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改善螺旋絞刀中泥料層與層之間的相對運動,利用“仿生學”原理對螺旋絞刀結構進行修改,即把螺旋絞刀上的光滑表面變?yōu)榉枪饣牟y表面。通過仿真模擬后,其結果表明:泥料之間層與層的相對運動減小了,說明結構改變后泥料與螺旋絞刀的粘附力減小了。
關鍵詞:螺旋絞刀;泥條;模型;仿真模擬
1 引 言
泥料具有一定的黏附作用,因此泥料各層在沿絞刀的徑向的角速度不同,因此,就產(chǎn)生了相對的運動。為了減小這種相對運動,必須減小泥料與軸轂的粘附力。例如:蚯蚓可以在潮濕的土壤中自如地運動而不受土壤粘附的影響,蚯蚓在土壤中穿梭時體表的結構是非光滑的波紋表面,如圖1所示。說明這種非光滑表面具有減小粘附力的作用。為此將非光滑表面結構加載到螺旋鉸刀中,然后進行仿真模擬。
2 泥料基本控制方程及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
2.1基本控制方程的建立
泥料在運動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粘彈性及其規(guī)律,不論在其流變測量過程還是在練泥機的擠壓過程中,均屬于連續(xù)介質的力學范疇,可將其定位于輸運過程。泥料是一種特殊的“剪切變稀”的非牛頓流體,遵循特殊的流動本構方程。
2.2 泥料模型的建立
為了便于分析,假設:
(1) 忽略螺槽內(nèi)倒角、等微小結構因素的影響;
(2) 忽略回流的影響;
(3) 泥料為賓漢體;
(4) 流場為等溫流場;
(5) 雷諾系數(shù)很小,可認為泥料的流動為層流流動;
(6) 由于慣性力、重力等體積力小于粘性力,可忽略不計;
(7) 泥料為不可壓縮流體;
(8) 接觸邊界無相對運動;
(9) 采用泥料在螺旋鉸刀中的展開模型(如圖2所示)
對螺槽、泥料進行簡化:將螺槽和筒壁分別展開成兩個平行平面,展開后如圖2所示,X方向表示沿螺旋面方向,Y方向表示絞刀徑向(螺槽深度方向),Z方向表示垂直于螺旋面方向。泥條的長、寬、高分別為0.9m、0.164m、0.0675m。泥料上方為方形擋泥槽,螺旋面和軸轂面均為波紋型結構。
因為泥條的三維流場分析比較困難,因此可把它簡化成為兩個二維模型進行分析,其中一個是用一個平行于XOZ的截面,從接近軸轂端去截取所得的截面的局部平面放大圖形,如圖3所示,還有一個就是用平行于XOY面的截面從泥料的中間截取所得到的局部平面放大的圖形,如圖4所示。
2.3 網(wǎng)格的劃分
利用FLUID141單元對截面進行智能網(wǎng)格劃分。同時,對結構變化比較大的表面進行網(wǎng)格加密處理。
2.4 邊界條件的確定
經(jīng)測量,泥料牛頓粘度ηN=1.09×103Pa·s、塑性粘度ηP=1.09×103Pa·s、表觀粘度ηS=2.37×103Pa·s、泥料的屈服極限fv=1.018×104Pa、絞刀轉速為n=30r/min。在圖3中定義擋
泥槽端速度為Vbx=0、Vby=0;軸轂端速度為Vsx=-0.1616m/s;進
口壓力為0.5×103Pa;出口的壓力為1×103 Pa。在圖4中,
定義上下兩個螺旋面速度為Vfx=-0.1616 m/s;進口壓力為
0.5×103 Pa;出口的壓力為1×103 Pa。
3 分析結果與討論
3.1 結構改變后與改變前的XOY面泥條X方向速度云圖的比較
圖5為結構改變后XOY面泥條X方向速度云圖,其中Vmax1=0.159e-3m/s、Vmin1=-0.1616m/s;相對軸轂端的相對速度的平均值Vp1=0.2035m/s;角速度方差Fc1=2.45。圖6為改變前的XOY面泥條X方向速度云圖,其中Vmax2=0.13e-3m/s、Vmin2=-0.1616m/s;相對螺旋面的相對速度的平均值Vp2=0.285m/s,角速度方差Fc2=2.96。
通過對云圖的觀察,兩圖均有一定厚度的泥料黏附在軸轂上,形成呆泥,d1大約為3.5mm左右,而d2大約有7.5mm。因此,可以認為通過仿生改造后的軸轂表面的呆滯的泥層厚度可以減小50%,角速度方差Fc減小17.2%,有助于減小泥料層與層之間的相對運動。由于Vp的減小,導致泥料的平均流量Q減小了28.6%。
3.2 結構改變后與改變前的XOZ面泥條X方向速度云圖的比較
圖7 為結構改變后XOZ面泥條X方向速度云圖,可以發(fā)現(xiàn)Vmax3=0.0869m/s、Vmin3=-0.1616m/s;相對軸轂端的相對速度的平均值Vp3=0.032m/s、角速度方差Fc3=0.046。圖8為改變前的XOZ面泥條X方向速度云圖,其中Vmax4=-0.1616m/s、Vmin4=-0.1736m/s;相對螺旋面的相對速度的平均值Vp4=0.00458m/s,角速度方差Fc4=0.056。
通過對速度云圖的觀察,兩圖均有一定厚度的泥料黏附在軸轂上,形成呆泥,d3大約為3mm,而d4大約有5.2mm。因此,可以認為通過仿生改造后的軸轂表面的呆滯的泥層厚度可以減小42.3%,角速度方差Fc減小17.86%,有助于減小泥料層與層之間的相對運動。由于Vp的大幅度增加,導致泥料的平均流量Q將增加差不多7倍。
3.3 結構改變后與改變前的XOZ面泥條壓力云圖的比較
圖9為結構改變后與改變前的XOZ面泥條壓力云圖,通過對圖形的觀察發(fā)現(xiàn),結構改變前壓力分布梯度很清晰,說明泥料在不同位置所受的壓力不同,而結構改變后壓力梯度比較模糊,在不同位置泥料所受壓力大小差別不是很大。結構改變后泥料的壓力分布相對改變前比較均勻,這能提高泥料的致密性。
3.4 結構改變后與改變前的XOY面泥條壓力云圖的比較
圖10為結構改變后與改變前的XOY面泥條壓力云圖,通過觀察結構改變前和改變后壓力梯度改變不是很明顯。
4 結 論
螺旋絞刀上的光滑表面變?yōu)榉枪饣牟y表面。通過仿真模擬后對泥條XOY和XOZ截面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如下幾個結論:
(1) 結構改變后XOY泥條截面的角速度方差Fc減小17.2%,XOZ截面的角速度減小17.86%,說明泥料層與層之間的運動明顯減小了,導致阻力降低 。
(2) 結構改變后軸轂表面上呆滯泥層減小50%,螺旋面上的呆滯泥層減小42%,說明改變后的螺旋絞刀軸轂表面與泥料之間,以及螺旋面上的黏附力減小了,粘附力減小就可以降低泥料層與層之間的相對運動,提高擠出泥料的質量 。
(3) 雖然結構改變后的XOY截面相對平均速度Vp1減小28.6%,但是XOZ截面相對平均速度Vp3增加近7倍,所以Vp1的減小可以忽略不計。
(4) 結構改變后壓力梯度分布較改變前減小,這將有助于提高泥料擠出時的整體致密性。
參考文獻
[1] 張柏清,林云萬.陶瓷工業(yè)機械與設備[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
社,2004,8,193~231.
[2] 張柏清,裴佳宏,湯國興.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真空練泥機螺旋絞
刀結構參數(shù)研究[D].景德鎮(zhèn):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機電學院,
2006.8.
[3] 任露泉,李建橋,陳秉聰. 非光滑表面的仿生降阻研究[J].科學通
報,1995.
[4] 劉國敏.蚯蚓體表減粘降阻功能耦合仿生研究[D].吉林:吉林工
業(yè)大學,2009,6.
[5] 叢茜,任露泉,陳秉聰?shù)?地面機械減粘脫土方法的研究[J].農(nóng)業(yè)
工程學報,1990,6.