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調(diào)控重點是解決資金流動性過剩、房地產(chǎn)投資過熱、房地產(chǎn)價格上漲過快。2007年央行連續(xù)5次加息、10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
2007年,四大城市一手住宅價格迅速上漲,其中北京、深圳房價漲幅超過40%。北京住宅供不應(yīng)求現(xiàn)象相當突出,加上開發(fā)商的捂盤和惡意炒作,住宅價格不斷上漲。上海住宅市場自2007年初全面復(fù)蘇,剛性需求帶動房價上升,引發(fā)投資需求進入,房價進一步推高。這一年,資本市場和土地的聯(lián)動形成短路,直接推升了房價。這非常明顯地突出了政策在資本市場層面的漏洞。政府緊縮銀根,但是在股市紅火的年代里,土地大舉進入了資本市場,土地與股市的“短路”致使上市公司敢于頻頻天價拿地王,形成土地定價權(quán),地價房價互拉瘋漲。2007年成為房價狂飆最嚴重的一年。
喧囂的地王時代
2007年,土地“招拍掛”成了一些上市房企的獨角戲。地王頻頻誕生,不光地方政府獲得巨額土地收益,還拉動房價火箭般躥升,地價、房價互推瘋漲,地價拉動房價還是房價拉動地價這種原本為房地產(chǎn)行業(yè)“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偽命題,在喧囂的地王時代演化到了極致。表面看,政府通過掛牌出讓競拍土地既合法也公平合理,地王的產(chǎn)生是市場競爭之果,沒什么不妥,實則不然。天價地王看似是開發(fā)商掏錢,但最終都轉(zhuǎn)嫁到消費者身上,在2003~2007年土地市場火熱的幾年,政府賣地收益越大,老百姓埋單就越多。層出不窮的地王猶如一劑催化劑,使房價泡沫勃然膨脹。
上圖為2007年8月,南京蘇寧以44.04億元的高價造就一幅全國商業(yè)用地的地王——南京東路步行街163地塊,當時的成交樓板價高達66930元/平方米,每一市地價達到驚人的2億元。次年8月,蘇寧環(huán)球宣布退地。
下圖為2007年9月11日,福州市土地拍賣會,備受矚目的原福泰鋼鐵廠及周邊地塊被萬科地產(chǎn)以27.2億元高價競得,樓面地價為7096元/平方米,成為目前福州首幅總價最高“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