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賀歲片的電影《大笑江湖》,絕對是一部將娛樂玩轉到底的影片,整個電影無處不體現(xiàn)著后現(xiàn)代的氣息,調侃式的對白、似曾相識的場景,以及對經典傳統(tǒng)的戲仿、解構,都使得這部電影成為喜劇片的代表。這部電影摒棄了影視劇應有的教育、認知和審美功能,而是極盡搞笑幽默之能事,使之在故事內容、敘事結構以及創(chuàng)作模式等方面均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不確定性、無深度性、卑瑣性,以及消解歷史與現(xiàn)實深度等濃厚的后現(xiàn)代主義色彩。
[關鍵詞] 《大笑江湖》 后現(xiàn)代敘事 戲仿與解構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29
“我手拿流星彎月刀,喊著響亮的口號,前方何人報上名兒,有能耐你別跑……林子大有好多的鳥……降龍十八掌我練會第一招,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咱就跑……”這是由小沈陽演唱,寧財神編劇,朱延平導演,趙本山、小沈陽主演的電影《大笑江湖》的同名主題曲。透過歌詞,就能看到這部電影對傳統(tǒng)江湖武俠劇的顛覆。正如歌詞“林子大有好多的鳥”說的那樣,這部電影一反傳統(tǒng)影視劇為人們塑造的武林形象,將人們心中早已定型的武林江湖完全解構,各路英雄好漢,都成了江湖這片林中的“鳥”。
這部電影將以趙本山為代表的東北小品式幽默和港臺無厘頭式搞怪充分結合,是一部將戲仿與解構、消解與拼貼進行到底的典范之作。本文將從戲仿與解構、消解與拼貼這些后現(xiàn)代敘事常用的手法著手,來找尋影片所體現(xiàn)出的后現(xiàn)代身影。
一、調侃式語言風格
《大笑江湖》通過一系列的方式將語言玩弄于唇舌之間,這種調侃式的語言風格在為電影營造出一種輕松幽默的故事情境的同時,也為觀眾營造了一種愉悅的觀影氛圍。
這部電影中對語言的調侃其實就是一種嘲諷、消解。這種調侃通過借助語言與語境的不一致,能指與所指的不對等,來達到解構傳統(tǒng)的目的,為電影制造笑點。如影片開始,本應是一場緊張刺激的比武場面,可一段旁白和對話將整個緊張的比武氣氛消解得無影無蹤。
開場旁白:這兩位大俠武功那是相當了得,左邊那位練的是七七九十六路王八拳,人稱鉆石老大男。右邊那位使的是一手好板磚,專打老弱病殘。
西門:葉城主,你的劍呢?
葉城主:劍在心中,你的劍呢?
西門:殺你,還用不著使劍!
葉城主:你好大的口氣。
西門:口氣大,是因為上火了、牙齦發(fā)炎。
……
片中西門與葉城主的比武,本該是武林英雄之間一決雌雄的對決,可二人的對話卻與影片場景極不相符。這種語言方式即實現(xiàn)了角色的自我消解,也將傳統(tǒng)武俠劇中英雄對決的場面完全消解,這正是后現(xiàn)代敘事風格的獨特之處。后現(xiàn)代敘事就是要通過各種方式來消解傳統(tǒng),消解英雄,通過非同一性的或打破中心的方式實現(xiàn)對整體一致的消解。
此外,影片中人物穿著雖古裝,但說的卻是現(xiàn)代流行語,也玩起了穿越。如流行網絡語的運用:“我挺你,無條件支持你”;現(xiàn)代廣告語的使用:“靜慈庵枇杷蜜煉養(yǎng)生糖”、“賤人堂速效救心丸”、“高溫瑜珈”等,這些現(xiàn)代語言的運用使臺詞與影片場景形成巨大的時空反差,造成一種所指的空洞。后現(xiàn)代主義電影摒棄現(xiàn)代主義電影對語言主體明確性、深度性和永恒性的追求,使電影語言變成支離破碎,無所中心的語言游戲,使得語言既失去了所應有的所指,又變成毫無意義的僅供消遣的符號。
二、戲仿解構經典
戲仿,指現(xiàn)有作品對人們耳熟能詳?shù)囊恍┳髌返慕栌茫赃_到調侃、嘲諷、游戲或是致敬的目的?!洞笤捨饔巍贰ⅰ豆Ψ颉返扔捌驮罅渴褂眠^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 華萊士#8226;馬丁曾說:“戲仿本質上是一種文體現(xiàn)象——對一位作者或體裁的種種形式特點的夸張性模仿,其標志是文字上、結構上或者主題上的不符。戲仿夸大種種特征以使之顯而易見;它把不同的文體并置在一起,使用一種體裁的技巧去表現(xiàn)通常與另一種體裁相連的內容?!盵1]
按照德里達的解釋,解構不是理論,不是方法,更不是概念。它僅僅是一種策略,是一種實踐活動,其目的在于顛覆傳統(tǒng)西方理論和各種方法論,同樣也顛覆一切靠語言規(guī)則建構起來的邏輯體系。[2]
《大笑江湖》作為一部將娛樂奉為圭皋的商業(yè)喜劇武俠片,存在著大量戲仿解構經典影視劇和名家名著的地方。其戲仿解構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實現(xiàn)的,一是人物形象,二是語言,三是場景戲仿。
對人物形象的戲仿。例如:趙本山飾演的河盜老大是對《加勒比海盜》中杰克船長形象的模仿;小鞋匠則是一個綜合了張無忌、令狐沖、楊過以及獨孤求敗四個人物的形象,他們有著相同的經歷,小人物陰差陽錯的學成蓋世絕學,最終成為一代武林高手。此外,片中西門、葉城主、王重陽、裁縫東方不舉、大內高手楊過等形象也都是戲仿自我們所熟知的一些經典武俠劇。雖然他們有著和原著中人物相同的姓名,卻與原著人物有著巨大的形象反差。這種對經典武俠劇人物的戲仿,既是對傳統(tǒng)經典影視劇的解構,也讓人們看到玩轉經典傳統(tǒng)同樣也能成為經典。
對經典語言的戲仿解構,片中表現(xiàn)的也比較明顯。如當小鞋匠跌落懸崖時,懸崖底下頭陀竟然一邊練無相神功,一邊還讀著詩人海子的“從明天開始,做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另外,河盜師徒二人對《星球大戰(zhàn)》中“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這句經典臺詞的惡搞,竟被徒弟諧音譯為:“別太放肆,沒什么用!”,使這句英文失去了原意,獲得了一個新的意思。
影片對經典詩歌、英文臺詞的戲仿,使得經典的內涵被完全消解,實現(xiàn)了一種反諷的效果。戲仿的目的就是要對傳統(tǒng)的、根深蒂固的、人們慣性接受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分解和懷疑,對既有文化的一種否定或挖苦,體現(xiàn)著深刻的反主體性。正如羅蘭#8226;巴特所說:“活在我們這個矛盾已達極限的時代,任何諷刺、挖苦成為真理的代言?!盵3]
對經典場景的戲仿,在影片種也有多處體現(xiàn)。如影片開頭,就戲仿了已經破產的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雄獅怒吼的經典標志:一頭驢子的腦袋出現(xiàn)在銀幕上,發(fā)出幾聲陰陽怪氣的怒吼。再有片中小鞋匠體內兩股真氣相互爭斗的場面,則是模仿超級瑪麗和貪吃蛇這兩款經典游戲的場面。
影片通過對多種對象進行戲仿,并將戲仿后的對象拼貼在一起,共同組成一個新的意境空間,使觀眾在觀影中獲得了超越傳統(tǒng)喜劇的愉悅享受。這種對經典進行戲仿解構,并重新拼貼組合的做法,使傳統(tǒng)經典帶給人們的深度感、歷史感、距離感和主體感消失,代之的是拼貼組接后獲得的平面、近距離以及無主體無中心感。
美國著名文論家杰姆遜曾提出,后現(xiàn)代主義的表征為深度模式削平、歷史意識消失、主體性喪失、距離感消失等。而所謂的深度模式消失,也就是將傳統(tǒng)經典的深度闡釋模式削平,“就是要消除現(xiàn)象與本質、表層與深層、真實與非真實、能指與所指之間的對立?!盵4]歷史意識的消失,則是指后現(xiàn)代敘事方式要通過對文本的敘述,“使后現(xiàn)代人告別了諸如傳統(tǒng)、歷史、連續(xù)性,而浮上表層,在非歷史的當下時間體驗中去感受斷裂感?!盵5]主體性的消失則意味主體成為‘零散化’的碎片;距離感的消失肇始于“復制”的存在,復制的存在使得所謂的“原作”不復存在?!半娪昂碗娨晞∽鳛橐婚T復制的藝術,人們所看到的任何一部影片的拷貝都是相同的。原作消失了,獨一無二性消失了,藝術成為沒有原本東西的摹本?!盵6]
無論是影片中對經典影視劇、名家名著的戲仿解構,還是對現(xiàn)代語言的運用,都使人們獲得了一種新的觀影體驗。沒有深度的主體敘事,沒有宏大的歷史場面,有的只是各種嚴肅的和非嚴肅的,文學的和非文學的精彩場面拼貼。這部電影既填平了世俗社會的種種文化鴻溝,又抹殺了精英和大眾、高雅和通俗、莊重和鄙陋、深刻和膚淺等的文化差異,給人一種強烈的缺乏內涵和無深度、無歷史的感覺。透過這部電影,可以看到,在后現(xiàn)代敘事方式中一切都是可以拿出來調侃和戲弄,一切神圣的事物高尚的作品都可以被鄙俗化,成為博取眾人一笑的玩物。
三、結語
與傳統(tǒng)的武俠影視劇不同,這部電影摒棄了影視劇應有的教育、認知和審美功能,而是極盡搞笑幽默之能事,使之在故事內容、敘事結構以及創(chuàng)作模式等方面均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不確定性、無深度性、卑瑣性,以及消解歷史與現(xiàn)實深度等濃厚的后現(xiàn)代主義色彩。透過這樣的電影,我們看到的是小人物的故事,也看到其間體現(xiàn)的對傳統(tǒng)影視劇中常用的宏大敘事手法的離經叛道。這種拒絕宏大敘事和傳統(tǒng)經典的電影,體現(xiàn)的是一種透著地氣的,為廣大百姓所認同的世俗文化。
注釋
[1]王先霈、王又平. 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匯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先霈、王又平. 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匯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法] 羅蘭#8226;巴特:《神話——大眾文化闡釋》出版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頁.
[4]朱立元.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76、377頁.
[5]朱立元.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77頁.
[6]朱立元.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78頁.
作者簡介
趙廣為(1987—),男,漢族,河南信陽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系10級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媒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