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實現社會和諧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政治保障,又需要有強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撐。而人文精神的弘揚,有助于充實人的精神家園,喚起人們對生命存在和人的尊嚴、價值、意義的全新理解和把握,從而為社會的和諧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關鍵詞:社會和諧;人文精神;和諧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246-0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取得的成就為世人所矚目,整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我們也不否認,在總體社會和諧的基礎上,也存在著一些不公平、不和諧的因素,這就決定了中國社會一步一步走向和諧的過程是漫長的,因此,要實現中國社會的和諧,必須有若干精神支柱來支撐我們的這一選擇,并作為每個人長期追求的目標。而在這些若干精神支柱中,“人文精神”就是其中之一。
一、社會和諧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
胡錦濤同志明確指出:“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秉h的十七大報告也明確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社會和諧,是指社會關系中的各種要素配合勻稱、適當、協調、平衡的狀態(tài)。社會和諧主要包含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人內心的和諧四個方面。
人文精神是對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嚴、價值、意義等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對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尋,對自由、平等、正義等的渴望,對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義等問題的反思和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等等。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文精神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它的內涵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目前,我們所倡導的人文精神,應該是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針,以促進社會和諧為目標,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內容,以公平正義為基石,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為終極關懷,以真、善、美為最高追求,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具體要求的文化理念和時代精神。
社會和諧與人文精神之間是相互促進、有機統一的。一方面,人文精神為社會和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在人文精神的感召下,人們會以對人類未來負責的態(tài)度、以博大的胸懷來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從而推動社會一步一步走向和諧。另一方面,社會和諧又豐富和發(fā)展了人文精神的時代內涵。社會和諧體現了真善美的統一,而人文精神的發(fā)展要建立在社會實踐、科學實踐和人生實踐的基礎之上,社會的和諧可以促使人們以歷史的責任感深入地思考和規(guī)劃未來,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的每一個維度上都實現真、善、美的和諧統一。
二、弘揚人文精神是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
1.弘揚人文精神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過去,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強調的是對自然界的征服與改造,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類在征服和改造自然,從自然界獲得巨大物質利益的同時,也打破了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造成了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和資源困境。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這些問題的出現,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現了不和諧,為此,我們現在要通過高揚對人類未來負責的人文精神來改善這種不和諧的狀態(tài)。從人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人文精神強調的是對人類命運的關注,要以對人類未來負責的態(tài)度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因為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只有在自然提供的環(huán)境中才能生存,也只有在與自然發(fā)生關系的過程中才能體現自身的存在價值。
2.弘揚人文精神有利于引導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始終把人置于核心的位置,維護人的正當權益,滿足人的合理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人文精神的本質內涵,也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人文目標。弘揚人文精神,有助于人類社會逐步向著更加符合人類本性的狀態(tài)演進,最終達到高度和諧的理想境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經驗教訓表明,在現代化過程中能否高度重視人文精神的弘揚,不僅關系到社會的協調、和諧、穩(wěn)固,而且直接關系到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后勁和張力。對于我們國家來說,幾千年的文化底蘊和博大的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能夠生生不已的根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之所以能夠快速發(fā)展,也離不開人文精神的推動。如果沒有1978年的那場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沒有對計劃經濟體制下壓抑人的個性、尊嚴自由的否定,就不會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孕育和鄧小平理論的形成,也就談不上中國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通過弘揚人文精神來促進社會的和諧,就蘊涵著極為深刻的現實意義。
3.弘揚人文精神有利于純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和睦相處的人際關系,是人文精神的產物,也是促進社會安定團結的重要條件。社會和諧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但最終還是要回到人與人這一基本的社會關系上,因此,社會的和諧最根本的還是要解決好人與人的和諧。當前,中國改革發(fā)展已進入關鍵時期,社會利益關系日益復雜,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忽視了良好人文環(huán)境的建設,那么,就有可能使社會群體之間產生隔閡和鴻溝,由此就帶來了誠信喪失、漠視人的尊嚴等社會問題,進而影響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如果能夠弘揚團結互助、誠信友愛、諒解寬容的人文精神,就可以純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凈化社會的風氣,從而有利于引導和諧社會建設向著正確的人文目標健康發(fā)展。
4.弘揚人文精神有利于充實人的精神家園。精神是人生活的支柱,任何文明化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懷有對理想人格的追求,這是人類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而且人類的現實生活也不是只能充滿喧嘩和騷動,還必須要有意義和價值感。人文精神的弘揚和發(fā)展則能喚起人們對生命存在和人的尊嚴、價值、意義的全新理解和把握,是人類走出精神生活困境的牽引線。伴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市場經濟帶來了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繁榮,但也容易使有些人成為沒有理想、沒有操守、沒有是非觀念的“經濟人”。這就需要通過培育人文精神來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
三、在促進社會和諧的進程中建構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育和發(fā)展,有賴于適宜的社會土壤。當前,加強人文精神建設,必須緊密結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生動實踐,一方面把人文精神同和諧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基本要求有機結合起來,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營造有利于培育和發(fā)展人文精神的輿論環(huán)境、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另一方面要將人文精神滲透于社會實踐和人們日常行為,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真正成為關心人的生存與發(fā)展的人文色彩很濃的社會。
1.堅持以人為本。在推動社會和諧的實踐中,我們應該以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必然性為參照來衡量、校正與檢驗社會發(fā)展的人文目標的合理性。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突出了人是社會發(fā)展的最高目的,突出了人作為社會建設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價值和尊嚴,這是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在當代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可以看做是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由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來,指導思想的又一次重要的轉折和飛躍。這個新的執(zhí)政治國理念充分蘊涵了人文價值取向和建設和諧社會的訴求:在發(fā)展目的上,把人看成社會發(fā)展的根本,把滿足人的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作為發(fā)展經濟和社會建設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改革、發(fā)展的最終目標,體現出對人的最大尊重和最大愛護;在發(fā)展內涵上,強調這種發(fā)展是內含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全面發(fā)展,以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體現了對人民群眾的深厚而全面的人文關懷;在發(fā)展成果上,特別強調發(fā)展成果要全社會共享,惠及全體人民。在處理各種利益、群體的關系上,統籌兼顧,和諧共處,充分體現了平等、公平、關愛的人文精神。
2.倡導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之一,又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前提和基礎,更是當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蹦壳?,我們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公平正義”的社會,它倡導人人平等、扶貧濟困、互惠互利,努力使社會成員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使全體人民共享社會發(fā)展的成果。只有倡導公平正義的社會,才可能是誠信友愛、安定有序、充滿活力的社會;只有在這樣社會里,人們才會心情愉快、關系融洽,盡其所能、獲其所得,積極進取、不斷創(chuàng)造。也只有在這樣社會里,才能為人的自由個性充分發(fā)展和人生價值充分實現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有力的保障,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3.弘揚先進文化。文化具有整合社會資源、激勵社會大眾的價值功能,但是,這些功能發(fā)揮的根本前提就是它必須具有先進性,代表歷史前進的方向。因此,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先導,它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反映時代精神,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弘揚先進文化,首先,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統領文化創(chuàng)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先進文化建設的根本要求,確保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性質和發(fā)展方向。其次,要大力推進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和推出大批內容生動健康、形式新穎多樣、具有強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優(yōu)秀作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要堅持立足中國、面向世界,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所蘊涵的以人為本、天人合一、愛國主義、與人為善、誠信待人的人文精神,發(fā)揮其振奮民族精神、協調利益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要善于借鑒其他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長處,充分汲取世界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精華,在全球化與民族化的融合中推進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李君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王偉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基本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