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色#8226;戒》曾是一部引起轟動的作品,之所以引起轟動是因為融鑄其間的“床戲”和床戲過程中所呈現出的“性”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性的復雜性;個人與集體;情感與理智;低淺意識下的民族大義與個人本能盲目感性選擇之間激烈的矛盾沖突與選擇,如何理解、體驗和認識這一理性與感性交鋒的過程,以之體察作品中人文反思的意義。
[關鍵詞] 《色#8226;戒》 “性” 人性 理性 感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27
一
電影作品《色#8226;戒》的余波已然塵埃落定,曾經為此片而藝術獻身的女主角,在多年遠走他鄉(xiāng)后,也已回來,可是每次看到那久違的面容便又想起了這部令其出名又令其背井離鄉(xiāng)的作品。
《色#8226;戒》這一作品在中國大陸的上映具有與其作品不同的非凡波及意義。中國人自古以來在正面形象與文化的范疇內對“色”、對“性”,是警惕的、掩飾的、排斥的,甚至在已相當開放的今天,中國人的這種戒備心理似乎早已凝結成了一種穩(wěn)定的、隱晦的民族心理。然而,“色”、“性”乃人的天然本性;而“戒”則是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約束與要求。“色戒”似乎凝結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感性與理性的糾結、痛苦與矛盾。
在這樣一種特殊的背景之下,電影作品還未上映便已先聲奪人。我們不得不承認“色”已然撩起人們的窺視欲;可是電影作品最終要登堂入室,它就必然符合中國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與約束。而“戒”一字卻卸下了所有人的精神枷鎖,大家因此似乎都可以堂而皇之、心安理得地坐在那里去看電影作品如何“色”,又如何來“戒”的。
二
電影作品《色#8226;戒》講述的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香港一個大一的女學生王佳芝,因為一個偶然的原因參加了一個劇社。這個劇社組織上演愛國救亡的話劇引起轟動,王佳芝作為當家花旦受到眾人的崇敬,更加激起了她對從這個劇社發(fā)展而來的組織的忠誠和服從。這個組織策劃了一個刺殺漢奸易某的行動,她成了利用色相接近這個大漢奸的最佳人選。
為了當好漢奸的情婦,未婚的王佳芝接受了長相丑陋的同志的性示范,在一種盲目的狀態(tài)中犧牲了自己的處女青春。在接近漢奸易的過程中,她受到了易的性摧殘,當然漸漸地,也對易產生了相應的性需要和復雜而矛盾的情感。在最容易除掉易的一刻,她對他本能地產生了一點側愛之情,一句“你快走吧”,令易迅速成功地逃逸。反之,易迅速地抓獲了她和她的同志,并毫不含糊地將她們一起殺掉。
影片在幾個方面值得探討。
首先,作為嚴肅影片中展現的具有突破性的“床戲”。在中國的電影里,港臺的三級片有露骨的床戲。但這些片子的發(fā)行是受限的,在影視界的評價是不高的。在一部嚴肅題材影片里用“床戲”作為必要環(huán)節(jié),在電影中《色#8226;戒》是第一次。在這部戲里“床戲”有三場,一是王佳芝自愿接受同志的性引導——無愛性交。這是殘忍的,但還不是完全裸露的。第二場,是易對王的強奸。撕爛她的衣褲,從后面強行占有。第三場,是他們在床上的,相歡的,全身、全方位裸露的、以各種方式交合得如癡如醉、大汗淋漓的性愛纏綿。
“床戲”在影片中之所以必要,是因為沒有這床戲,無以交待易作為漢奸的恐懼和空虛。他只有在與王做愛的時候,才感覺到自己是人,一個還活著的人。其他時候,他感到自己是受到所有人敵視的行尸走肉。沒有這個所謂的“床戲”,便無以交待王佳芝何以從一個組織的忠誠戰(zhàn)士變成組織的背叛者,或者說,盲目的背叛者。
其次,片子表現了人的理性與感性的劇烈沖突。易的所有行為可以說都是理性的。無時不刻不保持警惕,他只有在看上王并與之做愛的時候才有一絲感性。少不經事,初出茅廬,情竇初開的王佳芝基本是感性的。她在加入組織的時候,就只是碰巧在一個女同學旁邊接受了一位男同學的戲票。參加演戲也是感性的,受到了追捧也是不知不覺的。在與易的接觸中,看起來她很有心計,是理性的,但這些心計,都只是局部的,被人安排和訓練成的,基本可以認定王沒有真正成熟的心理準備,并未形成自覺的革命意識。因此在如何對行刺易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她并沒有一個透徹的從感性到理性的深刻認識,也沒有生活經驗方面的積累和支撐。就是說她的付出是少女在不很懂事的情況下懵懂的受騙。
相反,在與易的交往過程中,王對性的付出與體驗,卻是從最初的不懂到后來的享受。這是人的生物本能設定的、具有生命動力性的需要。王在從事別人安排好的理性行動時,表面上很堅固的理性信念被易送鉆戒以及對易所產生的憐憫輕易地刺破了,幾經掙扎,做出了“你快走吧”的最愚蠢又最合乎人性的決定。而易,在與王取鉆戒欣賞她的美的時候,平時那種被恐懼籠罩的理性消失殆盡。他沒有看出危險將至,而在欣賞仿佛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但這種感性是短瞬的,瞬間的。當他看到王反常的表情和“你快走吧”,馬上,他的理性驚醒了,沒有一絲的纏綿,沒有哪怕一剎那的依依不舍,更沒有“為了愛不怕死”的男人典型的慷慨表白,起轉身就亡命地跑下樓,幾乎是從門口射向街邊的汽車中迅速逃逸。并且就在行刺者還沒來得及回過神來逃跑時,他已經有效地組織了對敵人的圍堵和抓捕。在兩者都是感性的時候,有組織的感性勝過孤立的感性,但在理性和感性相對的時候,理性勝過感性。
第三,影片還表現了民族大義與個人情感的劇烈沖突。在日本侵略的背景下,漢奸該殺,這是民族大義。循著這民族大義,一切組織刺殺漢奸的行為都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因此,組織在面對小漢奸的敲詐時對他進行試驗性,群體性的擊殺,盡管鮮血淋淋,場面殘忍,也是可以接受的。王佳芝在整個行動中對性的付出和體驗卻是個人的。對性,她從麻木接受、痛苦到獲得一定的體驗,對大漢奸易,從敵人到性愛對象,甚至從性對象變?yōu)榱诵乃紴橹藙拥那槿?,這個變化是極其個人的,對其他人而言,是悄無聲的。在此,王佳芝身上所體現出的民族大義顯然是空洞抽象的,她沒有對于敵人特別是對于這一個特定敵人的深仇大恨,也沒有把這一個敵人與民族的敵人相聯(lián)系的必然的橋梁。相反,其對性愛的體驗卻是真實具體的,是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可以觸摸可以感受的東西,加之易對其從強制占有到柔情愛戀,使之從一個無知少女產生了女性對初戀情愛渴望的變化。因此,在面對尖銳的兩難選擇的時候,她服從了她女性本能情感的召喚,而把她本來要遵從的民族大義放在了一邊。她的這一選擇,似乎符合所有人性的情感本能,因此大家也希望易之后也能對她有些側隱之情,然一切事與愿違,一個漢奸頭子在其理智清醒的情況下,怎會做出盲目感性之舉。王和她的同志為此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三
《色#8226;戒》無疑是個悲劇。按傳統(tǒng)的悲劇定義,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不可能實現。殺漢奸是歷史的必然要求,但這個要求因為王佳芝感性和個人的原因沒有實現。但它美在哪里?按魯迅的說法,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王佳芝是一個青春少女,她在展示她的美的過程中,被占有和欣賞她的美的人毀滅了。這給人一種巨大的沖擊力和反思張力。
張力一,王佳芝的死當然只能算作小人物的死。小人物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嗎?如果王佳芝不參加劇社,不演出那場節(jié)目,因而也不會參加組織并參與刺殺行動,她會不會更好地生活?那么造成她悲劇的是誰,是組織的一念之差?是日寇?是漢奸?還是……
張力二,如果王佳芝真正完成了使命,在她的引誘下,導致易最終被殺,則會不會人心大快?她的形象會不會更好?產生的效果會是什么呢?有沒有可能會是“女人是禍水”的新版?
張力三,王佳芝是作為一個對性隨便的人出現的?還是作為一個為國家民族大義可以獻出性和生命的英雄?恐怕不能說是后者,都說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但她的事業(yè)畢竟敗了,而因為她的過錯,使得與她一起抗日的同志被殺害。她只能說是一個想做好事,又把好事做砸了的人物形象。她為事業(yè)付出了她的少女肉體,但同時她又因為她的錯使事業(yè)功敗垂成,讓更多的人付出代價。
篩選下來,仿佛《色#8226;戒》就只剩下床戲了。那些讓人新奇、奪人眼目的床戲。
欣賞《色#8226;戒》有四個角度,一是它的故事,故事簡單,如第一段所述。故事并不感人。二是人物形象,易和王佳芝似乎都不是最完美的形象塑造。形象并不感人。三是故事展示的道理。理性大于感性,國家民族大義大于個人感情。只有遵從理性,遵從國家民族大義,才能使得事業(yè)勝利,促使性命,生活幸福。這個道理,在許多作品中出現過,并不新,也不獨特。四是從藝術手法。這部片子的藝術亮點就是對床戲的大膽處理,成為嚴肅影片的一個突破。但就我國目前的文化發(fā)展進程,還不能使主流文化接受。
標題很有意思,為什么叫“色#8226;戒”呢。兩個字是分開的,首先是色,肯定指的是性,既指女色,也指男色。對于易,是女色,對于王,是男色。中國古人說,“食色,性也”。人都好色。但不能過。這就要戒。戒什么呢,戒過度,戒因性而忘乎所以,戒夸大性的作用。有色而戒,這個戒字有點做作,有點羞答答,有點無意義。它最大的意義恐怕就是做一張遮羞布通過影片的審查制度,讓我們在戒字的借口下,心安理得地欣賞電影作品。
參考文獻
[1]余斌.張愛玲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6
[2]夏氏清.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前世今生[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張靚蓓.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夏燕(1973-),女,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美學碩士。研究方向:影視學、影視美學、文藝學等。
沈磊(1981-),男,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