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是古代舉行祭祀、誓師等大典用土、石等筑的高臺。北京曾有“九壇八廟”。九壇指的是天壇、地壇、朝日壇、夕月壇、祈谷壇、先農(nóng)壇、太歲壇、先蠶壇、社稷壇。
天壇在祈年殿的南端,圜丘壇才是名副其實的天壇,又有祭天臺之稱。圜丘是一座潔白的三層白石圓壇。因天是凌空,所以臺上不建房屋?;实墼诿磕甑亩寥占捞欤热セ蜀酚钌舷?、行禮,再去圜丘視看壇位,最后住在齋宮。次日祭天時皇帝在壇上上香、行禮。壇下“中和韶樂”齊奏。
地壇,又稱方澤壇。位于安定門外,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地壇是漢白玉的兩層方臺,象征大地是正方形。臺的北面有方澤,是貯水池,臺的南面有祗室。明、清皇帝每年夏至日出時,在這里祭祀土地神。
朝日壇,又稱日壇。位于朝陽門外,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壇為白石方臺,一層,西向。明代時壇面為紅琉璃,以象征太陽,清代殿為方磚墁砌,四周有圍墻。壇東有神庫、神廚、宰牲亭等,西北有具服殿,南有左右配殿。明、清皇帝每年春分日出時,在這里祭祀太陽神。
夕月壇,又稱月壇。位于阜成門外,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壇為白石方臺,一層,東向。另外還有神庫、神廚、宰牲亭、具服殿等。明、清皇帝每年秋分亥時(晚上9時至11時)在這里祭祀夜明之神(月亮)。地壇、朝日壇、夕月壇解放后辟為公園。
祈谷壇,即天壇祈年殿的位置,建在三層漢白玉圓壇之上,原來是封建帝王祭天用的,后改為祈禱五谷豐登的地方。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建。
先農(nóng)壇,位于永定門內(nèi)西側(cè),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壇為磚砌成方形一層,壇北有正殿五間,供奉先農(nóng)神牌位。還有觀耕臺、誦幽堂、神倉、天神壇、地祗壇等。明、清皇帝每年春節(jié)第二個月的亥日吉時,祭祀先農(nóng)神。
太歲壇,位于先農(nóng)壇東北側(cè),正殿七間,南向。因太歲是值歲之神,皇帝每年春、冬兩季需擇吉日來此祭祀,以求歲歲吉祥,國泰民安。
先蠶壇,位于北海公園東北方向,建于清乾隆年間,每年春季第二個月的己日(第六天),皇后要來此躬行桑禮,以表示對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的關(guān)懷與重視。這也是唯一女性參與的祭祀。
社稷壇,位于天安門西側(cè)(今中山公園),是明代遷都北京所建的第一壇。這是一座漢白玉砌成的三層方臺,臺上以南紅、西白、北黑、東青、中黃五個方位鋪著五種顏色的土,叫“五色土”,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明、清皇帝每逢二、八月都來這里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
北京的“九壇”建筑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內(nèi)涵豐富,風(fēng)格獨特,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作者單位: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