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活原本就是多元的,人的審美也是多元的,以一種思維一種審美統(tǒng)治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新時代背景下,以包容的心態(tài)理性地看待翻拍的名著,冷靜地思考它們所反映出來的現實問題,這才是有益于整個行業(yè)和社會的態(tài)度。作為網絡時代的產物,作為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神話題材作品,新版《西游記》更鮮明地賦予了時代特色,融入了二十一世紀中國人的審美價值,成就了中國本土魔幻電視劇的零突破。
[關鍵詞] 新《西游記》 翻拍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34
近幾年,翻拍名著儼然已成為一種時尚,新《三國》、新《水滸傳》、新《紅樓夢》紛紛面世,引來眾說紛紜,打了一場又一場的口水仗。眼下,由張紀中領銜翻拍的新《西游記》業(yè)已參戰(zhàn),再度掀起一片叫罵或叫好聲,網民們甚至上演了一場“倒張”與“挺張”之戰(zhàn)。
其實,無論看著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三國》、《水滸》、《紅樓夢》、《西游記》長大的你,多么留戀那些曾經帶來無數美好回憶的老版電視劇,也無論你對新版名著翻拍有著多么大的期望值以及由此帶來的相應失望感,都要理性地看待這些名著翻拍新版,畢竟,現在的收視環(huán)境已經不是那個一部《渴望》引發(fā)萬人空巷的年代,現在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也已經不是那個一天只拍幾頁紙、花上幾年時間磨出一部《紅樓夢》的時代了。
時代發(fā)展了,名著被翻拍是一種必然;藝術的生存環(huán)境窘迫了,把名著翻拍得五花八門也是一種必然;觀眾的審美眼光開闊了,對這些新版劇的評價各有褒貶相持不下,同樣也是一種必然。
生活原本就是多元的,人的審美也是多元的,以一種思維一種審美統(tǒng)治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新時代背景下,以包容的心態(tài)理性地看待翻拍的名著,冷靜地思考它們所反映出來的現實問題,這才是有益于整個行業(yè)和社會的態(tài)度。
本文想談談四大名著翻拍作品中爭議最多的《西游記》。
作為網絡時代的產物,作為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神話題材作品,新版《西游記》更鮮明地賦予了時代特色,融入了二十一世紀中國人的審美價值,成就了中國本土魔幻電視劇的零突破。
說起魔幻,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指環(huán)王》、《哈利波特》、《功夫熊貓》等好萊塢大片,中國本土的魔幻作品,除了電影《畫皮》以外,似乎再無其他,作為平民消費品的電視劇,更是與以高成本、高科技著稱的“魔幻”二字掛不上鉤,新版《西游記》,讓中國魔幻電視劇從無到有,宣傳中被冠之為“中國版《指環(huán)王》”。
冠上了 “中國”二字,就深深打上了中國的烙印。首先,它是中國人自己拍的,情節(jié)中體現了東方人的價值觀,反映了中國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其次,它展示了中國自己的藝術審美和技術力量,擁有適合中國國情的營銷模式,是一部純正的本土電視劇。
內容和人物:現代價值理念下中國文化的再度詮釋
《西游記》的內容可謂家喻戶曉,孫悟空打妖怪的情節(jié)同樣婦孺皆知,新《西游記》要想在內容上有所突破,恐怕有點困難?!段饔斡洝繁恢嘏牧嗽S多次,浙江版電視劇大膽顛覆了故事情節(jié),但影響卻微乎其微,周星馳版電影《大話西游》徹底顛覆了人物,但只是被當做香港無厘頭作品歪批名著,并不被國人歸之于對《西游記》的翻拍,此次新《西游記》的重新翻拍,是由著名制片人張紀中領銜。了解張紀中的人都知道,張紀中翻拍了諸多金庸劇,成功與否尚無定論,但獲得一致肯定的是:忠實于原著。因此,新版《西游記》若想從情節(jié)和人物上進行顛覆,于國情不合,與張紀中的風格也不合。
但是,不顛覆卻可以更新,把故事情節(jié),尤其是人物形象進行更新,用二十一世紀網絡時代的價值觀來詮釋原著中所表現出來的儒釋道文化,用全新的視角作一個新時代的解讀,讓古老的名著注入新時代的核心價值理念,這是張版新《西游記》的一大亮點。
就在新《西游記》面世的同時,《功夫熊貓2》席卷大陸,賺得盆滿缽滿,我們不妨先來看一看這部好萊塢“廚師”炒出的“中國菜”。
中國人印象中的熊貓除了僅具觀賞價值之外,幾乎毫無實用價值。但美國作品《功夫熊貓》中的阿寶卻是個典型的美國英雄:出身貧寒,又憨又笨,靠自己的努力打遍天下,獲得成功。這是典型的美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崇尚自我奮斗、崇拜平民英雄。這種核心價值理念,通過許多好萊塢大片傳遍世紀的每一個角落,潛移默化進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
熊貓是中國的國寶,卻成為美國人教化育人的載體,作為中國人,該如何去反思?
答案只有一個:中國人必須有中國的好作品,包括高投入、高科技的魔幻作品。許多人習慣于對中國作品不屑一顧,習慣于大磚高舉拍向每一部新作,這是可以理解的,與世界相比,中國影視圈的種種弊病一目了解,一流大片乏善可陳,這都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好作品不是埋怨出來的,也不是罵出來的,而是靠有識之士們一點一點做出來的。
如今,中國的魔幻電視劇新《西游記》誕生了,傳遞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普世價值觀。
首先,強調宗教的教化作用。無論是儒道還是佛,所有的教義都強調教化作用,誕生于幾百年前的神怪小說《西游記》,顯然是通過神話故事來實現宗教的教化作用,這在《西游記》的人物設置上就表現得很明顯。西天取經的師徒四人,只有唐僧身家清白,其余全是有前科的犯錯人員:因犯上作亂被判五百年刑期的孫猴子,因生活作風被罰下凡間的豬八戒,因瀆職罪被處罰的沙和尚,就是這樣一個垃圾組合,在前往西天取經的過程中,經歷無數劫難,自身也得到凈化和升華,最后全部修成正果。整個取經的過程,對師徒四人來說,就是宗教的教化過程。在現代社會人們普遍缺乏敬畏的情況下,信仰和法制,應該成為提振人們信心的重要力量。
其次,再現封建社會的尊卑等級。從《西游記》的故事情節(jié)中,人們可以發(fā)現一個規(guī)律:孫悟空一路降妖捉怪,制敵無數。但這些妖魔鬼怪,分為三六九等,結果也大不相同。凡是神仙的屬下、坐騎或寵物,最后全被收回,除口頭警告以外,基本免于處罰,而所有靠自己修練的低等妖精,全被“金猴奮起金箍棒”,打得七竅生煙,現出真身,有的干脆一命嗚呼,大快人心。當然了,這樣的尊卑等級,是吳承恩老先生安排好的,怨不得翻拍的張紀中們。但看這部新《西游記》時,聯(lián)想到當今的社會現象,常常會莞爾一笑,心照不宣。中國的封建尊卑等級,既不始于明朝,也不止于當代。
第三,強調現代社會的人性理念。這是新《西游記》最明顯的時代亮色。不妨看一看人物,與86版相比,無論從造型和性格定位來看,都更顯出人性化。新版唐僧,遠不比老版的唇紅膚白、膽小懦弱,而是皮膚黝黑、目光堅定,一身褐色僧袍,大步流星,很MAN很滄桑。雖然貴為御弟,但在崇山峻嶺中西行幾萬里,食不果腹,風餐露宿,還要時時遭受妖精的侵害,這樣的歷煉,什么樣的男人不MAN不滄桑呢?還有孫悟空,不再是臉貼猴毛、抓耳撓腮,外形多出四顆尖牙,雖然不如從前好看,倒是更像靈長類動物,孫悟空的內心,始終充滿著變成人的渴望;豬八戒則是一個絮絮叨叨、渾身都是缺點、鄰家大叔一般的親切男人,好吃懶做、欺軟怕硬、愛貪小便宜、愛耍小聰明、愛挑小是非、愛跟美女搭訕,卻心地善良,膽小怕事,幽默憨厚、體貼女人,常常會說出幾句雷人的臺詞,令人啼笑皆非。
幾個人物的重新定位,體現了十足的人性化思想。師徒四人并非高高在上的神,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心中有欲念,有貪嗔,有爭斗,在戰(zhàn)勝妖魔的過程中也戰(zhàn)勝了自己,最終修成正果,取回真經。
對于現代人來說,唐僧師徒四人的西天取經,其實正是真實的人生之路,只有克服了權力、金錢、美色等誘惑,驅除自己內心的心魔,每個人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諦,取到生命的真經。新版《西游記》的人文情懷,通過師徒四人的造型和性格定位,充分地顯示出來。
拍攝和制作:高科技時代中國首部魔幻大片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
如果說新《西游記》在內容和人物上的更新,需要靜下心來去用心體會的話,那么,造型、化妝和特技的制作,則是第一眼就能明顯感受到的。
作為中國首部魔幻題材的電視劇,新《西游記》號稱中國版《指環(huán)王》。當然了,號稱只是號稱,任何片子只要加上“中國版”三個字,其含金量就大大打了折扣。與耗資2億美金、全球票房高達二十多億美金的好萊塢魔幻大片《指環(huán)王》相比,耗資一億人民幣、據說票房達到兩億人民幣的新版《西游記》,的確不在同一個檔次上,但是,作為中國首部魔幻大片,新《西游記》卻實現了太多零的突破。
新《西游記》的化妝和造型,請來美國的化妝造型師,運用全球最先進的化妝技術,達到中國影視史上前所未有的效果。各種妖魔鬼怪的造型和制景,有著非常明顯的網游色彩,現代氣息相當濃郁。
全劇的拍攝過程則是運用了最先進的拍攝設備和手法,輔以電腦高科技,實現了大量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比如運用電腦定位重復拍攝技術、現場三維同步合成等世界先進手段,全劇電腦特技制作長達1700分鐘,所有這些對于中國目前的影視劇制作,尤其是作為大眾消費品的電視劇制作來說,不能不驚嘆為大手筆。
雖然從各方面來看,新《西游記》遠不能與《指環(huán)王》媲美,有諸多值得詬病的地方:比如不時出現的摳像不清晰,特技不夠逼真,造型的模仿雷同,甚至臺詞過于現代,效果雷人等等,但不管如何,新《西游記》開辟了一種電視劇新品種,實現了魔幻作品零的突破,僅此一點,對中國影視界來說,不能不說是一件開天辟地的事情。有了新《西游記》的嘗試,有了拍攝過程中寶貴經驗的積累,中國魔幻題材的電視劇可以走很遠,因為中華藝術寶庫中,優(yōu)秀的神話作品相當之多,比如《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等等,都將可以一一以全新的姿態(tài)搬上熒屏。
新《西游記》面世了,引來各種聲音,有罵聲,有贊聲,當然了,人們對于張紀中及其作品,一向是罵聲多于贊聲,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老爺子太不謙虛,太不低調,太不符合中國人傳統(tǒng)的審美價值了。但是,張紀中在接受一家媒體采訪時發(fā)自肺腑的話,卻還是有點讓人動容,他說:如果一部電視劇投資一千萬,八百萬分給各大明星,那還拍什么作品呢?干脆分錢好了!我可以這樣去做,大家皆大歡喜,但這樣做的結果是什么,是害了整個行業(yè)。
這句話聽起來扎耳,可道出的卻是現在影視圈里令人無奈的現實,也一語道破了中國影視發(fā)展的短板與瓶頸。如果多幾個不怕得罪明星的制片人,多幾個這樣勇于嘗試新題材、勇于開風氣之先的“西天取經者”,中國的影視事業(yè)才真有希望。
一部作品的面世,引起爭議是好事,至少說明它產生了影響,引來一片罵聲也并不一定是壞事,至少可以讓人們總結經驗,更上一層樓。拿剛剛零突破的新《西游記》與好萊塢魔幻大片作比較,也沒什么不妥,畢竟市場是公平的,不管中國還是美國,觀眾需要的是結果,再多的客觀理由都不足掩蓋產品自身的缺點。
觀眾的嚴苛并不是一件壞事,它可以促進中國電視劇事業(yè)更快更健康地發(fā)展。但是,以傷害與謾罵作為手段,卻是對藝術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極大污染。
每個人都有愛國之心,無論多么推崇好萊塢大片的人,內心深處也都會希望能看到高質量的中國大片,之所以罵聲一片,不過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而已,這種心理,跟半夜三更爬起來看足球,如癡如醉的同時,卻不愿觸及中國足球之痛一樣。
中國的影視劇要發(fā)展,魔幻題材這個螃蟹總要有人第一個去吃,第一個去吃的人必然會冒巨大的風險,其中最大的一個風險,就是被滿天亂飛的板磚拍死和唾沫星子淹死。
反過來想一想,如果板磚真的拍死、唾沫星子真的淹死那些敢為天下先的人,中國影視劇就肯定能向前發(fā)展嗎?當然了,既然敢為天下先,就有拚死吃河豚的膽氣,并非唾沫星子就能淹死的,不過,如果公眾對藝術創(chuàng)新的勇氣抱著一種圍追堵截看笑話的心態(tài),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該是何等的悲哀?
寬容是一種可貴的品質,而世界上最可貴的寬容,是對創(chuàng)新的寬容。創(chuàng)新必然面臨著失敗的可能,如果對每一個因創(chuàng)新而失敗的人嚴加苛責,還有誰愿意去創(chuàng)新?一個沒有創(chuàng)新土壤的國家,還有什么未來和發(fā)展可言?
一個對思想、對藝術、對科學創(chuàng)新、甚至對政治見解有著足夠寬容的民族,才是成熟的民族,也才是有底氣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民族。自古以來,藝術創(chuàng)作由禁錮到自由的發(fā)展過程,是一個必然過程,如果在我們這個時代,這樣的過程短一點,對創(chuàng)新的謾罵和傷害少一點,那么,我們的進步會快一點,民族會更有希望一點。
請善待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新者。
作者簡介
夏健,南京廣電集團影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