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這個詞出自《老子·儉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币馑际钦f: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欲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滿足和快樂的。
一般來說,知足常樂、淡泊名利的人會健康長壽。有的人不知足,還喜歡用自己的不足與別人的優(yōu)勢相比,必然會給自己帶來憂憤、嫉妒的不良情緒。改革開放以來,生產大發(fā)展,物資豐富,市場繁榮,人民生活大改善,大提高,這是客觀事實,但有的人還是不看主流只看支流,牢騷滿腹。
唐代詩人白居易說:“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于物長精神?!碑敶骷冶囊舱f:“事因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因為他們個人欲望不高,不在世俗中隨波逐流,不為爭名奪利而苦惱,自然化解了心理危機,防治了心理疾病。由于精神輕松,機體的生理功能處于最佳狀態(tài),免疫力高,抗病力強,病魔也要退避三舍,自然會延年益壽。
有一位老壽星,活到103歲還耳聰目明、口齒清楚、思維敏捷。有人問他有什么長壽秘訣,他說:“內心清靜自然能長壽。”知足常樂的前提就是清心寡欲。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欲望越多的人,越容易自尋煩惱;奢望越大的人,越容易挫折纏身。物質上的清貧,可以擁有精神之樂;欲望上的清貧,可以舍去煩惱之苦。清心寡欲,是一種境界。清心寡欲,就是要做到內心清靜、節(jié)制嗜欲。頭腦里沒有非分之欲、邪惡之欲、有悖于法律與道德之欲。中醫(y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說:“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是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寡欲之人,對自己生活享受要求較少,清貧樸素,而且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崇尚精神上富有。因為欲望不高,容易產生滿足感和幸福感,無怨、無悔、無憂、無慮,自然心中常樂,有益健康。道德高尚是心理健康的基礎,精神富有是心理養(yǎng)生的重要因素,所以孔子說: “大德必得其壽?!闭\然,我們所說的清心寡欲,并不是說腦子什么都不想,什么欲望都沒有,但金錢欲、權力欲等應該少些再少些,而求知欲、工作欲、與疾病作斗爭的求生之欲及健康長壽之欲,那是不可少的。
古語說“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這其中透出的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是養(yǎng)生時當首先培養(yǎng)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