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人小檔案
生于1888年,紹興人。魯迅三弟。現代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生物學家、魯迅研究家、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1984年7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六歲。
生活中的周建人言語不多,飲食隨意,毅力堅韌,性情耿介,不善交游,在外人看來有點“硬”。他為人低調樸實,做事嚴謹廉潔。世人喜歡稱之為“周建老”。
他一生勤學不已,記憶力驚人,精通英、德兩種語言,多有譯作,長于書法,愛好下棋。他客廳中掛著一副跟隨他一生的對聯:“士窮節(jié)乃見,民主安無傾。”是他自我的精神寫照。
周建人一生為學、為官各有建樹——他靠自學成才,著述涉及哲學、生物、文藝、科普、翻譯等;他以學者入仕,做過部長、省長等,以清廉著稱。
女兒們認為周建人不是一個政治家,她們眼中的父親是一個追求真理、追求正義的理想主義者,是一個學者。
誰是周建人
2008年11月11日,有關部門在北京召開了一次座談會,紀念周建人誕辰一百二十周年。這位隱身于歷史多年的人物,再次走到了公眾面前。誰是周建人?這個座談會給出了一個答案——對外發(fā)布的消息稱他是“民進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著名社會活動家、生物學家,堅定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者”。
民進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的簡稱。1945年,五十七歲的周建人與馬敘倫、王紹鏊、許廣平、林漢達、趙樸初、雷潔瓊等人在上海商議創(chuàng)辦了民進。這是一個以教育文化界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政治組織。民進的綱領是“發(fā)揚民主精神,推進中國民主政治之實現”。身為創(chuàng)始人以及后來的領導者,周建人一生追求的核心價值就是民主。
新中國成立后,周建人歷任出版總署副署長、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高教部副部長等職。1958年至1967年出任浙江省省長。
在中共第九、十、十一屆全國代表大會上,周建人被選為中央委員,并任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第五屆中央委員會代主席和第六、七屆中央委員會主席。
周建人勤于筆耕,著有《生物學》、《動物學》、《植物學》、《科學雜談》、《進化與退化》、《哺乳動物圖譜》、《論優(yōu)生學與種族歧視》、《略講關于魯迅的事情》、《魯迅回憶錄》、《魯迅故家的敗落》等書。譯有《物種起源》(合譯)、《吸血節(jié)足動物》、《生物進化論》、《原形體》、《生物學與人生問題》、《優(yōu)生學》、《赫胥黎傳》、《新哲學手冊》等著作。
周建人有兩個著名的哥哥——大哥叫周樹人,筆名叫魯迅;二哥叫周作人,筆名叫知堂。
周建人的家世
1888年,周建人生于浙江紹興。那時正值清朝末期,周家在紹興已生根發(fā)展了七百多年,是紹興的望族大戶,也是官紳世家,在當地頗有影響。
歷史上,周家官做得最大的人,是周建人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他出身翰林,做過江西某縣的知縣,后來又到北京當上了內閣中書。后來一件偶然的事,讓他身陷囹圄,差點掉了腦袋,從此,周家一蹶不振,陷入了谷底。
事情發(fā)生在1894年,此時的周福清按照清廷章程,正居家守喪。當時紹興府有馬、顧、陳、孫、章五姓大家,互為親友,這幾家想在這年的鄉(xiāng)試中,為自己的孩子弄個舉人名分,考慮到這些孩子學業(yè)不佳,他們就動了邪念,商議準備聯合起來,行賄主考官,希望走走后門,解決孩子的前程問題。合該周家出事,那一年,到浙江監(jiān)考的官員,恰好是周福清的朋友。幾家人得知這個消息后,就相約找到了周福清,請他出面操辦此事。周福清抹不開面子,只好答應給主考官寫信“通關”,信寫好了,他鬼使神差地在照顧的名單后面加上了自己的兒子周伯宜(即周建人的父親),想借此也為兒子謀個功名。
不料,事情的進展并沒有按照他們預想的那樣。對于此事,周建人的哥哥周作人曾有記錄:
介孚公便到蘇州等候主考到來,見過一面,隨即差遣“跟班”將信送去。那時恰巧副主考正在主考船上談天,主考知趣得信不立即拆看,那跟班乃是鄉(xiāng)下人,等得急了,便在外邊叫喊,說銀信為什么不給回條。這事情便戳穿了。
本來是雙方默契的事,沒想到送信的家丁不懂事,大喊大叫要收據,監(jiān)考官此時正和副主考在聊天,信放在桌上故意沒有打開,聽家丁這么一喊,只好當面拆開信函,結果藏在里面的銀票露出來了,導致事情敗露。于是,周福清被判了“斬監(jiān)候”,舉家震驚,亂成一團。周建人的父親周伯宜只好變賣家產,設法營救,這才使周福清免于一死。周福清在監(jiān)獄坐了七年,生生地把一個充滿生機的家庭敗壞了。
周伯宜賣光家產救出了父親,但他也因此心力交瘁,很快就去世了,留下三個年幼的孩子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與寡母相依為命。
后來,周伯宜的三個兒子陸續(xù)登上社會大舞臺,他們靠著天資和努力,漸漸成為當時的活躍人物,領一時之風騷。周建人的兩個哥哥不僅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而且還都曾入仕為官——魯迅曾在北洋政府教育部里當過科長,周作人則在偽政權里做過教育委員會的長官(當然這是為人所不齒的)。
周建人的為官
新中國成立后,周建人仕途很順。他開始被高層看重,先后出任出版總署副署長、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高等教育部副部長等職。更于1958年開始擔任浙江省省長,直到“文革”開始才卸任。短暫沉寂后,他又連續(xù)擔任了第三、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周建人的好友柯靈對他職務的變化,有過精彩的敘寫:“他無意追求權位,而權位送上門來。境況的變化有若天壤,只有一樣絲毫未變,就是他的書生本色?!?/p>
柯靈認為周建人的本色是書生,預示著周建人的為官之道是踉蹌蹣跚的,因為書生意氣和官場厚黑不相容。
1958年,已經七十歲的周建人被任命為浙江省省長,直到“文革”開始。他在浙江主政十年,這在當時頗引人注目。在共和國的歷史上,像省長這樣的高官,大都是由從戰(zhàn)火硝煙中走過來的老革命擔任,雖然周建人也是共產黨員,但他的身份是保密的,他的公開身份還是民主人士。由一個民主人士出任一個大省的正職,周建人恐怕是唯一。
據說周建人幾次懇辭不就,說“我不會做”,但最終還是服從了組織的決定。
“我不會做”,是周建人這樣的知識分子的心里話,指的是不會周旋于官場。但他確實做到了嚴于律己。
周建人出任省長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搬家,他把家搬到了杭州。按照規(guī)定,他并非一定要這么做,他完全可以在北京留一套房子。但周建人執(zhí)意要把北京的房子退掉,否則他心不安,好像占了公家的便宜。同時,他還執(zhí)意讓夫人王蘊如辭職,隨他到杭州。其時,王蘊如在高教部工作,即便她不辭職,隨丈夫一起到杭州照顧他的起居,也是符合當時政策的。退一萬步講,即使政策不允,稍稍變通后調轉一下夫人的工作也是可行的,完全不必要辭職。但周建人力主夫人辭職。結果,王蘊如從此失去了公職,成了一個家庭婦女,沒有任何待遇,連退休金也沒有。
1984年周建人去世后,按照規(guī)定,國家每月給王蘊如一百元補助,聊補生活之需。這補助共拿了六年,直到王蘊如去世。
周建人回到家鄉(xiāng)當省長,最高興的莫過于家鄉(xiāng)的親屬。一次,他的一個本家親戚興沖沖地從家鄉(xiāng)趕來找他,見面后,親戚提出,不回鄉(xiāng)下了,要留在杭州,給他當賬房先生,理財管賬。親戚說,你一個堂堂的省長,比過去的知縣、知府官大多了,俸祿自不會少,各色人等送上來的禮錢也不會少,怎么能沒有一個賬房先生呢!
周建人聽后,先是一怔,接著哈哈大笑,他說:“我家就我和妻子兩個人,平常就是買點菜,沒別的事,我有什么賬可管啊,你以為我是國民黨的官啊?!?/p>
好說歹說,總算把親戚勸了回去。
當了省長的周建人,一如既往秉持自己的道德標準和原則行事,這樣一來,他就顯得很另類,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潛規(guī)則”和硬道理。他不肯降低自己的道德標準,也不肯遷就現實,所以在省長這個位子上他如坐針氈。
周建人早年寫過一篇有關魯迅的文章,記敘的是魯迅在教育部任科長時的一件事。當時,魯迅的上司拿給他一個公文,要他簽批,魯迅看了一下公文,說不能批準,當面拒絕了。
周建人評價說:“這種舉動由舊日做官的看來,可以說是不照做官的規(guī)矩……要這樣做,首先是須具備這一些條件,即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以及不怕因此而來的壓迫。這勇氣適是和站在被壓迫的勞動大眾方面是分不開的,因此也就理直氣壯?!?/p>
看來,這兄弟倆遇到的是一樣的問題。顯然,對官場規(guī)則,周建人不是不知,而是不為。
他的夫人王蘊如曾說:“他是個好黨員,但是,當省長對他是極不愉快的經驗,他不能適應政壇錯綜的棋局。”
而地方領導也有言:“原以為請一位有文化素養(yǎng)的知名人士主持本籍省政是適宜的,結果卻造成喬峰老人(周建人)和黨(指黨的某些干部)的距離?!绷硪晃粍t講得更直接:“他太單純了?!?/p>
周建人曾對家人說:“我不想做官,也不善于當官,最好當一個大學校長,或者是當圖書館館長?!?/p>
為了擺脫困窘,周建人在任省長期間曾多次向中央提出辭職返京,可惜未能如愿。而且,他不想做官,官卻偏偏越做越大,直至當上了國家領導人。
1980年,周建人再次向中央提出辭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職務。1980年9月10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他的請求得到了批準,和他一起辭職的還有聶榮臻、劉伯承、張鼎丞和蔡暢。
周建人的為人
筆者翻閱一些周建人的圖片時,發(fā)現他總是很嚴肅地端坐著,表情冷峻,臉上線條很硬,鮮有笑容,看上去很是孤傲。
追溯周建人的性格特點,必須回到他少年時的家庭和成長環(huán)境。祖父入獄時,周建人五歲,父親去世時,他八歲,正是需要長輩教導關心的年齡,然而,“無父何怙”?
好在周家是個大家庭,有親戚襄助,不至于衣食無著,但是精神和心靈上的孤獨,就不被外人所知了。
兩個哥哥在外求學,要求周建人留在家里照顧寡母,周建人答應了。他十七歲時就在鄉(xiāng)間當了教書先生,開始自立,掙錢養(yǎng)活自己,養(yǎng)家糊口。
周建人給人的印象,是謙謙君子,為人平和低調,不事張揚,有長者之風。但每一個人的性格都是多面的、立體的,遠不是表象那么簡單。六十歲之前,周建人一直在為生活打拼,做編輯、寫文章、當教師,掙錢養(yǎng)家。他性格倔犟,年輕時隨母赴京,走得很堅決;在京時因與第一個太太生活不如意,家庭不和,他拋婦棄子,只身離京赴滬,也沒有猶豫;新中國成立前,他攜妻帶女,冒險離開上海到解放區(qū),走得還是很果斷。女兒周蕖評價父親說:“他性格很硬?!迸鲱櫭鬟h說:“他比較倔,不愿意做的事絕對不做。”
周建人性格中有硬的一面,也有柔軟的一面。他與人相處,很在意別人的感受,處處為別人著想。他喜歡和普通老百姓交往,卻很少與官場的人來往。
新中國成立后,周建人往來較多的是葉圣陶、茅盾、楊之華等幾位老朋友。怕老友們不便,周建人經常是自己主動前去看望。友人登門,他都是早早迎候,唯恐失禮。老家的鄉(xiāng)親來看他,他更是盛情招待。
1972年,陳毅元帥去世,周建人很是傷心。他非常敬重陳毅,早在抗戰(zhàn)時期,他在上海失業(yè)了,想到解放區(qū)去,但是因他有肺病,行動不方便,陳毅得知后,專門派人送來一千塊錢,讓他養(yǎng)病,勸他說,解放區(qū)條件艱苦,不利于養(yǎng)病,還是留在上海為好。對于陳毅的義舉,周建人一直心懷感激。然而,舉行陳毅追悼會那天,有關部門以為周建人在杭州,沒有通知他參加,這讓他很是惱火,他一路追問,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錯?直至中央辦公廳的同志當面給他道歉才罷。為了彌補遺憾,周建人專門到醫(yī)院看望了陳毅的夫人張茜,才稍覺心安。
周建人和嫂子許廣平、侄子周海嬰也有來往。他比許廣平大幾歲,因此對許廣平直呼其名。周海嬰跟他很親近,叫他“三爹”。而周建人的幾個女兒則按照上海人的習慣,管許廣平叫“媽媽”。在北京,周海嬰過年、過節(jié)都會去看望“三爹”。但周建人和周作人及其家里人,則一直沒有來往,子女之間也不交往。
周氏三兄弟之間
談到周建人,不能不談他的兩個哥哥——魯迅和周作人。這二人對他的一生影響巨大,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幾乎左右著周建人的命運和生活。特別是魯迅,他的影響伴隨了周建人的一生。直到現在,介紹周建人時,前面仍會被加上他是誰誰誰的弟弟。打個不恰當的比喻,魯迅好比是太陽,周作人是月亮,周建人則是星星。周建人被兩位哥哥籠罩著,他一直努力想擺脫這種影響,但是徒勞無益——對于種種宣傳和送上門的優(yōu)惠,他無力阻攔,也無法掙脫,只能消受。
周氏三兄弟各有所長,也各有命運。魯迅與周作人都博有文名,是文化界的旗手和棟梁,周建人則一直在兩位哥哥的盛名之下,夾縫之中,名位略顯尷尬。世人對三人的評價也各有千秋:魯迅心懷民族之魂,被推上圣壇,被萬人景仰;周作人則因為附逆,身敗名裂,遭千夫所指。周建人一生謹慎,先抑后揚,終得頤享天年。
一門三杰,舉世罕見。更有意思的是,他們三人都選擇了以寫作為生,而且,還都成就了一番大業(yè)。
兄弟三人都是寫作高手,馮雪峰說:周作人是中國第一流的文學家,魯迅去世后,他的學識文章,沒有人能相比。
張中行先生說:“散文,最上乘的是周氏兄弟,一剛勁,一沖淡,平分了天下?!边@種褒揚,二人當之無愧。
周建人的文章自然無法和兩位兄長相比,但是他開啟了屬于自己的天地——撰寫科學文章,自成一格。
三兄弟都善著文,但內容有異,文風不同。魯迅行文常帶怒氣,以批判社會為己任;作人行文常帶人氣,以宣揚人性為宗旨;建人行文常帶真氣,以轉播科學為目的。
有意思的是三兄弟最后的結局。魯迅歿時五十五歲,周作人去世時八十二歲,周建人壽長,九十六歲離世。三人都有遺囑。
1984年7月29日,周建人在北京逝世。他的遺囑是:
我身后的喪事要從簡,要改變繁文俗禮的舊習慣。現在大家都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資金很寶貴,時間也很寶貴,不能因為辦喪事花國家的錢,不能浪費大家的時間。我死后不要開追悼會,不要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尸體交給醫(yī)學院供醫(yī)生做解剖。最后把骨灰撒到江河大海里去。偉大的革命導師恩格斯的骨灰就是這樣處理的。我們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應當學習他的徹底革命精神。
周建人的后人
周建人和夫人王蘊如育有三個女兒。如今,大女兒周曄、二女兒周瑾都已去世,只剩下三女兒周蕖。
周家的三個女兒都出生在上海,并在上海讀中學和小學。1948年,周建人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帶一家人離開上海,前往黨中央所在地河北西柏坡。二女兒周瑾、小女兒周蕖中斷學業(yè)隨他一起前往,大女兒周曄此時已經參軍。
周曄1924年出生,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英文系,1947年參加革命,并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后,周曄隨父母到北京,被安排到全國總工會工作,時任總工會婦女部部長楊之華的秘書。1958年,愛好寫作的周曄被調到《工人日報》當記者。后來,周建人被安排到浙江省當省長,為了照顧年逾七旬的老父親,周曄又調到浙江的一個雜志社當了編輯。
周曄的丈夫叫張攸民,早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新中國成立后在鐵道部鐵道科學院工作。1958年曾到蘇聯留學,歸國后到上海渦輪機研究所工作,后任研究所副所長。
周建人返京后,周曄不愿意到北京工作,便隨丈夫到了上海,調到上海譯文出版社,“文革”后出任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
1981年,周曄辭去譯文出版社社長一職,專事寫作。這期間,她整理完成了《魯迅故家的敗落》一書,1984年,此書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因為作者的特殊身份,這本書出版后反響很大,被稱為是一部研究魯迅故家以及魯迅著作中的人物、背景、思想最有權威性的書。隨后,周曄又根據母親王蘊如的回憶,整理完成了《魯迅在上?!?,出版后也引起不小的反響。
周建人的二女兒周瑾1927年出生,就讀于上海中山醫(yī)學院,1947年在上海參加地下黨,1948年她中斷學業(yè)隨父親一起離開上海到西柏坡。新中國成立后,她選擇了參軍,后在解放軍某衛(wèi)生部門工作。1954年,周瑾被選送到蘇聯留學,主攻化學制藥專業(yè),歸國后被分配到某藥物研究所,后擔任藥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周瑾的丈夫金經得也是軍人。他們兩人是上海醫(yī)科大學的同學。金經得畢業(yè)后即參軍,曾在空軍司令劉亞樓身邊擔任過一段時間的保健醫(yī)生,后曾任空軍總醫(yī)院內科主任、空軍司令部門診主任等職。周瑾于2001年去世。
周建人的小女兒周蕖1932出生,1948年隨父母去了西柏坡,當時她正讀高中一年級,在西柏坡本應接著讀書,但時任統(tǒng)戰(zhàn)部長的李維漢說:馬上就解放了,你就別在這里上學了,等到了北平再去上學吧。1951年周蕖考入清華大學經濟系,未讀即被派到蘇聯留學,就讀于莫斯科列寧師范學院教育系,學習幼兒學前教育專業(yè),同在這所學校教育系的共有四個中國留學生,其中一個叫顧明遠,后來成了周蕖的丈夫,還有一個叫朱敏,是朱德元帥的女兒。
回國后,周蕖被分配到北京師范大學,從事幼兒教育教學和研究,后在北京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擔任教授。從普通教師到教授,周蕖一干就是四十余年,1992年退休。
此外,周建人與前妻羽太芳子育有四個兒女(羽太芳子是周作人夫人羽太信子的胞妹。1912年5月,因羽太信子分娩需人照顧,羽太芳子由其兄羽太重久陪同,從東京來到紹興,后來成了周建人的第一個夫人):長子周沖(1915年2月生,當年夭亡),長女周鞠子(又名馬理,1917年11月生,1976年去世),次子周豐二(1919年5月生,已退休多年),三子周豐三(1922年2月生,1941年3月24日自殺)?!?/p>
(責任編輯/呂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