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憲法意識是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大學生的憲法意識,是黨和國家的一貫主張,是素質(zhì)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奮斗目標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本文論述了大學生憲法意識培養(yǎng)的基本內(nèi)容,客觀分析了大學生憲法意識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培養(yǎng)大學生憲法意識應采取的積極舉措。
關鍵詞:大學生;憲法意識;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1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205-02
法制建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公民的法律意識。所謂法律意識,它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們對法律這種社會現(xiàn)象的心理、知識、思想和觀念的總和。①而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應當更好的培養(yǎng)自己的憲法意識。
一、大學生憲法意識培養(yǎng)的基本內(nèi)容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是法制觀念的傳播者,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重要生力軍?,F(xiàn)代憲法意識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憲法至上意識。在社會主義國家里,憲法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體現(xiàn),在國家生活中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我國社會各方面的發(fā)展必須在憲法和法律極大地權威下進行,才能將一切機關、組織和個人的行為納入法制化的軌道,保障社會經(jīng)濟正常運轉(zhuǎn)。這就要求大學生樹立憲法和法律高于一切的觀念,以憲法和法律為準繩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為實現(xiàn)我國法治目標,貢獻自己的力量。②
公民意識。所謂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在民主政體的國家中對自己與其他社會成員在政治上處于平等關系的,即具有法定的平等權利與義務的主體地位的明確認識。公民意識是憲法意識的核心部分。同時又是憲法意識在公民身上的集中反映。大學生確立起公民意識,就是要認識到公民是組成現(xiàn)代社會的細胞,具有獨立完整的人格及尊嚴,不依附于任何人。
平等意識?!爸腥A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边@是一條重要的憲法原則。在我國,公民在社會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沒有貴賤尊卑之分,在法律上不允許以種族、性別、出身、職業(yè)、財產(chǎn)狀況和受教育程度等來確定公民的權利。即所有公民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一切公民的合法權益都依法予以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必須依法追究,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權利和義務意識。權利義務意識。權利是法律賦予并保障的公民所享受的某種權益。義務是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必須履行的某種責任。在權利和義務方面,大學生必須認真領會以下兩點。其一,法律是人們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依據(jù),即權利的行使要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義務是必須承擔的法律責任,否則就要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其二,要有權利的保護意識。在我國,憲法是全國人民權利的保障書。憲法的根本宗旨,就是通過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護來實現(xiàn)對權力的制約。因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jīng)驗?!雹?/p>
二、大學生憲法意識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憲法意識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是未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棟梁。當代大學生雖然掌握了憲法知識的基本內(nèi)容,但是他們對憲法意識的核心內(nèi)容、憲法的功能、憲法的實施和評價等存在模糊認識,憲法意識水平尚待進一步提高。④大學生憲法意識培養(yǎng)中所存在的的問題主要有:
第一,憲法教育的方式方法缺乏新穎性和生動性。高校的憲法教育相當程度上局限于課堂授課的方式,沒有根據(jù)青年大學生的心理和社會化特點,采取新穎、生動、直觀、參與性強、各種形式相結合的教育方法,而是照本宣科,搞生硬的說教,使大學生們感到枯燥無味,收效不大。
第二,憲法權利意識差。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以人為本,尊重個體權利,而憲法權利是其他權利的起點,在整個權利體系中居于核心和根本的地位。大學生的憲法權利意識令人擔憂,很多大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享有憲法權利,主體意識不強;憲法所列舉的基本權利多達幾十種,很大一部分同學僅將之理解為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對諸如人身自由權、言論自由權等憲法權利則知之甚少;行使憲法權利的意識不強,很多大學生在行使憲法權利方面還處于一種消極、被動的狀態(tài)。
第三,沒有形成憲法至上的理念。憲法至上可分為形式上的至上和實質(zhì)上的至上。前者指憲法典宣布自身的最高效力,后者指人民的法律意識中有憲法至上的觀念,有維護憲法權威的意識。①法治的最終目標在于確立一種以“憲法至上”為核心的法治秩序,同時在公民心中確立一種憲法至上的信仰。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大學生卻認為,一般法律,地方法規(guī),行政法規(guī)更有用處。許多大學生還沒有形成憲法至上的理念。
(二)大學生憲法意識培養(yǎng)中問題的原因分析
通過上文對大學生憲法意識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的憲法意識不高,且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整個憲政建設的推行,究其原因我認為:
首先,大學生缺乏系統(tǒng)的憲法學教育。憲法知識的掌握是形成憲法意識的前提。憲法相對而言具有一種超脫性,沒有民法、刑法調(diào)整力度強,不能給人們帶來直接的經(jīng)濟利益。在高校中,法科學生為了在畢業(yè)以后獲取一個高薪的職位,往往熱衷于選修民法、經(jīng)濟法、國際經(jīng)濟法等熱門課程,對憲法情有獨鐘者甚少。而非法科學生則更多地專注于本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接觸憲法的幾率更小,只能通過法律基礎課來獲得一些零星的認識。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大學生從來就沒有機會獲得系統(tǒng)的憲法教育,顯然這不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憲法意識。
其次,大學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憲法權利意識差。我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歷史,政治上的君主專制,造成了我國人民缺乏民主的習慣、法制觀念的淡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學說,自始至終貫穿著對于王權、等級、秩序的頂禮膜拜。迷信權威、畏懼權力、崇尚人治、義務本位等傳統(tǒng)觀念積淀在民眾的心中揮之不去,壓抑了他們對獨立人格、平等權利的追求,以至于憲政建設所要求的民主意識、權利意識、監(jiān)督意識始終未能在民眾中徹底扎根。有的大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享有憲法權利,主體意識不強;有的大學生對憲法權利的理解存在偏差,把憲法權利僅僅理解為單一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對諸如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不受侵犯、言論自由、結社等憲法權利知之甚少;大部分大學生沒有行使過憲法權利。對權利行使方面始終處于一種消極、被動的狀態(tài)。②
三、培養(yǎng)大學生憲法意識的積極舉措
鄧小平同志曾經(jīng)指出:“在軍隊、軍政機關、企業(yè)、學校和全體人民中,都必須加強紀律教育和法制教育”,②“加強法制重要的是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加強高校課堂中的憲法學教育,開設憲政公共課程。憲法知識的掌握是形成憲法意識的前提。目前我們要想提高大學生對憲法的認識水平,只能靠普及憲法知識,加大憲法學知識的教育。考察當前的大學公共課程設置與法相關的通常只有法學基礎理論課,在國內(nèi)外巨大壓力與時代潮流的雙重擠壓下,憲政建設勢不可擋,在這個特殊歷史意義的階段,開設憲政方面的公共課程來彌補現(xiàn)有憲法學教育的不足,從而在思想上、行為上真正重視起憲法學的教育,切實提高大學生憲法知識的普及。
其次,要革新憲法教育方式。大學生的憲法意識如何,直接決定其思想政治素質(zhì)的高低,決定著我們能否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決定著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奮斗目標能否實現(xiàn)。因此,各級領導和廣大教師要從戰(zhàn)略的高度來認識培養(yǎng)大學生憲法意識的必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把它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礎工程來抓緊、抓好、抓落實要在法律基礎課教學中,應該把憲法作為重點的內(nèi)容來講授,著重把憲法的本質(zhì)、特征,憲法的指導思想,現(xiàn)行憲法的基本精神、基本制度及公民權利與義務等方面在理論上講深講透,使學生在思想上確立起憲法是每個人行為的最高準則,違憲就是最嚴重的違法的觀念。
再次,要開辟多種渠道,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憲法教育的外部環(huán)境。在整個大的社會環(huán)境中要通過普法教育,通過各種形式的憲法學習活動,加大對憲法知識的宣傳教育的力度。對憲法的普及,不應僅僅滿足于對憲法條文含義的講解,應聯(lián)系實際情況,聯(lián)系公民的切身利益。對大學生而言,就是要抓住憲法的本質(zhì)特征,結合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憲法與自己的成長、成才的密切關系,從而使宣傳教育達到應有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應開辟多種渠道,為學生營造一個學憲法、用憲法、守憲法的良好環(huán)境??梢蚤_展一些與憲法的學習相關的實踐活動,如行使選舉權,直接參與人大代表的選舉;結合每年一次的全國人大和地方人大會議,使大學生了解人大代表們是如何代表人民的意志參政議政的;組織學生參與每年12月4日的法制宣傳日活動等,憲法意識真正深入大學生內(nèi)心。
培養(yǎng)大學生的憲法意識,是黨和國家的一貫主張,是素質(zhì)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奮斗目標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吧倌陱妱t中國強”因此,憲法意識的培養(yǎng)是重塑富有天下意識、憂患意識與人文關懷的大學生的一個契機。無疑,這種培養(yǎng)是高等院校責無旁貸的歷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