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從入關前到統(tǒng)治結束共歷12帝,其皇帝的整體素質在中國歷朝歷代帝王中表現(xiàn)得較為突出。尤其是清代前期的幾代帝王,更是驍勇善戰(zhàn)、政績卓越,這主要得益于清代在改變皇位繼承制的同時,注重皇子的教育與選拔,確保了大清帝業(yè)的平穩(wěn)過渡。
關鍵詞:清代前期;皇子教育;思想品德;文化知識;實踐能力;立儲
中圖分類號:K24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168-03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封建專制主義政權,縱觀其前期盛世的輝煌,可謂是“殷實之康”,毋庸置疑,這與皇帝的素質密切相關。
一、皇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與立儲
中國自有文字記載以來,都重視教育。在封建社會中,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倫理上講仁義,家族中講孝悌,政治上則求忠敬?!盀槿司褂谌?,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1]古人皆以“修身”作為“治人”的前提條件,即正人必先正己,因此作為皇帝,他的修養(yǎng)、德行就與其江山社稷的興亡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也正是基于此,清代滿族摒棄其馬背文化的落后性與野蠻性,從統(tǒng)治天下的大局出發(fā),對皇子進行嚴格的思想道德教育,從而為其繼承皇位奠定一定的精神基礎。
清代前期皇帝自己身體力行,嚴格要求皇子,教導他們要吃苦耐勞、勤政愛民,做一個施德政行仁義的君王。并把皇子的道德品質納入其參與競選皇儲的基本素質之中。
清太祖努爾哈赤從小就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好習慣,對其子女要求很嚴,經(jīng)常訓誡,“吾后代子孫,當世守孝悌之道,不可違也……吾之所指示此耳,汝等毋負朕言可也?!盵2]努爾哈赤在立長子褚英、次子代善均失敗后,天命七年,在與八大貝勒談到汗位繼承時說:“繼我之后嗣登大位為君者,不要選擇那種恃強恃力的人,因為這種人往往恃暴力行事,必得罪于上天。你們在八王中應選擇那種既有才能又善于接受勸諫意見的人繼承我的汗位。推選時,一定要合謀共議,謹慎擇賢,特別要防止品德不端的人僥幸被薦舉。嗣位后,若發(fā)現(xiàn)其才能淺薄,不能主持正義,甚至坐視不管,應該經(jīng)過眾議,可以把他換掉,在你們當中選取賢者為君?!盵3]努爾哈赤明示,應推通達國事、洞悉民隱,提倡德政之人作為君王。他的言傳身教對皇太極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皇太極是太祖第八子,“性耽典籍,諮覽弗倦,仁孝寬惠,廓然有大度”[4]。最終成為一代文武雙全、德才兼?zhèn)涞木鳌?/p>
康熙帝個人的修養(yǎng)及其對皇子的教育也很突出。他本人非常儉樸,深信“君主的威信和真正偉大應當較少地借助于外在的豪華,而更多地是在于他道德的光輝?!盵2]并認為皇子不應該嬌生慣養(yǎng),而應知艱識苦,且要練習文武才藝。康熙帝本人是清代入關后的第二代君王,在受漢族政治經(jīng)濟結構的長期影響下,他也曾試圖效仿歷代明立太子的做法,但在兩次立廢太子允祍之后,他被迫放棄了這一想法,“至是玄燁絕口不言建儲事矣。其后群臣以是為請者,往往得罪?!盵5]直到康熙帝病情加重,才于康熙六十一年,召皇四子、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等及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曰:“皇四子(胤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盵5]雍正帝(胤琛)繼位后,總結了歷史上歷代立儲的經(jīng)驗教訓,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八月十七日宣布,“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加審慎,此事雖不可舉行,然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于匣內,置于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后,乃宮中最高處,以備不虞。又別書密旨一道,藏諸內府,為異日勘對之資。”[5]新的立儲方式——秘密建儲制由此而確立。
密建皇儲制度讓諸皇子在同等教育條件下進行競爭,有利于皇帝選拔賢能之人。比如乾隆皇帝,他就是第一個以庶出而且是以幼者的身份被立為皇儲的,充分體現(xiàn)了選優(yōu)選賢的原則。到了乾隆立儲時,最初立的是兩個嫡子,亦是充分考慮了他們的品德因素,他說:“朕登基之初,恪守家法,以皇次子乃孝賢皇后所生嫡長子,為人端重醇長,依皇考之例,曾書其名,藏于正大光明匾額后……”[6]亦稱另一子永琮“秉質純粹”。后來他立皇十五子永琰為儲,也是因為其在德才方面優(yōu)于其他皇子,終以“最賢”者而被密立為儲,即嘉慶皇帝?!扒∪四甓謺鴳⒒首又?,密緘而識藏之,并以其事諭知軍機大臣,特未明示以所定何人。而是年冬至南郊大祀,命諸皇子侍儀觀禮,因以書立皇子之名,默祈上帝,如其人賢,能承國家洪業(yè),則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賢,亦愿祍奪其算,毋使他日貽誤,予亦得以另擇元良?!盵7]他認為以長不以賢,以貴不以長是荒謬的,正確的做法是為天下萬民選立賢君。
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帝選儲,確實是把賢德的優(yōu)劣作為一個重要的標準。后來的道光皇帝綿寧也因其在性格、品德上“謙沖”“不矜不伐”,又能體恤民情且務實而被密立的。還有咸豐皇帝奕寧因其在會校南苑中的一句“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而使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8]遂被密立。
至于咸豐帝之后,由于皇帝要么是獨子要么是無子,所以就無謂的擇賢立儲了。但弘歷、永琰、綿寧、奕寧無疑都是在擇賢的條件下被立為皇儲的。
二、文化知識教育與立儲
清代尚武,憑借“馬背”奪得了天下,但是它依然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尤其是重視對歷代皇子的文化教育。清朝皇子教育的真正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者是康熙皇帝,他在滿文化為本的基礎上提出了漢文化為用的教育宗旨。清在入關以前,整個滿族的民族文化都比較落后,為了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清太祖努爾哈赤意識到,要統(tǒng)治人數(shù)比自己多、文化層次比自己高的漢民族,就必須重視對漢文化的學習?;侍珮O便是因通曉漢文,見識廣博加之其武藝精湛遂被推舉為大汗的。
皇子學習漢文化最突出、也是最便捷的途徑就是聘請博學多才的大儒,即所謂的隆師重儒。圣祖康熙皇帝宣布要以儒學思想作為君主的行為指南,他任用翰林院中最博學的人作為皇子的師傅。世宗雍正皇帝時著名的師傅有張廷玉、鄂爾泰等。高宗乾隆皇帝更是重視對皇子的教育,上書房師傅均是品學兼優(yōu)之人,如蔡新,當時為理學世家,弘歷當政后,在上書房教授皇子長達三十余年?;首釉趲煾档慕逃驴嘧x經(jīng)史,直接從大儒中汲取漢文化的精華。因而,皇子們不僅精通漢字,能講流利的漢語,而且精通經(jīng)史。史書記載順治皇帝“經(jīng)書史策,手不釋卷”、“諸子百家,莫不博涉”[2]。清代皇子中讀經(jīng)史最多的當數(shù)康熙皇帝,他幾乎讀遍了所有漢文名著,并且熟悉歷代詩詞,能寫一手漂亮蒼勁的漢字,可見他文化功底之深厚。
深厚的漢文化功底,除了能鞏固大清帝業(yè)的根基,更重要的是成為了皇帝選儲的基本條件之一。只有擁有深厚的漢文化,才能緩解滿漢的民族矛盾,從而使大清的統(tǒng)治長久。因此,在眾多的皇子中,誰在漢習方面漸長,無疑,就會加重其被立為皇儲的砝碼。乾隆皇帝弘歷也是因其“才”被優(yōu)選出的君王,其生母鈕祜祿氏是一般的庶妾,就立儲之時而言,弘歷無論是生母身份還是他本人的年齡,都低于另一皇子弘時。但因其天資聰明,“圣祖見而鐘愛,令讀書宮中,受學于庶吉士福敏,過目成誦?!盵9]在眾多的皇子中較為突出,故清世宗從諸皇子中選擇了弘歷,體現(xiàn)了優(yōu)選的原則。而他的才華在其即位后的行政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對乾隆盛世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康熙皇帝曾兩度立廢太子,最終在諸皇子中選定了皇四子胤琛為皇儲,這其中就與其具備較高的漢文化造詣有關。
清代也重視對皇子的滿文化教育。滿族以一個較落后的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在吸取先進文化的同時,注重滿文化的傳承。
作為一位滿族出生的皇帝,必須學習滿文、滿語,由滿洲官員擔任師傅,熟讀滿文,從而知道祖先奪取天下的歷史,接受祖宗的訓誡??滴跄觊g,滿語仍是主要的交流工具,皇子之間、皇子與其父母兄弟姐妹及其隨從之間,基本上都使用滿語進行溝通?;首优c皇帝之間的書信、奏折,包括皇帝批示的諭旨,都用滿文書寫。而且皇子必須親自寫滿文奏折
正是由于有了這樣一種滿漢皆教的教育方針,清代所選的帝王,大都屬于滿漢兼?zhèn)涞奈闹晤愋?。他們既熟知四書五?jīng),長于書法繪畫,又通曉滿文滿語。比起自西周開創(chuàng)的嫡長子繼承制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所選擇的皇帝來看,清代的皇帝,尤其是密立的儲君,都優(yōu)于前代。
三、皇子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與立儲
滿族是我國北方的一個草原民族,善于騎射武功,尚武可以說是滿族的傳統(tǒng),騎射也就成為了愛新覺羅宗室的必備素質。因此,歷朝皇帝十分看重皇子的騎射技藝,甚至是將其作為選儲的基本條件之一。
太宗皇太極“長益神勇,善騎射。”[4]深得太祖厚愛,在其即位后所提倡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嫻于騎射”上,并認為那是子孫萬世的大計。順治皇帝亦強調不能因為天下太平而忘記了騎射習武,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四月,明發(fā)上諭,把滿族騎射傳統(tǒng)作為培養(yǎng)繼承人的必修內容,要求皇子從四、五歲便開始學習騎射,比如皇子允祍5歲就在景山隨父皇習武,“連發(fā)五矢,射中一鹿、四兔”[10]。當皇子們稍長后,就開始率軍親征,且各自分管不同的軍隊。
乾隆皇帝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五月十三日北巡前,高宗面諭:“我國家世敦淳樸之風,所重在乎習國書,學騎射……騎射所關于國運人興,良非淺鮮,不可不知儆剔……至若騎射行圍等事,則非身習勞苦,不能精熟……吾能熟諳國語,嫻習弓馬,乃國家創(chuàng)垂令緒,朕所嘉尚”[11]。乾隆皇帝認為騎射的學習不同于在書齋讀書寫字,嫻熟的技藝重在實踐。
綿寧(即道光皇帝)被密立為儲,當時的候選人有兩個,一個是次子綿寧,另一個是三子綿愷。乾隆五十六年時,隨乾隆在熱河圍獵,綿寧曾“引弓獲鹿”,乾隆大喜,“贈黃馬褂、花翎”[8],深得祖父、父親的喜愛,后來其在癸酉之變中,指揮剿捕立首功,被封為智親王??梢哉f無論從哪方面來看綿寧在諸皇子中都表現(xiàn)得較為突出,故而成為了嘉慶皇帝立儲的首要人選。
清代能夠完成統(tǒng)一,建立起一個民族國家,與其矢志不渝的尚武教育不無關系。皇帝個人嫻于騎射、技壓群芳,如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即使是在上書房中培養(yǎng)出的嘉慶、道光和咸豐三帝也不遜色。
作為一個合格的皇帝,他的統(tǒng)治手段和策略不僅需要從歷代留下的典籍中吸取從政經(jīng)驗,更需要來自現(xiàn)實的政治啟迪。在對儲君進行培養(yǎng)和考察的過程中,皇帝也常常會讓皇子協(xié)助其處理一些政務或者代其進行祭祀等,這一培養(yǎng)策略也常常與密立儲君結合起來。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十二月,他派皇十四子西征,學習鍛煉;又令允禮等皇子負責料理內務府事宜或于皇宮內值班。在康熙外出巡視期間,留守京城的皇子代其處理政務,比如以密折方式向父皇報告京師各方面的情況、處理外藩及藩國的進貢事宜、派遣御醫(yī)出診等等。讓皇子共同參與政務,除了表示對其的信任,還能對皇子的實踐能力進行綜合的評價,從而有利于從中選出合格的皇儲。
綜上所述,清代的帝王之所以能把中國這樣一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國家治理有序,并將其推向封建社會的巔峰,其中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秘密建儲制——取消儲權、擇優(yōu)擇賢而立儲,解決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最高統(tǒng)治集團兩千多年的皇位繼承問題,它不遵從嫡長之序,實行擇優(yōu)而立,削減了自古以來因皇位繼承而引發(fā)的奪位之戰(zhàn),從而確?;饰坏钠椒€(wěn)過渡。
參考文獻:
[1]毛禮銳.中國教育史簡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潘等.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第1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
[3]清太祖實錄(卷四),滿洲老檔秘錄,八皇子進問嗣位[M].
[4]趙爾巽.清史稿(二紀)(第一版)[M].北京:中華書局,1976.
[5]蕭一山.清代通史(卷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欽定古今儲貳金鑒(卷首),上諭[M].
[7]左步清(校點),清朝慶桂等編撰.國朝宮史續(xù)編(上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8]清史稿(第四冊)[M].中華書局標點本.
[9]趙爾巽.清史稿(三紀)(第一版)[M].北京:中華書局,1976.
[1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二冊)[M].中華書局,1984.
[11]康熙起居注(三)[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