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協作精神在當今社會競爭中越來越重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小組合作學習漸漸成為我國教學理論和實踐領域所研究的對象。作為三大學習方式之一的小組合作學習,目前已經成為廣大教學研究人員和教師研究的重點對象。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效果。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
所謂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將一個班級的學生按照成績、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建成若干個最優(yōu)化的“同組異質,組間同質”合作學習小組。其實施過程如下:
1.科學分組
科學分組是合作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應堅持組間平均原則、互補原則、自愿原則。
2.明確學習任務
在分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和教育意義,明確學習的內容和目標、任務完成過程以及評價標準等。
3.進行合作學習
每個小組明確學習任務之后,各組根據任務分工進入實質性的合作探究過程。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共同探討,修正自我,最后形成小組的共同成果。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顒又校總€學生都能平等合作、民主發(fā)言、快樂學習,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4.進行全班交流
交流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是形成正確認知、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完成學習任務的關鍵所在。全班交流就是讓學生相互檢查、彼此互補。通過充分交流、相互開拓、辨析和質疑答辯,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內化知識,加深對問題本質的理解,歸納、概括出合理的結論或得出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
5.及時評價,激勵合作學習
具體為以下五種評價為主:基礎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發(fā)展評價、個體評價與整體評價相結合。評價應以小組總體成績?yōu)樵u價依據,系統調查探究教學過程中各個動態(tài)因素間的關系,促使學生盡一切可能,努力達到共同學習目標,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激勵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為主要目的。通過多種鼓勵性語言,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積極性。
6.進行自我反思
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自我反思的好習慣。在比較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既進行個體上的反思,又進行小組反思,不斷找出自己的不足而改進,使自己在學習中不斷提高。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1.正確交流的習慣
第一,要學會認真傾聽,傾聽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學習的開始。不僅要聽,更要會聽,能夠聽出別人說的重點、問題,聽出別人的獨特見解。第二,要學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是用有組織、有邏輯性的語言將自己的觀點準確地表達出來,讓別人聽得懂。語言表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為學生提供練習的機會。第三,既要善于發(fā)現、肯定和學習別人優(yōu)點,又要敢于質疑、好于質疑、勤于質疑。善于肯定別人的優(yōu)點,敢于質疑是良好的合作學習品質,這兩方面都有利于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博采眾長,取長補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問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2.遵守紀律的習慣
良好的紀律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保障。合作學習,盡管是小組化學習,人數不多,但也必須在一定的組織紀律約束下進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鬧和爭論。當然,這里所指的紀律約束,并不是把學生管死,不給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自由,而是通過一定的紀律要求,讓學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亂。
3.獨立思考的習慣
合作學習時,組內交流、探討的前提和基礎是組內個體成員要獨立思考,要勤于思考。小組合作學習,首先是個體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然后交流,集大家的智慧解決問題。學生應在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到自己的見解,再參與討論,最后使個體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學生心智發(fā)展水平長期受“教知識”習慣的影響,不習慣、也不會主動思考。這就要求教師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應耐心扶助,注意思維模式、思考方法的指導和引導,與學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習慣。教師要創(chuàng)設和利用便于學生思考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動腦欲望,逐步養(yǎng)成動腦、動口的習慣,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敢想、會想、敢做、會做、敢說、會說。
4.分工合作的習慣
分工合作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過程。合作學習是個人的學習行為的有機整合,是一種集體行為。合作學習需要學生有足夠的團隊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當小組在共同完成一項學習任務時,科學的分工是非常重要的。分工可依據組內學生的異質特點而定,科學的分工才能進行高效合作。因此,合作學習要想成功開展,分工合作的意識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單位:棗莊科技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