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而神奇的妙峰山,如果說獲得了“中國民俗學研究發(fā)祥地”的美譽而享譽中外的話,那么,傲立于仰山頂上的棲隱寺,因其具有著金代皇家寺院的恢弘氣勢,成為了金源名勝地。金章宗完顏璟曾專門賦詩贊其美景。
仰山
[金]完顏璟
參差云影幾千重,
高出云鬟迥不同。
金色界中兜率景,
碧蓮花里梵王宮。
鶴驚清露三更月,
虎嘯疏林萬壑風。
試拂花箋為摹寫,
詩成任適自非工。
詩摘自(明)《永樂大典·順天府》引元《一統(tǒng)志》。這是一篇關于金代仰山的真實文字記錄,原刊刻于石壁上,本以為可以永世流傳,遺憾的是這一珍貴的刻石早已不存,而其詩篇在文獻中保存了下來。
《長安客話》載:“仰山,峰巒拱秀,中頂如蓮花心。傍有五峰,曰:獨秀、翠微、紫蓋、妙高、紫微。”另據(jù)元代趙孟頫撰寫的《仰山棲隱寺滿禪師道行碑》云:“謹按棲隱寺始建于遼,至師為二十六代……”可知仰山寺在遼代已有。而其中用“始建”二字,按常理推斷應是最早創(chuàng)建之意。然而,有部分文獻又明確記載仰山棲隱寺創(chuàng)建于唐代說和金代說。
仰山棲隱寺創(chuàng)建于唐代說?!堕T頭溝文物志》中記載:“唐朝末年,溈仰宗北傳幽州,其門徒在西山創(chuàng)建山院。五代后梁開平四年(910年),寺院《鑄鐘碑》稱該寺名為‘幽州幽都縣仰山院’。”除此之外,在通向仰山的山道旁,發(fā)現(xiàn)了多處摩崖石刻,碑文雕刻在粗糙的石壁上,雖然有些字已經風化缺損,但多數(shù)字體還可以辨別出來。巖面自右至左豎刻“古仰山棲隱寺碑記自唐……國朝雖屢經修葺”等字樣。該摩崖石刻為清光緒年間重修仰山寺時所刻,其中提到的仰山寺創(chuàng)自唐朝一說,對于考證仰山棲隱寺創(chuàng)建年代提供了重要線索。
仰山棲隱寺創(chuàng)建于金代說。關于仰山棲隱寺創(chuàng)建于金代說,記載較多。早在八百多年前的金代,金中都就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皇都所在地,而位于中都西邊的仰山因離皇都較近,蒼松翠柏,竹林飛瀑俱在,風景極佳,建在仰山上的棲隱寺自然受到皇家的寵愛,開始了聲勢浩大的營建工程,奠定了其不可撼動的皇家寺院地位?,F(xiàn)棲隱寺東院臥有一通石碑,上面刻有《仰山棲隱寺重修碑》,這通碑是明代天順年間所立,其中碑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創(chuàng)始于金時、金之諸主屢嘗臨幸?!痹摫鞔_記載該寺創(chuàng)建于金代。
許多書籍中有關于仰山棲隱寺創(chuàng)建于金代的主要文獻記載。《日下舊聞考》載:“大定二十年正月,敕建仰山棲隱禪寺,命元冥顗公開山,賜田設會,度僧萬人?!薄兜劬┚拔锫浴份d:“……是名仰山。山上棲隱寺,金大定寺也。”《康熙宛平縣志》載:“……隨建左右度,至仰山村,曲折北上,又上又折,登其嶺,仰山也。山上棲隱寺,金寺也?!薄锻鹗痣s記》載:“棲隱寺,在仰山,金時創(chuàng)。宣德年僧智廣有道行,欽賜住持?!币陨衔墨I均認為仰山棲隱寺創(chuàng)建于金代。
棲隱寺內原建筑早已毀壞殆盡。近幾年,因當?shù)馗懵糜伍_發(fā),寺廟建筑正在逐步恢復之中,寺外的一圈高大圍墻為該寺的原有建筑。仔細觀察,圍墻是用勾紋方磚層層壘砌。來到仰山寺,遍地的金代勾紋磚,觸目皆是。據(jù)《門頭溝文物志》載:“該寺原為禪宗‘五家七派’中的溈(山)仰(山)宗祖庭之一。唐朝末年,溈仰宗北傳幽州,其門徒在西山創(chuàng)建山院。而到了遼代,因地處遼南京,朝廷對佛教的重視,使仰山院得到了發(fā)展,并更名為仰山棲隱寺。”而仰山棲隱寺真正迎來輝煌時代,應是金代。這得益于當時金朝皇帝的重視。據(jù)《長安客話》載:“仰山,金章宗嘗游焉。”《門頭溝文物志》記載:“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賜寺額為‘仰山大棲隱禪寺’。二十年(1180年)世宗敕命重建,并‘賜田設會,度僧萬人’。至此,仰山寺達到歷史上最繁盛時期?!?/p>
在仰山棲隱寺的北面山下,是該寺最大的塔院,這是仰山寺歷代高僧長眠之地,原有各式墓塔七八十座。歷經抗日戰(zhàn)爭、文革動亂等破壞,該塔林已毀壞殆盡。如今我們能看到的只有三座殘墓塔。其中的一座組合塔獨具風格,是京西為數(shù)不多的異形古塔之一。
該塔組合形式為覆缽在下,密檐在上,建于金代。位于塔院的中間,高4米。塔基和塔檐均為六角形,塔基之上是須彌座。在須彌座的上方有三層磚雕仰蓮花瓣,正中安置著一個鼓式的塔身,形狀似橢圓形,這種造型的塔身較為罕見。塔身正面設有一龕形塔門。在鼓式塔身的頂部,刻有一圈垂云磚雕。塔身之上,為密檐結構,共三層,塔檐呈逐漸收攏攢尖形,使整座古塔顯得玲瓏清秀,不落俗套。塔檐每面呈凹線形,這一獨特設計使塔檐角顯得更長,是塔檐的一種獨特造型。每層塔檐的下面是磚雕仿木斗拱。其中,一層塔檐下為二層斗拱,其上兩層塔檐下面均為一層斗拱。塔剎為蓮花托寶珠式結構。
異形古塔在北京地區(qū)存量不多,而且大多建于遼金時期,因而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這一類的塔沒有固定的規(guī)制,是幾種類型的塔的組合。分為樓閣式與覆缽式相結合(如云居寺北塔),密檐式與覆缽式相結合(如白瀑寺圓正法師塔),經幢式與金剛寶座式相結合(如清凈化城金剛寶座塔)。造型的變化還反映了塔身與塔頂形式的不同,雕刻樣式的不同,組合順序的不同,這些都與其他類型的塔差異明顯。這種塔從北魏時期開始出現(xiàn),數(shù)量卻很少,各個朝代或多或少都有建造。
門頭溝區(qū)的組合式塔僅存兩座。從結構上看,都是密檐式與覆缽式相結合的墓塔。密檐式塔是從樓閣式塔發(fā)展而來的,木制結構的樓閣式塔在向磚、石結構的轉化過程中,出現(xiàn)了密檐式塔,最早始于東漢或南北朝,隋唐開始發(fā)展,在遼、金時期趨于成熟。覆缽式塔又被稱之為喇嘛塔,在北魏時期的云岡石窟中,就有覆缽式塔的造型,到了元代,統(tǒng)治者大興喇嘛教,并大量建設覆缽式塔,即喇嘛塔。這種塔給人一種圣潔之感,體現(xiàn)了佛教的內涵。
從金代“金色界中兜率景,碧蓮花里梵王宮”的繁盛,到明代“歷年彌久惜廢燹,至我圣朝復嘉崇”的廢毀重修,再到清代“廢塔埋秋草,頹鐘臥夕陽”的再次荒廢——歷代詩篇勾勒出了仰山棲隱寺清晰的歷史輪廓。
作者單位:門頭溝區(qū)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