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來,國產的文藝片是被觀眾所忽略的電影類型,《觀音山》在同周上映的幾部電影中殺出重圍,票房也比較可觀,同時在第2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奪得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藝術貢獻獎兩個大獎。此次成功不僅讓電影市場重新審視文藝片的票房價值,也讓喜歡文藝片的觀眾對文藝片產生了希望,更為后來者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 碰撞 信仰 紀實性 明星效應
《觀音山》這部影片受到大多數(shù)的人追捧,不管是從票房的號召力還是從觀眾的角度來看,該片跟以往的文藝片相比,都有所提高,對細節(jié)的把握和情節(jié)設置方面也有所加強,盡管最終也難免會落入俗套,但導演在主題把握、人物角色安排以及拍攝手法上下了苦功。
一、角色的選定——兩個群體的碰撞
影片將主題鎖定在以高考落榜生為代表的失意的年輕群體與失意的中老年群體之間價值觀的沖撞和摩擦。以南風和丁波為代表的年輕群體反映了一部分在社會底層人的生活狀態(tài),他們的生活雖然不優(yōu)越,但是為之而努力賺錢;生活雖然日夜顛倒,但并不糜爛。這部分情節(jié)在劇中表現(xiàn)得積極向上并且值得崇尚,導演在這方面并沒有表現(xiàn)出殘忍和現(xiàn)實。影片中的三個年輕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必須學會孤獨地面對生活。人生本來就是孤獨的,孤獨使他們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和牢固,他們只能互相依賴,惺惺相惜。前途對于他們來說,遠不如瀟灑生活追求溫飽來得實在和痛快。鏡頭一次次地在火車和鐵軌之間穿梭,聲嘶力竭地宣告這是走在生死邊緣的一群人,他們勇于活在當下,并非因為堅強,而是無路可走。
影片安排常月琴這個角色并不是毫無道理,她的出現(xiàn)是必然的,代表著與年輕群體相斥的中老年群體,這兩個群體在生活和思想上截然不同。喪子之痛讓常月琴精神崩潰,整天對著這三個年輕的租客,不禁讓她想到了死去的兒子,這讓她對這些年輕人又恨又愛。恨的是她的兒子為什么會離開,愛的是她可以將自己的愛在這些年輕人身上尋求寄托。影片對這個人物的設定也采用了比較傳統(tǒng)的模式,剛開始跟這三個年輕人是單純的金錢利益關系,之后變成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引發(fā)爭執(zhí)導致的矛盾關系,最后隨著一次次的接觸和她的自殺,常玉琴的秘密被逐漸地揭開,痛苦索性全部釋放,她也還原成一個有愛并且善良的女人,和這三個年輕人一起玩樂,一起瘋狂。
這兩個群體的設定分別代表著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們,而在電影院觀看的觀眾同時也會對自我進行審視。在電影院內,觀眾是一個隱沒了自己的身份而披著別人外衣“入畫”的“人物”。他時常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敘事體內的觀察者,一個電影中的主體。[1]電影中所代表的群體必定是與現(xiàn)實觀眾的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電影里的人物也是觀眾身邊的人甚至是自身的寫照,觀眾與銀幕交流,與演員交流,必定會形成統(tǒng)一。
二、主題的界定——信仰的倒塌和重建
影片中每個人在壓力下痛苦地喘息,男主角丁波不滿父親再婚大鬧父親的婚禮,女主角不滿父親酗酒在病房中暴飲白酒,常月琴在發(fā)生車禍的破碎的車里割腕自殺,都是在用報復的方式來發(fā)泄自己的對傷心記憶的不滿,不管他們走在哪里,家庭的陰影始終縈繞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令他們痛不欲生。對他們來說,心目中早已沒有信仰,有的只是茍延殘喘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如同地震廢墟上倒塌的觀音像,信仰早已倒塌。這時影片的主題逐漸開始明朗,前面做了很好的鋪墊,比如之前胖子說特別喜歡杰克遜,后來杰克遜死了,胖子發(fā)酒瘋說的話——“杰克孫死了,還買什么單?”這句話當時覺得挺突兀,不知道導演安排這段戲的意圖何在,直到后面出現(xiàn)汶川地震,然后到觀音廟的倒塌和重建,心理的疑惑終于被打開,主題開始漸漸地顯現(xiàn)。倒塌的東西必須重建,那么倒塌的心靈呢?當觀音廟再次建起,菩薩重塑金身,代表著倒塌的心靈也應該重新拾起信仰和希望。有了希望,人就變得簡單很多,生活也變得明朗化。南風可以和心愛的丁波在一起,常月琴也可以放下失去兒子的痛苦。
《觀音山》拍出了青春的味道,卻是一部很走心的電影,而且走得很沉重。它與之前《唐山大地震》那樣的催淚彈不同,看完之后并沒有一種宣泄感,沉重得令人絕望,想說點什么卻又什么都說不出口。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在不斷地失去,失去親人,失去工作,失去偶像。常玉琴被喪子之痛嚙噬的心與三個年輕人的殘酷青春不斷走近,流淌著世俗的溫暖和包容。影片有一個鏡頭,南風半夜跑去抱著常玉琴一起睡覺,尋找家的感覺,此時處理得很溫情,讓人覺得在冷酷中得到了一絲暖意。影片的后半部分,四個人幫助和尚一起重建觀音像,三個年輕人逐漸走出了心靈的困境,勇敢正視自己的問題。唯獨常月琴,在與和尚夜談之后,片段式的鏡頭和常月琴的表情,讓我明白,她似乎已經做好了決定。第二天清晨她望著川流直下的瀑布,又向山下的年輕人微笑招手,然后突然消失。她始終還是如和尚所說,放下了人世間的牽絆。本以為她的生命得到了救贖和重生,沒想到最后她還是選擇了離開。影片的最后,三個年輕人在這樣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傷感氣氛中依偎在火車車廂上,在一個長鏡頭中漸漸遠去,在過渡曝光的青春迷茫之下,駛進了黑暗之中。
三、表現(xiàn)手段——鏡頭拼接式、紀實性手法
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馬塞爾#8226;馬爾丹說過:“電影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語言?!彼f:“電影最初是一種電影演出或者是現(xiàn)實的簡單再現(xiàn),以后便逐漸變成了一種語言,也就是說,敘述故事和傳達思想的手段?!盵2]構成電影語言最基本就是鏡頭的運用。以張元、賈樟柯、王小帥等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們,他們的很大一部分影片都是以一種紀實性的風格呈現(xiàn)出個體生存狀態(tài),表現(xiàn)為破碎的片段化敘事,揚棄戲劇沖突和巧合,隨意截取一段日常生活流程,而常使用一些手法如同期錄音、跟鏡頭、實景拍攝、長鏡頭,也是為了強化影片的紀實風格。張元就曾說過:“我要的是客觀,絕對的客觀,客觀對我說太重要了。” [3]
影片《觀音山》就運用了這種紀實的表現(xiàn)手段,導演受紀錄片的影響很大。影片大部分是由鏡頭拼接而成,在拍攝過程中運用了大量手持拍攝鏡頭段落,其中火車部分的鏡頭令人印象深刻,部分影迷在觀看電影之后覺得“鏡頭晃來晃去,讓人印象深刻”。晃動表示躁動的生活,電影本身就是生活的,在火車上晃動的鏡頭,同時也代表著主人公內心的動蕩和不安。導演一直在捕捉演員最真實的狀態(tài),這些不?;蝿又溺R頭不僅表現(xiàn)了每場戲的“完整性”,更有紀錄片般的寫實性。例如三個年輕人到常月琴家租房子時鏡頭中所帶出的那種局促和壓迫感,更能讓觀眾在感官上體會到劇中人的隔膜和心理不適。這種寫實風格的更為重要和主要的原因,是導演在影片的主題的狹小和邊緣凡俗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影片是紀實風格的虛構性影片,以最為樸素平實的方式,力圖喚起人們對鄉(xiāng)土、對變動社會中個體生命的關注和悲憫。
明星效應和演員的表演也是促成影片商業(yè)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范冰冰在演藝圈一直很活躍,從《十月圍城》到《趙氏孤兒》再到最近上映的《新少林寺》,都是影片中備受關注的女主角,演技也是可圈可點。再加上陳柏霖這個偶像演員對年輕觀眾有著較強的吸引力,張艾嘉則成為文藝片粉絲支持的理由。雖然《觀音山》拍出了文藝片的感覺,但在對演員角色的安排和表演的處理方式還是有些問題。范冰冰在表演方面,在外形的氣質和內在氣質上都比較貼合南風這個角色,也很精準地把握了角色身上的底層生活質感和介入迷茫無助和游戲人生的之間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具有很強的情感沖擊力,讓觀眾很容易感受到角色由內而外散發(fā)出的一種抓人的力量感。但是范冰冰在詮釋角色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她在表現(xiàn)強烈情緒波動時,有明顯表演過火的傾向,點出了她“不宜動”的不足,這種在現(xiàn)實題材文藝片中表現(xiàn)得不太明顯,因為這種表演過火往往會被角色的強烈個性所掩蓋,在《觀音山》里面,范冰冰用酒瓶拍頭然后瞪視對方的表情也顯得有些用力過度,還有之后親吻女生的狀態(tài),讓人覺得她在表演中對肢體語言控制得不恰當。如何控制自身在強烈情感波動戲份時的演技,使之恰如其分,自然不過火,是范冰冰今后在表演中有待完善和提高之處。
對于這部影片,導演過多執(zhí)著于禪意和哲理,到最后用一個和尚解釋關于生死的主題。導演有很強的表達欲望是好的,但這種欲望應該隱藏在鏡頭背后,而不是將自己的思考直接用電影中的人物傳達給觀眾。對于文藝片觀眾來說,電影只是思考的載體而不是思考的結果,適當?shù)牧舭撞粌H是對觀眾的尊重,也是對人生的又一種思考。
看完電影《觀音山》,心里有種莫名的通透,突然發(fā)現(xiàn)中國電影在文藝與商業(yè)之間找到了久違的平衡點。熱血青春隨著火車的奔馳一直駛向心靈最純潔的驛站。也許幸福不在腳下,路卻要一直向前走,活著才是生命的真諦,孤獨不是永遠的,在一起才是永遠。
注釋
[1]電影語言學導論 賈磊磊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6.
[2]電影藝術欣賞 李標晶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5.
[3]影視批評方法論 史可揚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9.
作者簡介
方婷婷,南京藝術學院電影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