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綠春老家,離開時母親都要親自裝些雞蛋給我們帶走。生活在農(nóng)村的母親沒有什么,就有這么點自家產(chǎn)的蛋。
母親在山上的地,基本上都種植包谷。每年,母親都能收獲十多背包谷。每年,母親喂養(yǎng)一兩頭年豬和一群雞。包谷是舍不得喂豬的,也不夠喂,只是拿出一部分,磨成粉,每當給豬喂食時,抓幾把撒在豬食上或者拌進豬食里面,作調(diào)味品,相當于我們的食鹽和味精。母親收獲的包谷,大部分喂了雞,一粒一粒的,雞吃起來也很實在。
無論豬和雞,都像母親的另一群孩子,早早晚晚,被母親精心照料。甚至在勞動的時候,母親都牽掛著它們;甚至在睡夢中,它們都圍繞在母親的身邊。
看著豬和雞不病、不萎,每天爭吃打鬧好吃好玩好睡地成長著,母親的心里也樂著,踏實著。
無論雞蛋或鴨蛋,蛋是哈尼山寨最普通的禮品,大凡有客人來家里,送得最多的禮物要屬蛋了。有時送糯米粑粑,也要用蛋做配禮的;平時偶有嬰兒第一次來家里串門,不管認識不認識,都要送兩顆蛋給孩子做見面禮的,以表示主人家對孩子的一種祝福,來得及時,還要把蛋烀熟。
其實,山上的地,以前也種過蕎子。母親為了養(yǎng)雞鴨,后來只種包谷了。
種包谷也是很辛苦的。地都在單程也要走兩三個小時的遠山上。頭年秋天收了包谷后,就要及時翻挖地,把包谷根徹底挖翻,和稈稈及雜草一起深埋在土下做底肥。春天,包谷種落地之前,還要挖一回地。以后就是下種、施肥、薅草、鏟土固根等等一系列的勞作。收獲一粒包谷子所付出的血汗,只有母親這樣的農(nóng)村婦女才深有體會。
母親養(yǎng)的雞都是本地雞,即所謂的土雞,哈尼人家祖祖輩輩養(yǎng)殖的品種。每年,母親都要挑選最好的蛋,重新育殖一窩。母的留養(yǎng)下蛋,公的留一只做種外,其他的請村里的一個宗親堂叔閹割。他是當?shù)赜忻囊晃焕汐F醫(yī),對閹雞閹豬這種事十分在行。一窩雛雞抱出來后母的多,母親也會很開心的。
小雞一天天長大,叫聲漸漸變了,母親知道,一只母雞就要下蛋了。她就找個爛背籮,里面墊上些稻草,支在某個墻角或者架在一些柱子間。聰明的母雞就曉得,那是自己的窩,要下蛋了,它就會自己跳到自己的窩里去。
每一次,隨著母雞“咯咯”的歡叫聲,母親來到雞窩前,不慌不忙地撿起蛋,握進長滿厚繭的掌心,蛋的余溫就會通過掌心,暖暖地傳遞到母親的心底。那一刻,遠方就再一次清晰地走上母親的心頭,母親的心里也是暖暖的。
土雞下蛋是嚴格按照自然生長規(guī)律的。它不像時下所謂的一些蛋雞,像個下蛋的機器,一年到頭天天給你下個不停,直到生命停止。土雞按照生理的要求,該下多少就下多少,從來不亂規(guī)矩。所以,每一只母雞每個周期下的蛋是很有限的。如果不給它及時抱蛋,它可能還能延長一點下蛋期,如果如時給它抱蛋,每個周期就下個二三十顆了,有時甚至只下十來顆。并且,好些時候每只雞要隔一天才下得了一顆。
這次回家小住,準備返回時,母親不知從哪里又拿出一籃子雞蛋來,說帶回城里給她的孫女吃。
我知道,這是母親早就準備好了的。
一年到頭,母親一顆一顆地積攢著雞蛋,心里懷著期待。
路途遠,路又不好,雞蛋很容易顛爛。母親二話沒說,從她的老椿木柜上取來一沓老土紙,一顆一顆地重新做了包裝。我突然想起來,這種方法,以前我也見識過,多年前我在鄉(xiāng)下教書時,母親也這樣給我?guī)н^蛋。
我知道,母親其實知道城里買雞蛋很容易。
我知道,鄉(xiāng)下的母親,用很長的時間和一生的母愛,積攢著這一籃籃雞蛋。
責任編輯:張躍東
插圖選自《天工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