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38年,占領(lǐng)北京的遼太宗將唐幽州城(今北京西南廣安門一帶)升為“南京”,又稱燕京。1012年(開泰元年)改稱南京析津府。街道分大街、小街、火巷、衖通四等。北京建都后的第一條胡同,是三廟街的胡同,位于現(xiàn)北京城內(nèi)西南角,長椿街國華商場的后面。這是900多年前遼代建立的,當時名為檀州街。這條街由于歷史上里共建有3座關(guān)帝廟,后得名三廟街胡同。
到元朝后,規(guī)定大街24步寬,36.96米;小街12步寬,18.5米。南方多用巷,有的胡同可隔火,稱“火巷”。元朝時有火巷384個,胡同129個。從元朝起有胡同稱呼,元雜曲關(guān)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边^去北京有句老話:“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賽牛毛。”元流傳下來有名字的只有磚塔兒胡同。
明清時北京街道,按大小排列是:大街、小街、巷、街、胡同。 明朝時火巷減少到內(nèi)城16個,外城11個,共27個。叫巷的很少,胡同是最多的。明朝的胡同內(nèi)城有900個,外城有300個。明朝人張爵在《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明朝有街巷胡同1170條,稱胡同的約459條。 清內(nèi)城有1300條胡同。清朝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提街巷胡同2077條,稱胡同的978條。清代《京師坊巷志稿》統(tǒng)計,當時北京城有胡同2000多條。
民國時期,1931年出版的陳宗藩《燕都叢考》記載:北京共有2623條大街小巷,其中有959條胡同。1944年,日本人多田貞一《北京地名志》記載有3300條街巷胡同。北京解放時有胡同2623條。1951年復興輿地社印行的《北京街道地名錄》,北京有3216條街巷,其中有1039條胡同。六、七十年代有5000多個胡同,死胡同200個。1982年《古今北京》說北京城區(qū)的胡同約有4550多條。1986年《北京街巷名稱錄匯編》說北京有胡同6100條。2003年底,當時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區(qū)就有胡同1928條。為什么叫胡同呢 ?有4種說法:
1、胡同是浩特的諧音: 蒙古語稱城鎮(zhèn)為“浩特”,比如呼和浩特、二連浩特。蒙古族人入主中原以后,就依照自己的習慣,將中原的城鎮(zhèn)、街巷等稱為“浩特”。后來,“浩特”一詞又被漢人訛讀成了“胡同”。
2、胡同是忽洞的諧音:蒙古語中表示“井”意的詞匯發(fā)音為“忽洞”。今天,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內(nèi)仍有許多地方以“井”命名,比如賽因忽洞、哈業(yè)忽洞。因為城鎮(zhèn)居民的生活離不開井,因此“井”逐漸成為人們居住地的代稱,“忽洞”也慢慢演變成了“胡同”。
3、胡同是霍通的諧音:最早來源于女真語。女真語把“聚族而居”表達為“霍通”、“火瞳”。在蒙古族人建立元朝以后,“霍通”一詞便流傳開來,并被漢族人譯成了“胡同”。
4、遼太宗升唐幽州城為南京后,街道分大街、小街、火巷、衖通四等,除街為全國通用外,火巷和衖通,都使用了南方街巷的用名?;鹣?,是南方普遍使用的街巷通名。衖通是吳語方言“弄”。古代巷、衖不分,都是巷字。南北朝(420-589年)時,出現(xiàn)了衖的南音“弄”?!芭钡墓抛肿鳌靶i”,吳音念“弄”。南方有雙音字叫法,里弄、弄唐、弄堂、衖堂、衖通。明《老乞大諺解》中,已使用“衚衕”二字,比《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早77年?!独掀虼蟆烦鰰诟啕惓┢?,即中國的元末?!捌虼蟆敝钢袊缙趯懛ㄊ恰昂础?。巷、衖古字通,在我國漢代,“衖”與“巷”同音,都是東部字,念“虹”。漢以后,“巷”、“衖”的發(fā)音有所變化。唐代,“巷”已讀成和今天一樣的巷音,華北、東北,巷(衖)讀“虹”的古音卻被保留了下來。在遼《龍龕手鏡》里,按古音念巷為閎。《龍龕手鏡》“閎:巷也?!北本┳钤鐚M行介紹的是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張爵編《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明北京五城33坊。明代胡同寫“衚衕”,清末簡寫“胡同”。明清學者考證,“衚衕”是南方“弄”的音變。
民國后,北京對街道的稱呼基本上是大街、街、胡同、巷(很少),鄉(xiāng)村則是村、務、莊、營等,并增加了一些外地的街名,如里、緯路、經(jīng)路等,不過人們一聽就知使用的是外地街道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