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中職學生生源的不斷變化,中職學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清晰地顯露出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受到了很大的挑戰(zhàn),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模式普遍感到厭煩,無法調動起學習興趣,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此,各校的教師都在更新教育觀念,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嘗試新的教學方式,不斷改進和調整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實現教學目標。
針對筆者學校的學生情況,教學過程中,筆者不斷地融入各種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有了明顯改善。特別是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的應用,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增強了學生的探索精神。以下是筆者對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專業(yè)課應用中的一些見解。
在筆者看來,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以任務作為驅動,教師把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掌握教學內容,完成教學目標。其核心理念是:以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為中心,以追求課堂的最大實效性為目的,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提倡學生主動求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重視學生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引導作用,是主動與被動教學相結合、慢教與快學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是溫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的傳統(tǒng)教學法的充分發(fā)展。下面筆者對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專業(yè)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步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以學生為本,精心設計任務
在任務驅動的教學法中,任務的設計是關鍵。教師首先要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把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為一個個的實際任務,讓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方法與技能。另外,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特征和學習水平,從實際問題提出學習任務。難易程度要適宜,前后要有連貫性,恰好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保持他們的學習動力。另外,任務的設計也不應只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應具有發(fā)散性和挑戰(zhàn)性,讓學習者感覺有充分施展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機會。
二、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fā)現,創(chuàng)設情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無論設計的任務有多么好,能包含多少知識點,如果不能激發(fā)起學生要完成這項任務的主觀能動性,那么,這項任務的設計就是失敗的。所以,需要創(chuàng)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直觀性和形象化。換句話說,就是要創(chuàng)設一個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去完成任務的情景。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在學習過程中,時時保持吸引學習者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調動學習者的興趣,激發(fā)學習者的熱情,使學習者以高度興奮的狀態(tài)積極主動地進行課程的學習,為任務的接受和完成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與當前學習內容密切相關,要真實、直觀、形象,能有效激發(fā)學習者的聯想,喚起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知識、經驗,從而使學習者能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三、組織教學
在任務驅動教學法中,要根據學習內容的結構和已設置任務的特點安排學習活動。它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通過提問、觀察、交談,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所需的策略進行探索。它可以是學生自主學習或小組協作學習,也可以是多種學習形式的組合。教師要發(fā)揮其指導作用,對學生加以適時的、正確的引導和激勵;把握任務的內容、進度和方向,給學生以思考的機會和時間,保持學習者的學習動力,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空間。學生要體現其主體地位,借助他人幫助來完成任務,更好地補充自身知識結構的缺陷,完善解決問題的技巧與方法。同時,教師要倡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和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
另外,要鼓勵學生協作學習。教師設計的任務,最好是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學習,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協作,讓每個學生隨時向小組成員傳遞自己已獲得的資料、任務的進展情況等,使學生在互幫互助中共同進步,讓每個學生的思考成果為整個小組所共享。教師要適時組織小組交流討論,針對小組協作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調整計劃、進度,甚至調換角色,從而使各小組進一步把各自的學習活動深入下去。
四、多向反饋,即時調整
筆者發(fā)現,任務驅動教學在課堂上應用時,經常有教師束縛于預先設計好的任務活動,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生成性。教師總期望學生按要求設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導,直至達到預定答案為止。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任務的角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睆倪@句話可以看出,課前設計的活動只能是預設,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該關注學生的多向反饋,即時調整,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推波助瀾。這樣,才能讓學生始終處于理想的對知識的渴求的狀態(tài),才能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五、效果評價
評價是學習者學習情況反饋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學習者掌握自己學習情況、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和完善其知識結構、提高其綜合能力的重要方法。恰當的評價,可以對學生的發(fā)展產生導向和激勵作用。所以,對學習效果的評價是很重要的。它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是對學生是否完成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的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即所學知識意義建構的評價;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對學生自主學以及協作學習能力的評價。從學生角度說,任務驅動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它從淺顯的實例入手,帶動理論的學習和專業(yè)技能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興趣,培養(yǎng)了他們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一個“任務”完成了,學生就會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從而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huán)。伴隨著一個又一個的成就感,減少學生們以往由于片面追求專業(yè)課程的“系統(tǒng)性”而導致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教學法帶來的茫然。評價的目的不是“區(qū)分”,而是促進“發(fā)展”,為學生找到自己能力的增長點,從而更好地改進學習。
筆者認為,教師一定要深入地研究學生,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每種教學方法都有其精髓之所在。任務驅動的精髓就在于它集成了傳統(tǒng)教學法的許多優(yōu)點,教學過程中體現了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更好地將課本知識與社會實際相結合,較好地解決了教與學的矛盾,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讓學生學會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單位:青島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