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在確認提取組織政治行為存在前提下,對其成因和表現(xiàn)的潛在因子進行探索分析,將潛在因子按照調研項目貢獻度排序并解釋其含義。研究得出企業(yè)領導對組織政治形成和發(fā)展起到關鍵作用,領導識別并運用組織政治的能力,是領導持續(xù)在位并發(fā)揮作用的關鍵,這些能力領導后天經驗掌握的。
關鍵詞:組織政治行為;因子分析;探索性
中圖分類號:C9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248-02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組織政治行為究竟是由什么構成的?不同學者有不同觀點,孫漢銀認為組織政治行為由五個因素組成:(1)一般政治行為的政治知覺;(2)保持沉默,靜待好處的政治知覺;(3)同事及小團體行為的政治知覺;(4)上級行為的政治知覺;(5)薪酬與晉升政策的政治知覺[1]。黃忠東提出組織員工政治行為的結構要素包括:討好奉承、塑造良好形象、自我宣傳、建立聯(lián)盟、貶低競爭對手和利益交換等六個方面[2]。馬超認為,中國企業(yè)員工組織政治認知有自利行為、薪酬與晉升以及同事關系等三個維度[3]。劉軍從個體政治技能探討,認為政治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維度:社交敏銳性、人際影響力、關系網(wǎng)絡能力、外顯真誠性[4]。組織政治是組織、群體與個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這三個主體對組織政治行為的構成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涉及不同層面,既涉及組織層面因素組織利益、制度和文化等,涉及群體層面因素小團體利益和亞文化等,又涉及個體層面因素個體面子和利益,能否以這幾個層次為基礎探討構成要素?
組織政治行為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衛(wèi)武通過普通回歸模型得出如下結論:經濟因素通過組織因素間接地影響企業(yè)政治行為,經濟因素既間接(通過組織因素)又直接地影響企業(yè)政治行為 [5]。馬超認為,資源缺乏、信任范圍、集權化和正式化是出生組織政治的主要因子[3]。研究結論有部分是可以交叉的,比如資源缺乏和經濟因素;也有矛盾的,比如集權產生組織政治,民主領導就沒有組織政治了嗎?領導對創(chuàng)造組織內部運行環(huán)境所起的作用應該是不可忽視的,能否將領導作用引進來。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方法,收集數(shù)據(jù),運用SPSS軟件建立個體對組織政治行為認識,考察組織政治的具體表現(xiàn)以及探索引起組織政治行為的具體原因,收集數(shù)據(jù)進行因子分析。首先假設組織政治行為存在,潛在變量有:個體面子、領導控制力、個體影響力和利益影響,形成組織政治行為的潛在變量有:個體因素、組織環(huán)境因素、最高領導作用和領導自身運用政治能力。
考慮到學者馬超研究得出廣東和遼寧企業(yè)的員工組織政治認知水平沒有顯著差異的結論。在設計樣本收集沒有考慮地點影響因素,隨機采樣。雖然不同背景的員工組織政治認知存在顯著差異,樣本內個別差異或變異量加大,但不同背景人員合成一個較大樣本,易于獲得清楚而穩(wěn)定的因素結構。
設計一些個人認為組織政治行為的表現(xiàn),探索其是否有共性的規(guī)律。問卷設計完畢后,尋找受測者進行預實驗。對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問卷題項進一步修改,刪除看法一致的陳述,修改某些明顯含有暗示的題項,最后選出33個有意義的陳述,得到最后的賴克梯量表,確定最終問卷。采用網(wǎng)絡問卷調查法收集數(shù)據(jù),收集106份問卷,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對組織政治的結構進行探討,探索性因素分析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三、探索性統(tǒng)計分析
在因素分析之前,先將鑒別率較低題目刪除,其標準為:平均數(shù)大于5.30或小于1.70、標準差小于0.90。按照此標準經驗所有題項都符合條件。
1.組織政治存在因子的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Alpha)大于0.6,因此問卷度量具有可靠性。KMO為0.655,Bartlett球形檢定卡方值為49.540,p值非常接近0,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組織存在一個潛變量,假設這個變量為就是組織政治自身存在。第一成分的方差貢獻率數(shù)據(jù)為:組織層面政治0.734,群體層面政治0.664,個體層面政治0.593。
2.組織政治表現(xiàn)因子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Alpha)基本上大于0.6,問卷度量具有可靠性。KMO為0.727,Bartlett球形檢定卡方值為599.550,p值非常接近0,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提煉的四個潛在變量為:個體面子、領導控制力、個體影響力和物質利益影響。個體面子關系主要內涵是個體高層次需求的滿足。從方差貢獻率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該因素排序為:首先自我能力或成績的夸大,其次是貶低對手,政治行為意識強的個體肯定自己前提下也保全對手顏面。領導控制力,個體層面的組織政治關系中,物質利益或者非物質利益絞合在一起,比如同事維護相關小群體利益,挑戰(zhàn)法不責眾的制度權威。從方差貢獻率數(shù)據(jù)可以得到領導主要控制策略在于團結可以成為聯(lián)盟的人;其次領導為了維護自己在組織的權威,即使有決策失誤,組織愿意掩蓋;最后領導就是晉升自己聯(lián)盟的人。個體影響力,有兩個渠道可以獲得,一個具有超人的某方面能力,成為組織稀缺資源。另外一個就是建立人際關系網(wǎng)絡,將默契配合關系作為自己實際處事的原則,形成的影響力會更大[6]。物質利益影響,政治行為目的是保護自身物質利益。從方差貢獻率數(shù)據(jù)可以知道組織自身的表現(xiàn)影響力最大,表明整體利益優(yōu)先;其次是組織為了局部利益不公開信息,組織防止可能出現(xiàn)員工產生不公平心理,不完全公開實際的物質利益分配;第三是利益的分配,考慮自己聯(lián)盟利益優(yōu)先,群體利益其次;第四是個體利益排在最后。
3.組織政治影響結果因子分析??芍哦龋ˋlpha)基本上大于0.402,信度不是很好。其原因主要是調查對象不了解組織政治,目前又不是管理者。KMO為0.545,Bartlett球形檢定卡方值為12.277,p值為0.006,從結果看不是完全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進一步分析,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可見,僅僅提煉出一個潛在變量,可以將其理解為組織政治表現(xiàn)結果變量,從其貢獻度上可以分析,組織政治最大的表現(xiàn)是給員工造成巨大的壓力,其次造成了組織的不公平,至于對于企業(yè)目標貢獻度較弱,還不能肯定其一定對組織目標造成障礙。
4.形成組織政治原因因子分析。可知信度(Alpha)分別為0.6538、0.474、0.393,問卷度量個人部分可靠性較好,組織部分具有可靠性不是很好,原因主要是調查對象可能目前不是管理者。KMO為0.661,Bartlett球形檢定卡方值為184.022,p值為0.006,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提煉的四個潛在變量為:個體因素、組織環(huán)境因素、最高領導作用和各級領導運用政治能力。個體因素主要考慮是個體動機導致組織政治。從方差貢獻率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個體最大原因是后天掌握的政治知識造成的,其次承認個體的可遺傳的先天特性,比如爭強好勝、善于人際交往等。第三與個人經歷積累的社會經驗有關。最后與個體性格和成長環(huán)境關系最弱。組織環(huán)境因素,主要包括組織制度是否完善,對組織公平的維護,領導平衡各方面利益水平等多方面。從方差貢獻率數(shù)據(jù)可以得到主要因素是組織制度,可以理解為制度不完善給某些組織政治行為創(chuàng)造機會,也可以理解為組織執(zhí)行制度的本身存在政治行為。其次工作環(huán)境,最后就是群體的相互影響。最高領導作用,政治行為沒有對錯之分,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關鍵在于領導駕馭的能力,掌握控制的力度,某些組織政治行為可能因為領導自身有意或無意的支持而存在。群體相互影響對本因子也有一定的影響。各級領導運用政治能力。領導存在影響個體薪酬與晉升方面結果的權力,領導不是普通個體,而是兼顧組織目標和個人目標綜合個體。就組織政治行為而言,領導運用是否比普通個體強,如果能夠得到大家認可,至少認為是可以研究的一個特質。從方差貢獻率數(shù)據(jù)可以得到領導運用是否比普通個體強是最大因素,其次是后天政治成功激勵。
四、結論與討論
組織政治是客觀存在的,是組織、群體和個體等各層面相互影響的結果,但組織層面的影響較個體影響強,個體應順勢而為。
組織可以通過研究對物質利益的分配,個體面子的尊重,領導關鍵事件的控制,以及同事間的人際關系等,了解組織政治。個體有可能夸大自己成績或能力,在聽取個體成績時候,應該獲取一定的佐證信息。領導控制力主要控制策略在于團結可以成為聯(lián)盟的人,保持組織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利用組織政治形成較大的力量,約束個體有損組織目標行為。個體可能加強個體間的相互關系,保護自己或小團隊的物質利益,這需要管理者謹慎處理,一方面顧及法不責眾,另一方面要有一定措施,防止其阻礙企業(yè)發(fā)展。
五、結論的缺陷性
以上結論雖然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的,但由于量表是設計過程中有主觀成分,因此研究開始存在一定先天缺陷。部分樣本可能不是管理者,不了解組織政治的理論含義和實際表現(xiàn)。在潛變量提取方面有部分主觀因素,少數(shù)潛在變量與僅僅一個問題顯性相關,結論有一定牽強性,還需要進一步形成結構方程檢驗。
參考文獻:
[1] 孫漢銀.論組織行為學中的組織政治知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4,(1):45-49.
[2] 黃忠東.組織政治行為評價結構及其與個人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管理,2005,(12):45-49.
[3] 馬超.組織政治認知對員工行為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6,(6).
[4] 劉軍.政治與關系視角的員工職業(yè)發(fā)展影響因素探討[J].心理學報,2008,(2):201-209.
[5] 衛(wèi)武.企業(yè)政治行為:經濟與組織對其影響的研究[J].管理科學,2004,(3):1-7.
[6] 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95-100.[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