正好相反,首先以獨特的方式支持大的企業(yè),尤其是對攸關俄羅斯經濟的大企業(yè)給以支持。雖然俄羅斯銀行不樂意在危機的條件下發(fā)放貸款,國家預算和國家銀行仍然優(yōu)先對大企業(yè)發(fā)放貸款。以汽車工業(yè)為例,政府支持對它的產品的需求,在賒銷俄羅斯生產和裝配的16個品牌的不貴的汽車時候給予補貼。結果,購買者在購買汽車時候節(jié)約了15 000盧布~35 000盧布。類似的國家補貼在2009年最多達到100億盧布,而且在不斷的增長,在計劃實施的第一個月發(fā)放了約1 000筆貸款。同時計劃撥款1 150億盧布支持伏爾加汽車制造廠,俄羅斯汽車市場能足夠銷售到危機結束。
2.從利率方面。國家對企業(yè)的支持看似與俄羅斯銀行提高貸款利率相互矛盾(準確地說,再融資利率),利率達到13%,隨后僅僅降低到12%。但是這對于外匯不穩(wěn)定高通脹的國家來說是迫不得已的措施。大部分法人和自然人把自己的儲蓄換成美元或歐元,因此任務在于防止資金外逃,需要依靠高利率吸收銀行存款。外匯存款利率應該明顯的高于發(fā)達國家,而盧布存款——不低于通貨膨脹率。由于那樣的利率政策而蒙受損失的不是大公司(這些大公司包括在了攸關俄羅斯經濟的企業(yè)名單中),而是中小企業(yè),當然,還有消費貸款。
五、反危機政策差別的原因
如果說兩個國家都對銀行體系給予了支持(并且美國支持程度小些,因為零利率不能讓美國銀行從貸款中獲得好的收益),但是接下來反危機政策不一致了——在美國政府特別強調對居民消費的支持,而在俄羅斯政府首先支持大企業(yè)和低收入階層的居民。在實質上,這些不同政策發(fā)生在兩種不同的社會經濟模式下——美國的自由資本主義模式和俄羅斯國家資本主義模式。
自由資本主義模式以消費需求為支撐,對于美國的模式來說特別傾向于需求方向。在20世紀80年代前的二十年間,美國經濟中私人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大致穩(wěn)定在62%左右;但從1981年開始,這一比重開始持續(xù)攀升,到2002年,已經從初始的62%上升至70%,此后的七年間持續(xù)維持在70%附近的高位水平。為了刺激消費需求美國已經很早就違反了儲蓄和需求之間的原先的平衡,并且因此在最后二十五年的時間內本國的儲蓄不足以進行投資。投資越來越依賴于外資流入(在最后五年——大約占1/4)。類似的不平衡幫助美國保持與歐美和日本相比更高的增長速度,但危險在于對外資的過分依賴。
金融危機暴露出的美國經濟結構性失衡和矛盾,以及奧巴馬政府著手實施的各種制度政策調整,預示著美國資本主義經濟正在擺脫20世紀80年代以來形成的“自由市場模式”,轉而探尋一種包含更多政府管理和利益妥協的新增長模式。美國經濟生活中的基本關系將發(fā)生重大調整,美國資本主義模式在未來極有可能發(fā)生重要變化,國家干預主義和妥協合作的色彩將不斷濃厚。當然,上述調整將會是一個跌宕起伏的漸進過程。
奧巴馬政府的改革動向意味著對“里根改革”以來確立的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模式的扭轉,將對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未來運動模式產生深遠影響。
至于俄羅斯,由20世紀90年代的寡頭資本主義模式轉變?yōu)閲屹Y本主義模式。俄羅斯選擇了普京所謂的“第三條道路”,推行了可控式市場經濟制度。俄羅斯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形態(tài)有多種表現,其中最為重要的特征就是,俄羅斯國家經濟發(fā)展的主體是由經過股份制改造、由國家控股和參股的大型國有命脈企業(yè)為主導的一種經濟形態(tài)。俄羅斯的大型私人企業(yè),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國家“平等的伙伴”,在21世紀轉變?yōu)閲摇澳贻p的伙伴”。
總而言之,俄美兩個大國反危機政策差別源于兩個國家所采取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模式的不同,這些不同模式的資本主義在進行國家干預時,所使用的政策、手段、方式會有很大不同,干預的程度也會有很大區(qū)別。但無論采取何種模式,國家的作用在危機時期及危機過后將不可避免的強化。
參考文獻:
[1] Учреждение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Мировой опыт антикризисной политики:урок для России,Москва ИМЭМО
РАН,2009г.
[2] 林躍勤.外部沖擊與新興大國崛起[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9,(4).
[3] 王松奇,高廣春.美國反危機政策評析[J].國際經濟評論,2009,(3-4).[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